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编者按】昨日,台湾著名茶人周渝先生在闽台艺文大讲坛上发表了以“中华茶道”为题的演讲。闽台艺文大讲坛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茶道新生活”主编吴垠受邀参加此会。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周渝先生中华茶道之补记(一)2018年6月8日

在福州的严复书院,参加的人们密集的坐在一起,这并不妨碍创造一种更高的意识氛围,主题就会将人们带入一种状况——“正静清圆”。而将这四个字作为中华茶道精神的内核提出来的周渝先生端坐主讲台,偶尔微微闭目养神,或整理台面,一种安静的氛围逐渐渗透开来。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周渝先生手稿

在我的体验来讲,开场已经是高潮。

周渝先生的设计:一人一手一盏一叶茶。每个人碗中一片大约0.15到0.2克的武夷种乌龙茶,开水冲入,观汤、闻香、品滋味:水映照着盏底的纹路,水波荡漾处恰似浩渺宇宙;香淡而幽,味淡而远。

没有茶桌匹配的座位,成全了这种完美的体验:一杯滚烫的开水在手,必须“端正”才行,端正身体,端正手上的碗,如此一正,则有“水平”,水平而心清,清而去浊,一片茶叶之影像身姿全然呈现,墨绿的色泽也给人安宁稳实的生命力。再品茶汤,与平日茶汤最大之不同在于,我们很清楚知道,口中所有滋味气息都是来源于这一片茶叶,此种清晰而单纯的感觉令人隐约体会所谓的“一”。

周渝先生透过这一个简单的突破性的泡茶法而将一盏之中,从无(虚与空)中生起有一叶一盏汤,到入口生津为阴,再到入体化气为阳,气上虚灵,气血循环而后遍行周天而后圆满的状况呈现出来,

让在场每个人体会这种全然全情一叶茶就是全部当下全部滋味的感受,让人心不外攀,只在这一盏一茶之中和自己、和手中捧着的世界融合一体。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接下来的分享,就自然而然。

在这一方茶台前,如何端正态度、正面面对这些物件与自己,身子中正而后直,在正直中以身为载体连接天地

,想来,如果彼时彼刻够全然够当下,或略略可以体会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感吧?

如能端正态度,则是诚意正心。能带着意识做出这种回应茶台上之物件到态度,则为有知了。有知就会明白什么念该行,什么念当止。知止,如何不能定静?所谓由正而入静也。静,则如一锅浑水停止晃动,之后浊物往下清者虑出,这是清的过程,所谓清、静相生。人能清净、清静、清明,与周围万事万物和谐共处,没有对抗没有躁动,不是圆满一体?而如果心清,这世间人事物之因果洞察得了了分明之后,无论遭遇何种境遇,又怎么不能在内心里圆满了它呢?

小小四个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远非如此可以描述,我们可以放虚过往的经验和立场,在这四个字里体会泡茶之事、行茶之道、为人之根、入世之念,如此,我们这在虚空中的小小存在或也有可能获得内在的圆满吧。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当有茶友问及如何避免人们过于随意的泡茶喝茶而将茶带入一定的仪式感时,周渝先生的回答让我们不需要在过多繁复的仪式中受困,尽管它容易让人进入一种状态,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更自然却深刻的仪式:“当一天早晨起来,也许宿困昏沉,则端正自己,坐在台前,整理茶碗杯碟,正面物品正面这一天,这就是自己一天的仪式在心里的打开。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也许周围有人,也会受到你的影响从而安静下来,进入一种状态。

说这些话的时候,周渝先生端了端肩膀,略作呼吸调整,端端正正平静坐在座位上,彼时我心里有声音生起,那是《金刚经》的启发:“当知此处,即为是塔”。

当我们虚怀若谷,修正了自身、自心之时,你就是道场,你就是经,你就是塔,你就能让人肃穆起敬,俯首敬仰。

和周渝先生的缘分不止于此……

2017年正月,我们与周渝老师一起聊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以及对于老茶的一些看法。

吴垠:周渝老师,再次见到您很高兴。我们知道您在茶的领域和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也有三十几年了,尽管概括,很难全,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有简明的概括令事物变得“纲举目张”,那么请问一下,如果非要用几个字去概括一下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的话,您会怎样跟我们去表达呢?

