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农牧:昔日养殖巨头如何陨落

2018年6月13日,财经大V“市值风云”发布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文章,质疑雏鹰农牧涉嫌严重财务舞弊。文章中,揭露上市公司四大罪状:

其一,通过皮包公司倒腾股权虚增投资收益、以此创造利润;

其二,收购皮包公司,虚增其注册资本,以增加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其三,募集资金建设猪圈倒卖,操纵处置非流动资产并调节折旧,以此圈钱;

其四,为了掩盖上述三条,信息不披露、中报年报造假;

当晚,这篇文章在各大农业买方群和微信朋友圈被积极转载。但也是当晚,雏鹰农牧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侯建芳及其一致行动人所质押的部分股票触及平仓线,可能存在平仓风险,股票自6月14日开始起停牌。截至13日,侯建芳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已触及平仓线的股份总数为3.51亿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的25.29%,占公司总股本的11.2%。

而此时再想补充质押,已经弹尽粮绝、无股可质了。2017年年报发布之后,上市公司已经连发三条补充质押的公告。截至到最后一个6月9日的公告,侯建芳先生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249,165,2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9.84%,累计质押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223,626,087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9.03%。

财务造假仅仅是个表象,没有公司会在经营蒸蒸日上的时候进行财务造假。造假之前,一定是经营出了问题。经营的事情,开始永远都是小事情;但问题没有解决,财务窟窿越来越大,不得不掩盖亏损。要是没有2014年开始的长达3年的强猪周期,也许所谓的雏鹰模式两年就撑不下去。2015年市场大跌,生猪养殖股独领风骚,在市场下行中抗跌、在市场反弹中领涨。但同样是生猪养殖龙头牧原,股价一路创新高的同时,雏鹰2012年作为仅次于温氏的绝对龙头,股价却一路下跌。‘

1. 公司在生猪养殖的上行周期中延伸产品线和产业链

2011年是公司延伸横向产品线、纵向产业链的元年,彼时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生猪养殖。2010年,公司生猪的毛利占比高达85%,剩余则主要为禽蛋类产品;当年实现营收6.8亿,净利润1.1亿。也是在2010年,猪价经历了最底部,开始上升的大反转。同年,上市公司顺势增加股本,向社会公众增发335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35元。在行业向好的大背景下,在当时看来,布局延伸产业链,抵御未来猪价下行的风险,合情合理。

横向来看,公司开发不同等级的生猪产品,逐渐形成绿色、次高端、高端的产品线。

2011年1月,公司与河南三门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生态养猪投资合作意向书》,拟投资40亿元,占地40万亩,预计到2015年生态猪出栏量达到100万头。在此意向合作书下,公司与三门峡市下属陕县、渑县分别签订20亿和12亿元投资大单,对应出栏50万头和30万头生态猪。

纵向来看,公司在养殖上下游均有投入。

从上游来看,公司于2010年成立农贸公司,专门负责饲料原料的采购加工,节省成本,投资额达1.8亿元;从下游来看,公司2012年初拟投资2亿元建设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当年Q3投产)、1.5亿元建设年储存10万吨冷鲜肉的冷链物流项目。从2012年起,在终端建立自己的“雏牧香”品牌上升为公司的长期战略选择,公司开始在终端开设专卖店。

公司在2012年的年报也有业务范围变更的披露:2012年7月,增加进出口贸易项目;2012年12月,增加蔬菜、冷鲜肉、熟食等农产品、农副产品的销售。

2. 前期产业链布局计划:产能没完成,费用超预期

正常猪舍的建设周期为1年-1.5年,而雏鹰的生态养猪采取自然放养模式,荒山饲养,其猪舍建设周期只会低于1年。2011年1月协议投资,2013年至少可以实现80万生态猪产能。然而事实上,2012年全年增加了40万头、2013年全年仅仅增加了不到7万头。而生态猪的成本也完全超出预期:在2013年的生猪出栏仅仅增加不到7万头(+5%)的情况下,公司边际营业成本增加了5.4亿(+42%)。

2012年,公司自建终端品牌开始开店;2013年,专卖店数量预计开到1000家,实际拓展了200家。如果单单看这些门店形成的销售收入,在2013年已经占到了营业收入的9.2%,达到1.7亿,而当年剔除三费的成本高达1.4亿。

如果不拆分业务,2011年公司的三费费率由7%,上升到2012年的12%,到2013年的22%,再到2014年的27%。随后在2015、2016的超强猪周期影响下,公司三费费率也在15%左右(同期牧原三费费率为8%、7%)。由于生态猪与终端的费用,公司在正常生猪养殖的投入被拖累。公司的1kg猪肉卖40-100元的宏伟蓝图,从营收上来看并没有实现。

3. 后续经营:现金流不足、画饼充饥

2014年是上一轮猪肉下行周期的最低点,而就在这前一年,主要养殖企业过分乐观地估计了行情并在2013开始增加产能。2013年,雏鹰披露建设年产400万头的生猪养殖项目,而当年公司全部的出栏量仅仅156万头。400万的产能增加至少需要40亿以上的资金投入,上市公司净资产只有20亿,负债率也已经高达64%。这部分的产能,无论如何都是画饼了。

据雏鹰2014年年报,其部分亏损来源于产能扩张却未形成出栏。但事实山,从2012-2014年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逐年递减,产能并未明显扩张,借口的迹象非常明显。说好的400万出栏项目,经过1年仅仅投入7个亿,项目一拖再拖。

而终端品牌门店经营并不乐观,在公司年报中,把经营归咎于所谓的“电商冲击”。

2014年,公司的高层决策已经出现明显的混乱迹象:

2014年6月,公司再次修改扩充公司经营范围:增加生猪屠宰、预包装食品零售批发和新产品技术研发;7月,公司成立微客得,利用互联网思维,以游戏社交平台为主,依托粉丝经济吸引销售。第三方网络销售也在同步进行,公司甚至还收购了电竞俱乐部OMG。

最后的结果并非喜人:2014年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1.5亿。

2015年是生猪价格强劲上升的一年,也是原料价格断崖式下跌的一年:公司的利润尽管上升,但出栏仅仅增加到180万头。换句话说,2013年出栏170万头,而猪舍10年折旧。经过两年终于熬出周期大底,公司却基本没有增加产能。如果2014年7亿投入是真的,那么只能推断,猪舍是建好了,但公司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养多余的猪了。而在如此好的行情中,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7亿,扩大近乎1倍。

此外,公司的营收为36.1亿,营业成本却要30亿(同年牧原的成本本率有75%),如此高昂的成本可能依旧是生态猪项目的问题。由于公司并未披露生态猪具体出栏数量,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远远高于常理的成本来看,生态猪这个尝试可以基本判定为失败。

4. 巨头陨落、被迫造假

2016年是雏鹰农牧由于经营问题、财务造假的一年。这一年,雏鹰的其他经营收益为1.5亿,利润却只有9000万。其他的手段,市值风云这个大V号亦有很清晰的描述。但从EPS上来看,在2016年这个史上最强的猪周期中,雏鹰仅仅实现了0.27元的每股收益,仅仅比2015年多了0.05。到了2017年,EPS骤降到0.01元,已经有明显破产迹象。如果雏鹰选择专注主业这条路,在2015年开始超长强猪周期时可以享受到量价齐升的福利。然而时光不可倒退,一代巨头陨落,只能为后来者带来教训与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