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上海人是什麼樣的印象?

阿利77232642


作為長期住在上海的財經工作者,儘管我也是上海人,但是我對上海人的整體印象形象是比較好的,比如上海人比較接受新生事物,上海人坐地鐵比較守秩序,也願意給老人孩子讓座,而且上海人對外來人員也比較接納,並給他們以“新上海人”的稱號。


同時,上海男人白天比較愛拼事業,但是一到晚上下班就準時回來和老婆孩子一起吃飯,而且上海男人心思比較細膩,比如每到結婚紀念日、妻子孩子的生日,都會記得買上一份禮物,這點可能要比北方的男人要更細膩一些。


此外,上海女人多數也是比較顧家,不願意大手大腳的生活,她們追求的是高性價比的商品,就是價格可以貴一點,但是她買的商品一定要好。而且上海女人喜歡打扮自己,在卸裝後隨隨便便不出門或者見客。


當然我們上海人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一些上海阿姨在買蔬菜時喜歡砍價格,她把你價格壓力較低了,還要順手牽羊再拿上一把菜,這樣她們覺得很划算。還有一些上海人喜歡在地鐵、餐廳裡面高聲講話,吵得別人無法聊天溝通。當然,這些年上海房價漲了,在遺產分配上產生分歧,於是上海人在兄弟姐妹反目為仇的比較多一些。


我們實事求是的講,這些上海人的素質越來越高,而且海派文化就是包容一切外來文化,所以無論你是外國人,還是外地人,上海都會以博大的胸襟接納你的到來。上海本身就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這個城市發展的口號。


不執著財經


在上海學習工作生活十多年,也接觸了許多上海人,今天我就爭對這個問題說說我的看法吧。不偏不倚,只是從我內心去探討這個問題。

一、上海的男人很顧家。

這麼說是因為這些年接觸了不少上海的男性朋友,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非常強的,比如晚上一起出去聚會吃飯,如果是已婚男士,基本上吃好晚飯就回家了。很少說跟我們去第二場,第三場。

二、上海男人寵老婆。

他們不是怕老婆,而是會經營家庭,比如家庭收入由老婆掌管,自己拿一些生活費即可,或者帶上一張信用卡。比如我一位40歲的上海朋友,他每個月收入會給他太太保管,生活需要的費用他太太會給他,其他消費就刷卡。當然短信她太太是收到的。另外在家裡燒菜和很多家務他也自己來做,這不是說上海的男人是小男人,而是疼愛自己的老婆。

三、上海的女人會過日子。

之前單位的上海女同事,上班的時候基本上習慣帶飯過來,出去聚餐吃飯也會先考慮一下去哪家餐廳吃划算,又好吃。而且不亂花錢,生活比較有規律。


四、上海人懂禮貌。

說是懂禮貌是因為不管你是在大街上還是在弄堂裡,他們接人待物都是比較有講究,而且非常有分寸。不像東北人那麼豪爽,也不像其他地方那麼自私,處理人際關係也是非常得體。

五、上海人眼裡,並不是外地人都是鄉下人。

其實現在的上海人如果趕上拆遷,的確家境富足,但是他們會過日子,努力工作,比如第一份工作的同事,家裡好幾套房子,可是工作的時候依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也不會在我們面前顯現出優越感。倒是一些新上海人沒幾個錢反而沾沾自喜。

六、我喜歡上海人。

生活在上海這麼些年,我覺得上海人還是很有包容心的,對待客人和朋友,都非常友善。我很願意跟他們做朋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你對上海人的印象是怎麼樣?歡迎與我交流和互動。


