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乾隆牵挂的无锡净慧寺

从无锡城区的清扬路往南过华清大桥,沿华清大道、军民路继续前行,可达太湖边的干城路,再往东约两公里就看到一古刹佛寺,这就是净慧寺。百年前,去净慧寺可以选择乘船,出南门沿着古运河往南三十里,再转入小河道,舟船就可以直达山门外。

百年前路程不同,百年前的景物也不同。下车甫定,望见净慧寺的时候,首先看到寺前两座石幢,幢为塔类,虽然体量不大,但古拙端庄。

曾让乾隆牵挂的无锡净慧寺

在双石幢南面不远,有一条横亘的小河,河边有一些庞大的青石残件赫然入目。这些石头,除一件用作施食的覆莲露柱是金山石所作外,都是青石,有的是大殿台基,有的是柱础,特别是一件残损的须弥座,青石六方,束腰处刻有四爪龙,雕刻精美,与远处另一块刻有六面佛像、上窄下宽的六面石件似应属同一建筑。当地负责重建净慧寺事务的老人杨锡生说,原先寺前有两座石幢,有三节,高三丈六尺,1958年大跃进时为了妆点新建的小公园,把它拆卸搬走,在这过程中部件受损,再也没能堆成原状。今天重建的两座,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原来的相媲美,而原先的古石幢只剩下几件残石,已回天无力了。

据考证,两座青石幢始建于南宋绍定五年,由无锡县令赵兴湮主持。如今唯一一节较为完整的,置放在寺后放生池中,这是光绪二十六年所作,显然是重修石幢时所补。不由让人联想到,寺前立双石幢本不是南宋寺院的风格,当时是否也是重建,今天已不得而知。

曾让乾隆牵挂的无锡净慧寺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最为著名的石幢,是惠山寺前的唐宋经幢。净慧寺的石幢上是否经幢,已找不到证据。

净慧寺南面不远,就是太湖的东北岸,这里两岸环抱,湖面开阔,虽无青山,却也有青龙白虎之势,当地人把这里认定为凤凰的两翼。还未踏进寺院的门槛,净慧寺风凰涅檠般的故事,已经在历史的烟雨中渐渐显露出来。

相传,净慧寺所在地本是三国时周瑜的水军行辕,后来成为比丘尼的道场。到南宋嘉定年间,宋宁宗下旨建造寺院,赐额称净慧寺。在寺内保存的一块残碑上,我们读到了残缺的记录:明正统十一年重建、成化四年重修;万历十九年破坏已极,由寺僧募化兴工重建,到万历二十七年完工,浙江布政使无锡人龚勉曾为之作记;崇祯十七年大殿重修;清初又成为荒凉之地,由乡贤集资重修。

同治年间,曾是林则徐扈从的李秉忠在此出家,法名宝田,重修寺院和石幢。1937年后,日寇又沿着苏锡公路(今称贡湖大道)经过新安镇,净慧寺再次遭遇火焚,只有这座同治年间所建的天王殿幸免于难,这是今天净慧寺中最古老的建筑。其后,1940年宏修和尚主持重修净慧寺,又给我们留下了一座观音殿,到1999年,净慧寺重新拥有了大雄宝殿。

在双石幢的东面,有一对江南罕见的旗杆石,右面地面,则横卧着一块巨大的太湖石。这对旗杆石是由两块碑状的大石构成,当木旗杆置于中间后就被两石固定住,又有上下两穿孔锁住,因此又称作旗杆夹石。净慧寺的旗杆夹石是武康石质,又称阳山石,与惠山寺中北宋金莲桥的用料相同。它高达4米,宽56厘米,厚达25厘米,与吴县保圣寺的旗杆夹石相仿,但比它高出一米多。居东一块上字迹风化严重,有“弘治”年号,西面一块依稀可见“比丘尼正莲”字样。

