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花開|儲朝暉:教孩子規矩並非阻攔釋放天性

守護花開|儲朝暉:教孩子規矩並非阻攔釋放天性

作者 | 管顏青

來源 | 搜狐健康

“熊孩子”這一稱呼來自北方,常形容那些歲數小不懂事,並且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原本這一稱呼滿懷善意,是對調皮孩子的愛稱,但隨著一些孩子在公眾場所的各種出格行為越來越多,令人生厭,熊孩子也漸漸成了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的代名詞。

今年四月,有個熊孩子被打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在四川遂寧的某輛公交車上,一位7歲小男孩在公交車內玩耍時,突然故意用腳踢了邊上的年輕男子,男子隨後將這個孩子揪背拎起摔在地上並連踹了三腳,所幸孩子沒有大礙,最終公安機關依法對這名男子作出治安拘留15日並處罰款的處罰決定。

無可爭議,面對一名年僅7歲的孩子,這名成年男子的施暴行為過於激烈,喪失理智。但值得反思的是,令人抓狂的孩子們也並非生來就“熊”,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引導他們成長?搜狐健康採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守護花開|儲朝暉:教孩子規矩並非阻攔釋放天性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這麼“熊”?

“每個生命在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是沒有行為規範概念的。”儲朝暉表示,每個孩子原本都是天真無知的,他們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自己也不清楚動機,更無法預料後果,往往做出不符合成人社會規範的行為舉止。在孩子學習到足夠的社會規則之前,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情況,我們不能完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疏忽孩子的教育,任其發展。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學習社會標準、規範、價值的關鍵一環,是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區分對錯、學會負責的重要基礎和起點。

儲朝暉指出,孩子過於出格的行為一方面是由於家長的過度溺愛和縱容所導致。另一方面,在當下的應試教育中,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讀書,是學習書本知識,往往疏忽了孩子是非觀的教育,延遲了孩子對道德的理解和不斷試錯的體驗。

與此同時,孩子的成長也是中國當下社會文化的一種折射。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中,文化禮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組成。然而,我們在呼籲“解放天性”、“自由”的同時,雖然拋棄了舊規矩,但很多家庭卻並沒有建立起真正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新規矩。在這種混亂的狀態下,很多孩子在很長時間裡依然都還是不懂規矩的孩子。

孩子教育應融入生活體驗中

面對做出許多出格事的孩子,很多家長也很無奈,認為自己也並非沒有提醒過自己的孩子不應該這麼做。儲朝暉表示,教孩子理解成人的社會規範,不能僅僅依靠言語上的教育,更應該帶著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自律自控的能力。

“就好比孩子在捅破了紙糊的窗戶後,覺得冷,下次才不會這麼幹一樣。”儲朝暉告訴搜狐健康,孩子形成是非觀的過程是需要依靠生活來完成的,他們需要在生活中學習自己的家長是如何做的,並體驗一些事情的後果。只有不斷地體驗和試錯,孩子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在某些場合中,究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同時,家長應當在家庭中營造平等和尊重的氛圍,這也是當下許多家庭的缺失。孩子的言行中也有著家長的影子,它是一個不斷模仿父母行為的過程。只有孩子真正在家庭中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尊重,他才會懂得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時,合理表達自己的意願。

單就“平等”這一點而言,儲朝暉也指出,“小朋友”可能比“熊孩子”這一稱呼更合適,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如何面對別人家主動挑釁的孩子?

除了管好自己的孩子外,有的家長疑惑,如果別人家的孩子主動欺負自己的孩子,或者一些淘氣的孩子主動向成人挑釁該怎麼辦?

儲朝暉表示,從兒童成長的心理過程來看,小一點的孩子更傾向於和比自己大一點的孩子玩,因為他們對於自己不瞭解的生活更加好奇。而對於另一個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他會認為自己已經體驗過了小一點的孩子的生活,容易在相處中感到厭倦。如果這個大點的孩子自控能力差,一旦更小的孩子做出令他不開心的事情,他就容易做出欺負別人的行為。家長可以根據這一點多多觀察留意,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孩子主動挑釁成人,成人也應儘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用文明的方式對待別人的孩子。畢竟,孩子也在模仿成人行為,成人以身作則才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守護花開|儲朝暉:教孩子規矩並非阻攔釋放天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