潘昶永


作為一個上海小青年,我來談談一個上海人對整體上海人的印象。

優越感。很多非上海人會認為這就是上海人排外的原因,但是我想說這根本就是兩碼事好吧,排外就好比一個白人窮鬼瞧不起一名黑人律師,而優越感則是黑人律師侃侃而談著法律條文而白人窮人則只能乾瞪眼。當然啦,這種優越感也是身處的地域不同,自然眼界也會比一些小地方的人大一點,這一點不是能通過學識來彌補的,比如很多上海小青年初高中就開始接觸股票證券,我也是從小跟著我媽就經常出入證券公司,不說是精通吧,但一些股票基本常識還是多少知道一點,比如K線圖、一級市場二級市場、A股B股創業板等等。後來我大學學了金融,在學證券投資這門課時就會覺得比大部分同學好入門許多。

懂得享受。很多上海人都非常注重生活品質,喜歡敖時髦,比如在上海以前有一樣東西叫假領子,這就能非常體現出上海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後來我去外地讀書,接觸深了他們就會覺得我超會享受,因為我經常組織室友出去聚餐,帶朋友出去旅遊,也會在淘寶上淘一些物美價廉的衣服。於是他們時常認為我超有錢,其實我的生活費跟他們差不多,但是導致這種假象的原因是,一是我平時兼職賺的錢,二是我會把經常淘一些折扣日用商品,其實能節約不少錢,比如六大包的餐巾紙一般要十幾塊,而折扣的時候一大箱28包的才只要三十幾塊,這差不多就能省下一部分錢。

大方。或許很多人會疑惑,上海人不是以小氣著稱嗎?哈哈,我只能說你們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你們不能一直拿老眼光看待問題啊!儘管我們出去吃飯一般都是AA制,但是出門花錢從來就不計較,該吃就吃,該買就買,如果朋友沒錢了,大家也會籌錢請他吃飯,對待朋友很大方。還有一次室友生病,他沒帶錢,還是我先貼了不少醫藥費,並一直在醫院照顧著他,當然啦,這是我應該做的,朋友就應該相互扶持嘛!

只能說時代在發展,我們不能在用老眼光看待一些人,一些事。以前我覺得安徽很窮,安徽人不咋樣,但是這些年我去了安徽很多城市旅遊,也接觸了不少安徽同學,真的與那些傳聞相距甚遠,所以有些東西還是要眼見為實啊!


SuperMan_LEE


一提起上海人,很多外地人腦子裡反應出來的詞彙就是:排外狹隘、冷淡世俗、精明小氣、傲慢清高,地域歧視、他們把除了歐美之外的所有人都叫“鄉下人”…其實,他們對上海人並沒有真正瞭解。每座城市都有層次不同的人,而充滿正能量的上海人大多數印象是:


一、做事講求原則。法制觀念鮮明,懂得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能做。自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不會先拍胸脯胡亂承諾,事後杳無音訊不了了之。做人做事比較靠譜。

二、注重契約精神。無論朋友同事,答應的事情肯定會辦到,辦不到的事不會隨便許諾,更不會打腫臉充胖子。在金錢債務方面習慣算的清楚一點,事前"小人"總比事後翻臉不歡而散的要好。


三、整體素質較高。人們說話和聲細氣,注重涵養氣質,文明程度很高。遇到糾紛不愛暴力,真正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大街上難得見到打架,所以惡性案件發案率始終全國最低,安全感爆棚。

四、審美眼光很高。作為世界一線城市和海派文化發源地,人們瞄準的是國際時尚最前沿。大家穿著打扮都十分高雅得體,外出用餐講究環境情調,週末喜歡上美術館、音樂廳、圖書館,注重文化品位。

五、清醒高明務實。做人相對低調,不喜誇誇奇談。遇到事情冷靜,對別人的事情不會說三道四,無事生非,更不會瞎起鬨或一味莽撞,有些事情他們表面不說但心裡是非清楚。

六、勇於面對現實。無論遇到什麼逆境和挫折,不埋怨不放棄。然後在現實基礎上,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抉擇,儘管有些抉擇在別人看來可能有點不男人,但絕對是權衡利弊後的最好選項。

七、上海男人顧家。他們更懂得生活,上菜場、超市買菜然後洗切燒,都會做一手好菜給喜歡的人吃,也懂得體貼和照顧家人。偶爾也有朋友同學聚會,但很少經常和哥們混在一起不顧家的。


