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经隋唐两朝,一项政策闻名国外,我们国内几乎无人知

裴矩,字弘大,隋炀帝时任尚书左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右光禄大夫等职。隋炀帝出巡江都,卫士逃亡甚众,裴矩竟出坏点子,向隋炀帝建议:把江都的女子征集起来,分配给卫士们“恣欲”,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隋炀帝准,下令照办,所以以史书上称裴矩是隋之佞臣。

他历经隋唐两朝,一项政策闻名国外,我们国内几乎无人知

后来隋炀帝被反贼弑,裴矩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河北道安抚使,为河北起义军窦建德俘获。窦建德兵败被杀,裴矩率余部降唐,任殿中侍御史、民部尚书。降唐后,他似乎变成另一个人,向唐太宗提出不少好主意,谏“试赂”即其中一例。故《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在追叙这段历史时,评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原文摘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

裴矩是隋朝重要的顾问大臣之一,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战略家,同时也是个地理,民族问题专家。(著名玄幻武侠《大唐双龙传》中武林第一人石之轩就是以他为原型)

裴矩是今之山西省人,起初他担任了一些次要职务,之后他被派往广州地区平定叛乱,他远征告捷,并在战后的安抚工作中表现突出,因而得到赏赐和擢升。从此他开始负责隋帝国北部和西部边境事务,在这里他面对帝国的最大外部威胁——极盛时期的突厥帝国,他奉命计划和执行遏制突厥人的军事和外交活动。

裴矩不愧是出类拔萃的外交家和战略家,他仅仅运用传统的计谋,而不是庞大的军事行动,就让突厥实质上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这个盛极一时的草原帝国在内耗中被严重削弱了。这一成就被证明是扎实和持久的,东西突厥之后再没有统一,并在大部分时间确实处于敌对状态,很多年之后唐朝的辉煌胜利便直接得益于裴矩的成就。

他历经隋唐两朝,一项政策闻名国外,我们国内几乎无人知

【反映隋吏部侍郎裴矩在河西走廊招商活动的隋代图画】

裴矩还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地理学家和人种学家,炀帝即位后,裴矩成了他在边境问题和国外民族方面的主要顾问,在履行职责时,裴矩前往今甘肃省的边境贸易站,在那里收集关于亚洲腹地的情报;经过认真研究,他向主公呈献《西域图记》,书中描述了中国西面约40 个“国家”的特点,同时概略地叙述了通往“西洋” 的主要贸易路线。《图记》附有详图。在对待西域问题上,他的政策性建议是使用和平方式—— 主要是中国的财富和威望——以尽量争取这些民族或尽量影响它们的代表人物。

裴矩的一大失误在于他推动了炀帝对高丽进行军事冒险的野心,这之所以说是失误,是因为它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被认为是造成隋帝国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宋朝历史学家司马光等遍著的《资治通鉴》对裴矩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然而把责任都推到裴矩头上是有失公正的,作为一个对外战略制定者,裴矩的理论是合理的,高丽地区是农耕地区,其国民是“开化”的,是容易并入帝国的。但军事上的低能,组织上的混乱,让远征高丽变成一场灾难;另一方面,炀帝杀掉了被证明是隋朝最能干的大臣高颖(高颖是个天才型的人物,他的才能丝毫不逊色于管仲和商鞅,是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实际执行者,初唐的官员对高颖推崇备至,唐太宗也称赞他“公平正直,尤识政体”)帝国已经没有坚强实干的行政工作负责人,国家行政已经失控,国家的资源被浪费和滥用以致过度消耗,对外实行积极干预扩张政策的基础已经失去。

他历经隋唐两朝,一项政策闻名国外,我们国内几乎无人知

裴矩只是对外战略的制订者,他专长是外交,他把时间都花在帝国西,北部的地理、民族问题的研究上,而的对帝国内部状况的急转直下是不甚了了的,因此裴矩的失误仅在于他低估了高丽的反抗力量。而高丽的抵抗力量之强是值得钦佩的,伟大的太宗皇帝在位时期发动的意在征服她的战争也未尽全功。

对于裴矩的人品,透过模糊的史料我们可以说,他似乎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官员。隋书评价他“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

因为裴矩才能卓越,成绩斐然,他所制定实施的外交政策影响深远,竟也引起外国学者的关注,甚至出现了一些介绍他生平的外文专著。反倒是国人对他知之甚少。

他历经隋唐两朝,一项政策闻名国外,我们国内几乎无人知

裴矩在隋炀帝面前是个佞臣,出了那么一个坏主意,简直是个罪人,死有余辜。然而裴矩在唐太宗面前,却提出这么一个中肯的直言批评,摆正了君臣关系,端正朝纲。

同是一个人,为何表现如此不一样?是不是裴矩在品格上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司马光的分析认为,不是裴矩品质上有什么大的变化,而是君主变了。隋炀帝晚年昏庸,昏君出佞臣;唐太宗早年是明君,明君出忠臣。好比华表与影随的关系,阳光照射在华表木上,其投影必随之而变化。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兵随将转”。裴矩从历次经验中了解到唐太宗是个欢迎提意见的人,只要意见提得对,提得中肯,不仅不会打击报复,而且还会对提意见的人表扬,甚至提拔。正因为如此,裴矩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