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土耳其帝國的英文ottoman要翻譯成奧斯曼帝國而不是奧托曼?

無聊芒果


題主的這個說法並不確切,Ottoman Empire除了“奧斯曼帝國”這個我們最為熟知的譯法之外,在上世紀80-90年代時也被譯為“鄂圖曼帝國”“奧托曼帝國”。如果單純從英文音譯角度來說,“鄂圖曼”或“奧托曼”的譯法其實也沒什麼問題。

不過,若是從土耳其語名稱和奧斯曼帝國曆史角度進行考慮,那麼“奧斯曼帝國”無疑是更加合適的譯法,它體現了帝國締造者奧斯曼一世的歷史影響。土耳其語中的“奧斯曼帝國”寫作Osmanlı İmparatorluğu,它的名字來自帝國的首任蘇丹奧斯曼一世(Osman I,1259-1326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只是一個居住在薩卡里亞河(Sakarya River)谷地的小部落,趁著13世紀末魯姆蘇丹國瓦解,奧斯曼的父親埃爾圖魯爾加齊事實上脫離了蘇丹的控制,開始成為獨立的地方政權。埃爾圖魯爾加齊於1280年左右逝世,他的長子奧斯曼繼續統治奧斯曼人,並逐漸征服了鄰近的其他部落。1299年時,奧斯曼正式宣佈建立獨立國家、這就是奧斯曼帝國的開始。此後,奧斯曼便開始率領部眾進攻實力已經十分衰弱的拜占庭帝國,1302年,奧斯曼贏得了巴菲烏斯之戰(Battle of Bapheus)的勝利,1310年時他又攻佔了以弗所,隨後從1317年開始圍攻拜占庭的防禦要地布爾薩,圍城戰持續了近十年時間,1326年奧斯曼攻佔布爾薩後不久便病逝了,享年77歲。隨後他的兒子奧爾汗繼承汗位,遷都布爾薩之後繼續進攻拜占庭帝國,很快便佔領了拜占庭帝國的另一重鎮尼西亞和小亞細亞其他地區。

奧斯曼一世通常被認為是一位強力領袖,在他逝世後,土耳其人通常會用“他可能強如奧斯曼”這句諺語表示對人的最高讚美。另外還有一首與他相關的史詩《奧斯曼之夢》同樣值得注意,《奧斯曼之夢》成文於13世紀末,講述了一個奧斯曼在年輕時就預見奧斯曼帝國征服各國的神話,這也是一部奧斯曼作家們極為重視的文學作品。


平田君Bellatores



Ottoman是英文單詞,就好像我們的香港英文單詞拼寫是Hong Kong,和我們漢語對香港的稱呼一點關係都沒有。英國人對奧斯曼帝國的稱呼代表了他對這個國家的心裡定位,這個定位就是“一位強人建立的帝國”。


奧斯曼其實就是整個帝國開創者的名字,就好像我們的劉邦漢朝、楊堅隋朝一樣。關於奧斯曼帝國的建立是段相當複雜的歷史很難簡單的說清楚,唯一值得說明的就是奧斯曼人來源於我國北方的“突厥”帝國。

這個國家我們都不陌生它伴隨著李唐王朝的興起而滅亡,但是遊牧民族不會真正消失只是向西遷移遠離唐朝的追殺而已。而突厥人西遷的終點就是亞洲大陸的盡頭“小亞細亞”半島,奧斯曼就是遷移大軍突厥人的一支部落。



而且他還不是第一個到達這裡的突厥部落,在他之前到來並建立帝國的叫作“塞爾柱突厥”,著名的雷霆大帝就是這個國家的領袖。塞爾柱對遠道而來的兄弟奧斯曼人十分照顧,將其安置在富饒的薩卡里亞河谷地帶。


但是多民族雜居的小亞細亞註定不可能讓一個民族部落長期主宰。在動亂中成為各部落老大的奧斯曼人開始加強對半島的統一,並四面出擊擴張地盤在1453年擊敗東羅馬帝國後定都“伊斯坦布爾”。

此後帝國像氣球一樣膨脹為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而領導薩卡里亞河谷部落建立國家並四處擴張的就是一位叫做“奧斯曼”的領導者,他也是這個帝國的第一位皇帝,歷史意義就和我們的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一樣。綿延621年的奧斯曼帝國名字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開國君主而來的。



兵器世界


奧斯曼還是鄂圖曼,哪個更準確?其實這兩個譯名在現代是大陸和臺灣對15世紀到20世紀初土耳其人所建立的那個帝國的不同譯法,而這種譯名的差異,則是反映了大陸和臺灣在翻譯理念上的一些差異。

到底哪種更加準確?

關於土耳其人建立的這個帝國,在中文世界裡有兩種比較通行的譯法,一是大陸所使用的奧斯曼帝國,二是臺灣所使用的鄂圖曼帝國。那麼為什麼同一個國家的名字,在中文裡卻有這麼大差異呢?特別是第二個字,“斯”和“圖”,連聲母都不一樣,這是怎麼翻譯的呢?