周渝:我在1995年正式提出 "正、静、清、圆”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呢?它应该是来自我们华夏文化的基因,在茶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地浮现出来的。这其中发挥作用的因素,一个是时间;而另一个就是我们自身的根源,是我们的血液和深沉记忆。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吴垠:您的意思是说,所谓文化,其实它是从生活来的,它不像西方的哲学思辨。我们中国的传统是从我们的基因,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中,再提炼和演绎出来的一个文化,或者说是习惯和习俗的提升,是来源于现实,然后去整理出来的。

周渝:是的,这就是所谓的“下学而上达”。我从1981年开始在紫藤庐开茶馆,一开始的时候,要准备好茶器给客人泡茶。在当时台湾因为受到闽南、潮汕的影响,会先置放一座茶盘做基础,上面放著茶壶、茶杯、茶船⋯等,但台湾人用的茶器较大又较多,如多了闻香杯⋯因此就用了一个很大茶盘,当時只有用不锈钢或塑胶做的茶盘;上面又如此高高地堆著一些茶器,我觉得面前很拥塞难看,而且隔在与对面茶友之间很不舒坦。于是,我就在桌面上鋪一块布,当时日本煎茶道在戶外泡茶也是在地上铺一大塊布。

古书中卢仝烹茶图就是这样,日本人应该是从这里学去的。铺的那块布可以吸水,使面前沒有不必要的水渍;

這块布我命名为素方,当我展开铺那素方的时候,诶,一种正直而大公无私感就開始形成了,身体就开始坐"正”了。

今天我们是一个临时的茶聚,所以我们也没有带來一块布,但是用一张纸也是一样的,茶人就是这样,是要根据不同环境来调适变化。我来为你展示一下过程,第一,当兩手将素方舖展在面前的时候,你身体瞬间就感到需挺正了!接下來我们就开始面对每一个摆下來的茶器物,在注意每一器物的主体与美感或特徵时,你的心自由“正”入“静”了!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吴垠:刚才,老师讲到的:“一块布一铺的时候”,然后我们用“诚意正心”的心去面对所有的茶具,所有的环境和氛围也就跟着我们的这个“正”的态度重新进行了修正。

周渝:对!就是面对"当下"的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在刚刚讲的,“明明在动,可这个动就好像很安静,因为你是在正面的面对它们來进行行茶过程。

吴垠:由“正”而入“静”,“正”字代表了你的心意,你回应的状态,以及你端正的态度。因为有了这个之后,你再做任何的事,你的心和手都容易去跟你的周围场景物质去交织的时候,在动的里面你就可以感受得到一种和谐,一种平静,是不是有这个层面的含义呢?

周渝:是的。我们强调在整个动的过程里面得到一种安静,正好是在动之中,而不是以静求静,在真正高深的哲理上和佛学里面,也都不承认,那不是真的,你故意去“静”反而不是真的。在自然里面达到一种静的精神,是在动里面体会而進入的。

周渝:早年,第三个字我曾经定的是“深”。是从台湾的闻香杯里徐徐細細地聞香,自然將茶香与茶气深深地吸入了丹田,也安定了精神,因此体会到“深”的意义和境界——有没有深思做事情。让你沉静下来深深地去思考,尤其现代人真的需要深深地思考。

然后当茶汤在入口的时候,记得我当时读了一个明末清初的人给他朋友写信談到龍井茶,说:“此茶淡而远”。好像淡,可是很远,我对他这句话很惊动。"远"形而下地说,就是“后韵不绝”。同時形而上来讲,你喝完这茶以后,雖然它好像淡,卻在口內留的时间很久,于是产生一个似乎绵延无限的空间给你,可以让你想像飞驰得很远,所以当时我想到的第四个字是“远”。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吴垠:老师所理解这个“深”和“远”字给了我蛮多的体会,就是它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它在茶汤物质层面,首先聞香,它不会只是在表面,闻香会让你深深地吸入到肺里,然后让整个身体有穿透力。而茶汤喝进去也不会只是在口腔的表层,它也会有一种渗透性,包括有的人一喝热茶,他会说已经到达了哪里哪里,可能他也会有这种深邃、穿透。“远”,就是在身体里面它不止于口腔,不止于鼻息,应该说在整个身体这样的一个渗透,种“深远”。

周渝:我喝茶時常常会眼睛闭起来,感觉精神去到很远;有时候可以将把眼光投入无限远的地方,这時茶香茶味似乎就把你带到另一个空間另一种风景去了。所以它就打破了一个时空的局限,就是即便你的茶空间很小,但是你在空间里插三兩朶小花、一條枯枝⋯⋯,你完全不会觉得那是一个小空间,因为“茶”的精神境界把你带到更远的地方去,完全打破一个现代人常感受到的一种⋯⋯

