毛澤東詩詞——詩詞盡顯獨特的氣質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詩詞——詩詞盡顯獨特的氣質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於1936年2月創作的一首詞。“原馳蠟象”原作“原驅蠟象”,“紅裝素裹”原作“銀裝素裹”。

《沁園春·雪》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還有一種說法,1936年,毛澤東率領紅軍渡黃河東征,從山西省石樓縣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並在石樓縣留村寫下了《沁園春·雪》。

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下闋 對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嘆,並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作者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人以面貌一新之感,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1945年秋,毛赴重慶談判時,贈該詞給柳亞子先生。1945年10月14日《雪》公開發表於《新民報晚刊》,引起轟動。

柳亞子評說:“中國有詞以來第一手,雖蘇、辛猶未能抗手,況餘子乎?”

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毛澤東詩詞——詩詞盡顯獨特的氣質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1957年1月,描繪了1956年中國積極建設的現象,表達了毛澤東對中國人民建設祖國和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體現出來毛澤東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也表達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

1956年,中國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毛澤東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澤東三次暢遊長江,寫下了《水調歌頭·游泳》。以雄壯氣勢和樂觀精神和在風險裡見豪情的內涵,酣暢地表達了在中流擊浪前進的壯志豪情。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毛澤東詩詞——詩詞盡顯獨特的氣質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澤東寫於 1961年11月17日的一首詩。

上世紀六十年代,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破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美蘇兩霸聯合向我國施壓,在1960年7月,蘇聯突然撤走援華專家,撕毀中蘇合同,挑起中蘇邊境糾紛,任意踐踏國家間的關係準則,推行世界霸權主義。1961年10月,赫魯曉夫召開蘇共二十二大。1961年11月17日,毛澤東便寫下了這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藝術的形式概括和總結了共產主義運動的鬥爭規律,給共產主義戰士指明瞭鬥爭的策略。《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就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自信、自尊,面對妖孽無所畏懼、敢於鬥爭、敢於降妖除魔的硬骨頭精神。

本詩的藝術特點主要是採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寫詩的目的,蘊意豐富,很有吸引力。詩詞語言精練,比喻恰當,想象豐富,寓意深刻。“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藉此比喻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一些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和勢力也可能在一個時期內氣焰囂張,製造什麼千里塵、萬里埃,但到頭來只能像白骨精那樣落得一個可恥的下場,同時也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自信、自尊,面對妖孽無所畏懼、敢於鬥爭、敢於降妖除魔的硬骨頭精神。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毛澤東詩詞——詩詞盡顯獨特的氣質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主席在巡視大江南北時重上了井岡山。他撫今追昔,一口氣寫了兩首以“井岡山”為題的詩,一首是《念奴嬌·井岡山》,另一首就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最早發表在《詩刊》1967年1月號。作者採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以登井岡山為題材,在憶舊頌新中將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實踐精神相結合,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於一爐,慷慨激昂,表達了作者要繼續革命的英雄氣概。

上闋首句如隕石墜地,似鴻鵠凌空,起筆突兀非凡,氣勢博大,意境高遠。“凌雲”二字,不僅形容巍峨的井岡山之高,而且形容偉人志向高遠。自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乃至重遊井岡山(1965年5月),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已有38年了。這38年,神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詩人從“坐待時機自主張”少年,到“風華正茂”上學時期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青年學生,以至經長征、驅日寇、滅老蔣、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重上”不僅照應上文“久有”重訪井岡山夙願,而且表達了詩人盼望故地重遊迫切心情。

全詞筆調明麗、輕鬆,揮灑自如;節奏優美歡快,巧妙運用諺語、古人詩句。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一體,意境開闊、高遠。可以說其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統一,是現代詩詞寶庫中難得的瑰寶。

滿江紅·和郭沫若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毛澤東詩詞——詩詞盡顯獨特的氣質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是1963年1月9日毛澤東從《光明日報》上讀到郭沫若的詞《滿江紅》後,非常感動,自然激發起胸中久蓄的詩情,所創作的一首鼓舞人心的反霸權主義的詞。此詞直抒胸臆,是一首"反霸權"的戰鬥檄文。首次公開發表於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詩詞》。

1962年冬,中國剛剛走出三年困難時期的困境,中蘇關係又開始緊張。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滿江紅》一詞,藉此表達中國人民面對反華勢力,團結一致,堅持鬥爭的必勝信念,同時也歌頌了毛澤東、毛澤東思想、堅強的中國人民。毛澤東讀後當即作此和詞。本來郭詞寫的理直氣壯,富有激情,但無意間似乎把反動派的聲勢過分看重了些:“滄海橫流”、“天垮下來”、“世披靡矣”,未免言過其實。毛澤東的和詞,就是針對這一點而發的。詩人高昂的時代巨人的頭顱,對幾夥蒼蠅、螞蟻、蚍蜉等害人蟲,投以蔑視的目光,給以憎惡得申斥;並意氣風發,大義凜然,發出了戰鬥的號召,顯示了勝利的信心。將詞當成了一篇戰爭檄文,整首詞洋溢著快人快語的激憤。

這首詞自始至終貫穿著反帝反霸、捍衛馬列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對霸權主義者的反華行徑予以嘲諷、揭露和鞭撘,筆調冷峻而不乏詼諧。下片則“高吟肺腑走風雷”,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熱情歌頌風起雲湧的世界革命,風格雄渾壯偉。上下片渾然一體,形成大開大合波瀾起伏的藝術特點,表現出一種至大至剛的氣概之美。

七律·冬雲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毛澤東詩詞——詩詞盡顯獨特的氣質

《七律·冬雲》是毛澤東1962年冬天所寫的詞。

寫這首詩時正好是作者的69歲生日,國際國內形勢依然嚴峻。正值隆冬,寫實但實景中蘊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景寓情,作者再次抒發“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豪情。詩中作者形象地展現了這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緊迫狀況,一展早年英邁豪氣,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獨驅一切“虎豹豺狼。這二句的“虎豹”、“熊羆”都指反動派邪惡勢力,同時在詩意上又與冬景相諧調。

詩人以“白絮”喻滿天大雪,以低沉的“冬雲”、紛飛的大雪、凋零的“萬花”象徵險惡的國際環境,以“英雄”“豪傑”象徵大無畏的詩人所代表的中國人民,以“虎豹”“熊羆”象徵強大的國際反華勢力,以“梅花”象徵歷經磨難更堅強不屈的中華民族,以“蒼蠅”象徵屈從於強權的國家和政黨。同時將險惡的環境與抒情主人公的堅強意志對比,將軟弱渺小的“蒼蠅”與傲雪挺立的“梅花”對比,一反一正一醜一美,以反寫正、以醜突出美,有效地加強了表達效果。

這首詞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象徵、對比的藝術手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意志。抒情氣勢雷霆萬鈞如入於無人之境, 又一次體現了詩作大氣壯闊的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