灩瀾一叟


你對上海人的印象怎麼樣?說到上海,給人的第一反應便是繁華,不著邊際的繁華,貧富差距甚大的繁華,使人充滿希望又倍感絕望的繁華。

上海,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直轄市之一,又掌握著中國的經濟中心,是全國最大的金融領域發展的城市,也是除香港以外 大陸中最繁榮的城市,也是中國的重要港口城市,處於重要的交通樞紐的位置,使上海無論再過多少年,也不會衰敗落寞。

值得一提的除了上海的發展情況和具體位置以外,更加具有話題性的一個方面,便是上海的房價了。

在房地產事業與日俱增的大環境下,上海的房價也是一日比一日要高出很多,許許多多的外來人口看著這高到望眼欲穿的鉅額房價後,大多都打消了想要留下來生活的心思,畢竟要想紮根一個城市,沒有個穩定的住所又怎麼了得呢?

因為房價的日益增高,又因為外來人口的望而卻步,還有一些媒體把上海烘托的無比榮華,綜合一些列因素,導致上海的當地居民有了一些謎一樣的優越感,而這些優越感的來源從來都只是他們自己。

在這個貧富差距甚大的上海,從來只有金字塔頂端和低端的差別,而能身處頂端的人們都是微乎其微。有些甚至是身處於上海市中心的老居民,家裡擁有這一套價值不菲的住房,但是仍然貧困潦倒。因為上海的高消費不僅體現在房價上面,更是體現在日常基本的花銷上面。在市中心更是如此。

即使當地的上海人每人擁有一套價值百萬千萬的房子,但是仍然不屬於這座城市的金字塔上層,因為房子是基本的生存剛需,不可能會有太多人把自己僅有的也許還會上漲的房子費賣掉,所以在我眼中的上海人,其實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麼閃閃發光,其實也不過是和我們一樣。


潘那白


談談我對上海人的印象:

2008年,孩子在上海讀大學,加之工作關係遷上海生活暫居幾年。(以前僅多次出差去過上海)2008年正逢“世搏會”如火如荼的大建之際,上海市民全身心的投入在搏覽會之中……。

新入上海定居,語言必然是障礙之一,上海人在與人交流中,逢外地人基本使用普通話。在上海工作生活久了,交往不少上海本地人。幾年的工作生活總結認為如下:

1.禮貌是上海人的普遍素質。

2.浦東浦西仍存在觀念轉變過程。(如:寧要浦西一間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地域觀念依然存在。

3.工作觀念強,上海人很努力。

4.收入與開支安排得體,會計劃。在經濟問題上嚴謹(相互借錢不是很鐵的關係儘量別開口)

5.有一定地域優越感,但不存在岐視外來人,過去舊時留下的“鄉下人”“下江人”基本成為歷史,年長一點的偶爾有所提起。

6.在深入交往中,對可信賴的人,樂意將個人情感、婆媳矛盾、婚戀觀點、經濟開支……等,傾訴求答。

7.一般不會在家做飯燒菜待客,除非關係特好。

8.在花銷上,只要是關係或特好的朋友,大方得體,憎恨虛偽的人。

9.精明是普遍上海人的思維邏輯,遇事三思而後行,不擅自表態論定。

10.在利益問題上原則分明,不姑息不遷就。

11.念舊記情。離開上海幾年了,交往互問一直繼續下去。

12.上海的居家生活,對比我居住的城市,生活成本基本一致。但上海直轄市對比成都,總體收入相對高些。



前哨影像傳媒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西方洋行,商行貿易中心逐漸從廣州移到上海。外國商品和外資紛紛湧進上海黃浦江西面一帶(浦西)。英國第一任駐上海領事親自坐上人力車繞著周圍地界而劃碼頭、商行和租界範圍。