其實這種現象的一個首要原因是土耳其人自己文字的變化。大家知道,現代土耳其人也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在古代,土耳其人並沒有發明自己的書寫體系,而是在信仰伊斯蘭教之後,直接採納了阿拉伯字母,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自己的語言。但阿拉伯字母最初是為了拼寫阿拉伯語而創立的,所以有些字母的發音其實和土耳其語並不特別契合。

臺灣的主流翻譯仍將歷史上的土耳其帝國稱為“鄂圖曼帝國”


這個問題在拼寫土耳其這個國名的時候就出現了。其實土耳其當時的國名按土耳其語念出來應該是Osman,也就是奧斯曼。但因為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所以寫出來的發音裡,代表s的那個阿拉伯字母的實際發音卻更接近英語裡th所代表的發音(會點英語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發音對中國人來說非常頭疼)。

大陸很早就將土耳其帝國翻譯為“奧斯曼帝國”


而後來歐洲國家在翻譯土耳其的國名時,就根據阿拉伯字母的書寫,直接翻譯成了Othman。但這樣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在多數歐洲語言裡,其實並沒有th這個發音,在遇到這樣書寫的外來詞時,很多歐洲國家,特別是德語國家就直接發成t或者to,翻譯成中文就是“圖”或者“託”。這樣久而久之,土耳其的國名在很多歐洲語言裡就被寫成了Ottoman。而中文在翻譯這個國名時,早期大量的翻譯都是從歐洲語言的文獻裡直接翻譯過來的,因此就直接按歐洲語言的寫法和發音,翻譯成了“鄂圖曼”。

大陸和臺灣在翻譯方面的不同取向

但在1928年之後,土耳其進行了文字改革,不再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土耳其語,轉而用拉丁字母拼寫土耳其語。而改用拉丁字母拼寫之後,之前那個帝國的名字用土耳其拉丁字母再寫出來就變成了Osman。

但歐洲語言因為使用Ottoman已經有幾百年了,所以並沒有跟隨土耳其語拼寫習慣的改變而同步改變,而是繼續保留了Ottoman的寫法。所以在民國時期和現在的臺灣,仍然保留了“鄂圖曼”這個譯法。這也跟臺灣翻譯外國人名一個約定俗成的做法有關,即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名詞,臺灣更傾向於按其英文譯名來進行翻譯,這可能跟民國時期和現代的臺灣一些特別小的語種人才比較少有關係。

而大陸幾十年來的慣例則是無論來自哪個國家的名詞,都優先按其原文發音為準進行翻譯。所以在1949年之後,大陸很快就開始按照土耳其語裡Osman的發音,土耳其的那個帝國翻譯成了“奧斯曼”並一直延用至今。

“克羅地亞”臺灣譯作“克羅埃西亞”

其實這種因為不同翻譯取向導致海峽兩岸對同一名詞產生不同譯法的現象並不罕見。比如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產生了一大批新獨立的國家,而對於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大陸和臺灣就在好幾個國家的譯名上有著很大差別。首先舉一個例子是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國家克羅地亞(Croatia)。在大陸就是按克羅地亞語的發音將其翻譯成克羅地亞,而臺灣則是按照英語的譯音將其翻譯成克羅埃西亞。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是一個非洲國家,叫厄立特里亞(Eritrea),這個國家在1993年獨立,大陸也是按其本國語言將其翻譯成厄立特里亞,而臺灣仍然是按照英語譯音將其翻譯的厄利垂亞。

大陸的翻譯從一開始就是克羅地亞

其實這些例子也都跟“奧斯曼”和“鄂圖曼”的差別一樣,是翻譯理念的不一致所造成的。


桃花石雜談


因為翻譯官並不是從英文翻譯,而是直接從土耳其語翻譯!

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語是Osmanlı Devleti,因而奧斯曼才是正確的音譯。問題是,為何英文會翻譯為ottoman呢?

那是因為M78星雲光之國早在15世紀以前,就派艾斯奧特曼來到了歐洲。那時候,歐洲著名的尼斯湖水怪在潛伏了10萬年後重新現身,釋放黑死病貽害歐洲人民。

從1347至1353年,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奪走了2500多萬歐洲人的性命,佔了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早知道,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因戰爭而死去的總人數也只佔其人口的5%。

一開始,艾斯奧特曼不敵,因而回光之國找來迪迦奧特曼、帝拿奧特曼和佳亞奧特曼三兄弟,齊集4人之力把尼斯湖水怪重新封印。歐洲人民感恩奧特曼四兄弟,而奧斯曼土耳其滅亡東羅馬帝國,建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帝國的偉業和奧特曼兄弟一樣偉大,故而翻譯為"ottoman",以示紀念!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傳說。真正的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語最初是使用阿拉伯文字和波斯文字書寫,/s/音出現在元音後的詞中時以 /θa:/ 表示讀音,而當時奧斯曼土耳其語並沒有“θ”音,因而以“t”音代替,轉變為為 othman。

當奧斯曼土耳其攻佔君士坦丁堡,滅亡東羅馬帝國後,勢力擴展到東歐,離他們最近的日耳曼人把 othman 唸錯,就變為了ottoman,流傳至今。中國也是在新中國建立後,才改為正確的讀音"奧斯曼土耳其"。


數說社會


因為不同語言的轉譯不準確造成的

奧斯曼土耳其語中,奧斯曼帝國是دولت عليه عثمانیه,即現代土耳其語的Osmanlı Devleti。即使不懂土耳其語,也能大概讀出Osmanlı的發音,更接近奧斯曼。

但是,在傳入西方的時候,由於意大利語德語等語言將Osman的s發成接近現在英語中th的音,而他們早期發音會把th發成t,因此奧斯曼就訛讀成了奧托曼,因此印歐語系拉丁語族跟日耳曼語族都繼承了這個錯誤,所以英語裡的奧斯曼是Ottom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