曾让乾隆牵挂的无锡净慧寺

在净慧寺,处处可以看到各种废弃的石构件,多数是明代故物,其中一架阳山石门槛十分特别。1998年12月,净慧寺又出土了一块“金砖”,上有“光绪十三年成造细料二尺二寸金砖”和“督造官江南苏州府知府魁元”字样。净慧寺能用金砖铺地,其规格一定不低。不由让人联想到乾隆皇帝在无锡被官员蒙骗的故事。

今天净慧寺山门上,悬着茗山法师题写的盘龙金边蓝底寺匾。传说乾隆皇帝有一次下江南在无锡停留时,指名要去静慧寺。无锡知县知道无锡只有一座净慧寺,没有“静慧寺”,但远在太湖边,地处荒僻、寺宇破败,皇帝不但无法去,去了也要扫兴。如果重修,不但工期不够,耗资也过巨,一帮官员束手无策。这时,有一个幕僚想出一个张冠李戴的办法,将城中宏伟的崇安寺装饰一新,挂上“静慧寺”的匾额,掩盖掉所有“祟安寺”名称的痕迹。这欺君瞒上的一招居然蒙混过关,乾隆皇帝还十分满意,下了“敕封静慧寺”的圣旨。从此,崇安寺的山门上挂起来一块盘龙蓝底金字的牌匾“敕封静慧寺”,而老百姓依然叫它崇安寺。据县志记载,崇安寺成为“敕封静慧寺”是乾隆二十二年的事。

曾让乾隆牵挂的无锡净慧寺

在无锡众多寺院中,乾隆为什么会记得净慧寺,这和净慧寺过去的辉煌有关。当地传说,净慧寺向有“小灵隐”之称,大凡到杭州灵隐寺烧香的香客,必须再到净慧寺烧“回头香”,才算是功德圆满。在南宋绍定年间,净慧寺占地68亩,有僧众300余人,寺田500余亩,高墙围护、古木参天,每到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进香者多达十万,有江南十大名刹之称。

据说那时的净慧寺,有房舍5048间,这些不可思议的数字,如同南朝烟雨一样难以捉摸,只有那些厚重的青石,依稀让人想见当时的楼台。

在净慧寺后,树有几块墓碑,有光绪十八年立“大宋绍定临济正宗德英和尚之墓”碑,有“净慧堂上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开雷震和尚塔”,可见宋代以来,这里是禅宗临济一脉的道场。

曾让乾隆牵挂的无锡净慧寺

在两位高僧墓旁,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将军墓”三字,碑侧列名均为僧人法号。这是哪位将军的墓地,己无从确考。传说,明初义将储福将军不愿背叛建文帝去投靠朱棣,隐居于此后“不食而死”,僧人感其忠义,将他的遗骸埋葬于此。到了大明江山气数已尽的崇祯十七年,南明小朝廷的“弘光帝”朱由崧追谥储福为“贞义”,无锡知县林饬立即就在惠山建起了“储贞义公祠”。

曾让乾隆牵挂的无锡净慧寺

诚然,无人能够确定储福将军的最后归宿是在这块无名无姓的将军墓碑上,但传说总是让人感到虽无从辨证,又十分合理。一人的命运、一寺的兴废、一国的盛衰,常常会被后人归结到太湖上的一蓑风雨,像静卧山门外的那块顽石,不管有没有听过临济高僧那声震屋宇的大喝,也等到了今天重修殿字的因缘。

1958年大跃进时,这里的青石被人拉去烧石灰、铺房基,大雄宝殿拆下来的木头也被卖到了上海。1998年重建寺院,不少村民将家中原属净慧寺的石头和木头自发地送回寺院,有的还留有原来的字迹。这些材料虽然没有在重建中使用,但就这份心意实属不易,大雄宝殿如法如仪地恢复起来,并由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了殿名。

曾让乾隆牵挂的无锡净慧寺

僧人塔、将军墓、金砖、青石、旗杆石、石经幢、清代天王殿、民国观音殿……历历可数的遗存,让人们不禁对重修净慧寺肃然起敬,同时,也理解了当年无相法师看到那架阳山石门槛时念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文章来源:《无锡历史掌故从书——无锡古寺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