從此上海進入歷史發展的轉折點,從一個原來在清末不起眼的東海邊的松江縣城王為中心的文化,開始一點點移往黃浦江為城市中心向四周延伸發展,只用了半個多世紀,上海就成為了遠東亞洲最大的城市。



其實真正的上海人,是今天浦東人(本地人)。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但是我的父親是徐州人,因此我的祖籍應該是江蘇。按照這樣的推理,那麼當時年代真正的上海人應該不足百萬,而移民到上海謀生創業的人近幾百萬。所以聞名遐邇的上海人其實大多是“偽原創”的產品啊。



由此我們應該瞭解上海真正的魅力四射在於她的具備中西文化的內涵,文化內涵是歷史的積累,上海因地理位置又方便於國際口岸通商,一出黃浦江吳淞口就是大海(東海)上游又是通往長江的入口,因此上海的高速發展完全憑藉她的獨特地理位置,加上外來文化的侵入,因此上海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對整個舊中國是非常非常深遠的。



舊上海移民主要來自浙江寧波,廣東潮州,江蘇,山東,安徽,蘇北幾個大大小小地方。二十年代,上海除了是舊中國金融中心還是中國的文化中心:第一個公共廣播電臺,第一個電影公司,第一個音樂學院,第一個油畫學院和國畫畫院,第一個芭蕾舞學校等等都是在上海開創。

中西文化共同影響作用下,上海人文文化成為了舊中國非常另類的一種開放文化。有中有西,有古有舊,有近有遠,有雅有俗。



舊上海還出了許許多多聞人墨客,上流與下流都非常出彩:聞人雅士,流氓大亨,小偷妓女。


土匪梟雄,大家閨秀,書香世家,小農商販,癟三乞丐,街頭相師,巫婆巫術,坑蒙拐騙,人間奇聞,應有盡有。真的是:大千大世界,一番舊上海。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立即成為了新中國重要科學技術發展和重輕工業和文化中心城市,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文化革命結束後,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上海又一次成為國家前沿開放第一大城市,為中國再次走向國際世界,一次又一次創造了人間奇蹟和立下了豐功偉績。
作為一個老上海人,目睹了半個多世紀上海天翻地覆的變化,(1958-2018)感慨萬分。
衷心希望我們上海人民為我們國家不斷再創輝煌,也希望全國人民熱愛上海,歡迎來到我們上海,近距離了解我們上海和真正的上海人。

大提琴心聲


根據我跟中國和中國人打交道約15年的經歷來看,在中國人的性格、風俗、習慣、思維、行事風格、價值觀、人生觀、活法等領域,地域性確實是存在的,跟我祖國日本相比,也是如此。東北人怎麼樣、北方人怎麼樣、南方人怎麼樣、西北人怎麼樣...除了這些很大概的區分以外,還有以省、直轄市、自治區為單位的;以民族為單位的;也有以市(如溫州人、潮汕人),甚至鄉鎮區為單位的。我都從中國人那裡聽說過。

比如,我至今印象深刻的,中國人親口告訴我的幾個說法:

“你看中國許多官員、筆桿子都是我們江蘇人,江蘇人天生擅長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不過,江蘇人愛吹牛。”

“廣東人就是不會講話,但他們很團結,很實在,所以很會做生意。”

“東北人講究關係,女孩子長得漂亮,但很粗糙,說話不算數。”

“西北人普遍比較樸實,但內心強悍,敢作敢為。”

這些說法,有些符合我的感覺,有些不太符合,而且我始終認為,我們判斷一個人,一群人,一座城市,不能以面蓋點,也不能以點該面,抽出和總結特徵是可以的,但也不能把它看得太絕對。我相信任何人都會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人本身的特點,尤其對於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的溝通和相處來說,人本身是最核心的。

那麼,上海人是什麼樣的群體,我對此的印象是什麼。稍微展開談一下。

我2012年上半年在上海呆了半年,前後斷斷續續也去過,應該有10次左右吧。我在大學期間也有很好的來自上海的同學(雖然他似乎不是典型的上海人)。根據非常有限的觀察和經驗,我對上海人的基本、初步印象有三;

