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是如何空手錢生錢的?

銀行憑什麼付給儲戶利息呢?

錢難道不是印鈔廠印出來的嗎?

銀行怎麼能創造貨幣供給呢?

什麼叫貨幣?我們說貨幣就是同時具有這四種職能的物品:第一,交換媒介;第二,價值貯藏;第三,計量單位;第四,延期支付。只有同時具有這四種職能的物品才叫貨幣,缺一種都不叫貨幣。從表面看,這是一些理論知識,但只要你清理思路,仔細想想,其實貨幣的每一種職能都在告訴你一條理財的思路:怎麼樣使你手中的錢保值,變得更值錢,還能賺更多的錢。這可是一門不小的學問。

由於貨幣所具有的延期支付職能,在人們之間產生了商業信用,出現了相互賒欠的行為。隨著信用行為的增多,在大量信用的基礎之上,出現了一箇中介機構來從事貨幣的存貸業務,讓人們都遵守信用制度,這個中介機構就是銀行。銀行的出現,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創造了信用,使人類社會加快了發展的腳步。

銀行是人們理財的一箇中介機構,儲戶把錢存入銀行,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息收入。那麼銀行憑什麼付給儲戶利息呢?為什麼儲戶取出的錢要比原來存的多一點呢?因為儲戶把錢存入銀行以後,銀行又用更高的利息把它貸出去,讓那些借款人去賺錢了。當他們把錢還回來時,付給銀行的利息要高於儲戶的存款利息。銀行就是靠高貸低收,從中賺取差價生存的。當然,現代銀行已經有個更多的金融服務功能和更多的收入渠道。

但我們要抓住最根本的東西:在現代社會,貨幣供給是有銀行創造的。這一點大家很難理解,所有人都要問,我們手中的錢難道不是印鈔廠印出來的嗎?銀行怎麼能創造貨幣供給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銀行究竟是怎樣創造貨幣供給的。

當儲戶把錢存進銀行的時候,銀行不可以把這些錢全部貸出去,因為如果銀行要把全部存款貸出去,當儲戶取錢的時候,銀行就沒錢支付了。銀行當然希望把錢貸出去越多越好,因為貸出得多,收回的貸款利息就多,銀行盈利就高。可是當大家都去取款的時候,銀行沒有錢意味著什麼?所有的儲戶都會恐慌,他們全跑到銀行去提錢,就會發生擠兌現象。因此,各國中央銀行都規定了一個法定儲備金率,即商業銀行不能把儲戶的存款都貸出去,它必須按比例留下一部分作為儲備金,強制性地存入中央銀行,以防萬一儲戶來提款時,銀行要有錢付給客戶。

銀行是如何空手錢生錢的?

那麼,銀行到底應該留多少儲備金呢?它只能準備一部分,不可能把存款全部作為準備金,否則銀行還怎麼賺錢呢?銀行是靠存款和貸款之間的利息差來生存的。不同國家規定的中央銀行法定準備金率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個國家,不同時期的規定也是不同的。如果中央銀行規定法定儲備金率是10%,就是說儲戶存了100元,商業銀行必須把其中10元繳存到中央銀行;如果準備金率是20%,商業銀行就必須繳存20元,這就是法定準備金。

我國的商業銀行也要繳存法定準備金。當儲戶到路邊某個銀行去取錢時,銀行一定得有錢給他,銀行要是沒錢,它就得去中央銀行或者找其他銀行拆借,無論如何得兌現儲戶的錢,這就是銀行的信用。銀行為什麼能找中央銀行去借呢?因為它在中央銀行存放了發行準備金。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銀行是怎樣把錢創造出來的?