一,少說多做,少牛B多賺錢,看不上不帶來實際利益的虛偽人物和場合。為了實際利益願意犧牲表面,不值錢的面子。

二,有本土社會自己的、特有的圈子,透明度不高,有一定的封閉性,但卻不排除局外人,只要符合自己圈子的權益,冷靜,理性地與它打交道。

三,普遍接受外來的制度和文化,市民的思維相對來說是開放和國際化。在城市生活和建設當中願意講究符合國際標準的制度和規矩,並把它們視為穩定和發展的重要要素。

日本人,準確地說,最大多數或最大比率的日本人比較喜歡上海(當然也有例外),無論是旅遊、生活、還是工作,我認為這個說法是比較客觀,也符合實際情況的,而理由和背景大概就是以上三條吧。日本人普遍跟由這樣的市民構成的城市生活和工作。


加藤嘉一


我在上海待了快六年了,給出一個更加客觀真實的答案,希望那些見識不足,眼光狹隘的人客觀看待問題,不能總帶著有色眼鏡評論是是非非:

我2007年和2010年暑假分別來上海打暑假工,接觸的都是一線工人,最基層的銷售人員,也有少數上海人素質就很低下,這些素質低的上海本地人,把上海大城市病本來就存在的問題歸結在外地人身上。但當時自己第一次離開農村來大城市,本身自己也存在各種不好的習慣,比如闖紅燈,比如不知道去哪兒找站臺和怎麼乘公交車,不知道怎麼稱呼別人等等,因此被一些身邊的人認為素質低,嚴格意義上也不算歧視,只是自己的修養確實需要提高。

2013年來上海讀研究生,2016年上海研究生畢業,由於拿到了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申請了上海戶口,正式成為了上海人,工作後,身邊都是優秀的人,也接觸了優秀的上海本地人,現在我和這些土著上海本地人關係很好,他們從來不會認為外地人有多麼的不好,在他們觀念裡,上海是由於外地人的到來和外地人的拼搏才成就瞭如今的上海。

綜上所述,我要表達的是:

1. 由於外地人本身的不良習慣,有些上海本地人看不過去就說兩句,外地人就感覺瞧不起他們,也是外地人的不自信引起的,就像誰家的小孩犯了大錯,爹媽教育了幾句,並沒有看不起的意思,總不能自己犯了錯,也不讓別人說兩句吧。

2. 經常說外地人壞話和埋怨抱怨外地人各種不足的上海人,這類人是上海敗類,上海的渣渣,這類人本身一身臭毛病,還把大城市所具有的各種問題栽贓到外地人身上,但是這類人佔比是極少數。

3. 很多優秀的外地人和優秀的本地人,從來沒聽說誰瞧不起誰,大家誰也沒靠誰,都在自力更生,都在努力生活的更好,促進上海這個城市更加的發達。所以優秀的人之間很少發生誰瞧不起誰的事。

總結:上海之所以能成為大上海,就是因為所有人之間的相互之間的信用,包容,開放。


我是英語字符的設計師


俺是打小吃煎餅裹大蔥滴 —— 路見不平手發癢,要為上海討公道。首先,莫說喜歡,也莫說厭惡,昨天的上海人兼容幷包趨新謀變,引領風氣之先,難免遭受北人吐槽。今天的上海人灰頭土臉尾巴夾緊,時尚風光消退,惟有“契約”“規矩”猶存。其次,若問上海人因何而優越感咄咄逼人?概括而言,他們從不介意別人的褒貶譭譽,仰慕成功,鄙夷消沉,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約定俗成。大多上海人並無閒情逸致,也從不關心客人是否來自鄉下。孫中山下野後久居滬上,預言未來中國人,自是今時上海人。或許,孫先生食言了,他不曾料到農耕文明抵禦工業文明的勢利,如此之冥頑愚昧,這般之酸楚刻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