假設我國的法定準備金率是20%,一個儲戶將1000元存入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必須把200元留下來交給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它就只能貸出去800元了。有個人正好去中國銀行借800元,他要買一臺錄音機。到了商場,他把錢交給櫃檯,商場又把這800元存入它開的開戶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當農業銀行收到這筆錢的時候,這800元不能都貸出去,必須把其中160元上交中國人民銀行,它只能貸出去640元。這時正好有人想買個復讀機,去農業銀行借錢,當他借到640元后,到一家超市買了復讀機時把640元錢交給收款臺,這家超市又把這640元存入開戶的中國建設銀行。建設銀行接到這筆錢後,還要把20%的法定儲備金交到中國人民銀行,他只能貸出去512元。如此下去,儲戶的1000元存款通過銀行系統不斷的存貸而放大,最後變成了多少錢呢?在賬面上銀行新增存款是5000元,新增貸款是4000元,貨幣總量增加了5000元,法定儲備金是1000元。通過這個例子你就可以知道錢是怎麼從銀行創造出來的。中央銀行並沒有多印一張鈔票,錢是怎麼就多出來這些呢?這就是銀行通過信用活動創造出來的。所以,商業銀行具有創造貨幣供給的功能。

銀行是如何空手錢生錢的?

最初的1000元是儲戶存進去的。然後每發生一次存款行為,銀行都要把法定儲備金交給銀行,如此下去。初始的1000元放進銀行並沒有增加貨幣總量,只是該儲戶的現金變成了活期形式。但是後來銀行存款的總量為法定儲備金。這個過程說明了什麼?這個過程創造出多少貨幣?貨幣供給增加了4000元,貨幣總量增加到原始資金量的5倍,這個例子假設的法定準備金率為20%。如果法定準備金率是10%呢?就是10倍,初始的1000元會變成1萬元;要是5%呢?就是20倍,初始的1000元就變成2萬元。這時候我們就看清楚了錢究竟是誰創造出來的。現代社會流動的資金是在銀行創造的,銀行通過什麼來創造貨幣呢?它通過信用在創造貨幣供給,這些貨幣叫做信用貨幣。我們日常用的鈔票確實是印鈔廠印出來的,但是作為全社會的貨幣供給,卻是銀行通過信用創造出來的。

只有通過銀行的信貸活動所創造的新的存款,才是現有貨幣量的增加。所以,當大家把錢存進銀行的時候,經濟就可以開始加速了。因為你把錢放進銀行,銀行把它貸給別人,別人再放進銀行,銀行接著再貸出去。就這樣,一筆錢一直這樣存貸下去,貨幣供給量可能成倍地增加,經濟規模和增長速度可能成倍的放大。這就是所謂的“乘數效應”。

聽起來好像是個數字遊戲。但是仔細想一下,當我們每個人真的去銀行取錢的時候,銀行應該有錢,我們應該能取出來。是的,因為這並非純粹是數字的虛增,而是在每一個環節上都有新的財富創造出來,為別人提供了服務,獲得了報酬;而那些從銀行借錢的人,他最終也要通過自己的經營活動獲得利潤,才能再把這筆錢還給銀行。所以,這裡每一個環節都在創造著財富,都在增加著財富。那麼銀行通過信用機制創造貨幣供給,也是實實在在的。

因此,銀行的信譽越好,它創造貨幣供給的能力就越大;一國的法定準備金率越低,銀行創造的貨幣供給就越多。這就好比一個貨幣的水龍頭,當法定準備金率降低時,水就會流出來;當法定準備金率提高時,資金之水就開始被抽走。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中央銀行調整法定準備金率會發揮出很強的調控經濟的作用,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同時還能明白,現代社會的經濟是一環一環扣在銀行身上而加速運行的。當有一天大家都不到銀行存錢,或者把錢從銀行取出來放到自己床下藏起來的時候,整個經濟的鏈條就斷掉了。

你看,在微觀上行得通的事情,在宏觀上也許就會產生一場災難,最後的結果很可能連藏在床下的錢也不值錢了。因為那時的經濟可能早就癱瘓了,物價已經漲到不知哪裡去了。這是因為,我們社會的貨幣供應是在銀行循環往復的存貸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信用一旦崩潰,猶如電路掉閘,整個經濟生活都會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