吴垠:闭着的,被束缚的,然后受困于或者说受局限于某一个时间空间里面的一种感觉。

周渝:是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证明了我们古代讲的,你回到一个简朴的状态,越向无靠近的时候,你的精神就越能够打开,因此反而可以得到无限的满足,因为这个时候你的想象是无限的。这些恰好是针对我们现代人一直希望要拥有更多,欲望似乎永不能满足的状态。而茶能够让我们在简单、朴实里面突破这种界限。

吴垠: 老师刚才分享了,通过一个“茶”的世界打开了“正、静、深、远”的一个空间,令我们将平时受束缚的、受局限的从而总是想要在外面世界去获取的这样子的一种生活状态,在“心”、“神”、“身”之外,我们可以再把它打开,这是打开另外一种生命所有的丰富和安静的一种生命状态。可以这样理解吗?

周渝:你讲得很好!有时候即使在一个较狭小的空間里,与两三好友,即使是一杯很简单的茶,喝下去之后,大家感觉开心,喜乐,自然会有很多灵感,就感觉已经看到一个茶山的世界,或遇到优美的风景,完全不会因为这样一种很小的地方,或者器物很简单。

其实简单反而是好的,太过了反而你会心神被器物所牵绊,不会从茶里面享受一个丰富的世界。所以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最简朴的状态,一杯茶将大家带到一种丰富的世界,同时大家开心沟通……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吴垠:我们刚好在主人家借了一个碗,而这个碗我们拿上来一看,碗边刚好有点破,然后老师说:“没问题、没问题”,这,就是真正的“大家”。我们有的时候会在乎一个器,一定要用什么样的壶,什么样的杯,而这些有时候恰恰就成了我们的捆绑和束缚,带去了更多杂乱、纷扰的东西。

而刚才周渝先生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姑且放心那些外物……

周渝:刚才说的很简单,其实我们可以更简单。我一个人喝茶的时侯,通常早上起来,也许就用一个老碗,茶叶三、五片,一兩叶也有,这更能喝到茶叶的本味,本香,这是我很喜欢的!慢慢欣赏体会茶湯的时候,无论从視觉上、味觉上、嗅觉上还是身体的感受上,就好像面对着一个大自然、大宇宙。这就可以让你接引到无限,让你感到那么丰富,它已经完美了……很难取代,对不对?

吴垠:这样子一个碗就可以喝茶,所以喝茶真的是一个你可以繁,可以简,可以高,可以低……

周渝:但在華夏文化日常生活中,常是很多人聚在一起喝茶,許多局面常常是自然形成的,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局面,相对於日本茶道,完全是一個"封闭"的系統,不仅空間是封閉的,一且形式、礼仪也是严格規定的;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們华夏文化的一个本真根源:自由大度,生生不息

周渝:当然,"正、靜、深、遠"很適合一個人独飲独修,我至今仍很自然地在一個人独自品茶時進入。但在1995年去巴黎办茶器物茶文化展演之前,我就想我要讲一个更符合我們華夏文明普遍人们生活的茶文化精神指标,它可以是高深的也可以平凡的。所以我自又開始重新思考,希望能总结出来的是普遍老百姓都很理解的东西。最后,我总结的第三个字是“清”,我想所有人都能接受。而且这个字要浅则浅,要深也可以深,深到我们讲修养离不开“清”,修炼离不开“清”,修行离不开“清”,这是可以延伸的。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吴垠:我们常常会问到说,“清不清醒”,但是身体如果不清醒,物也就不明。所以茶,就像刚刚老师讲到的,它是打开我们感官的一个过程。“清”,也是一个逐渐清理清扫,让我们逐渐变得干净洁净的一个手段,一点点的清理,从茶盘茶杯开始,到身心。“清”字里面,包括修养需要“清”,修炼也需要“清”,修行也需要“清”。

“清明”,你的身心都清明了之后,是不是还有点像在佛家里面讲的,比如一碗水清了,它就可以光照,这杯茶汤如果是一杯很清澈的茶汤,这杯茶汤是不是也可以令到我们有一种清爽的感受。所以我们常常在品茶的时候,先要看看这个汤清还是浊,对不对老师,这是茶的物理属性,那么如果茶汤是清的,那么我们喝到身体里,它在物理属性上也会增强我们“清”的感受,然后身“清”气爽,神清气爽……

周渝:这个不能小看,这是我们东方文化的特点。在西方文化里面,他们认为“清”是属于理性的,而理性是属于阿波罗神的,是属于太阳的,日照的;而感性是属于酒神的,常是迷狂的,是诗与艺术的来源(而“艺”也要受理性规则的管辖),所以他们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

可在我们东方来讲,感性和理性绝对不是对立的,而且理性要建立在感性之上,如果我们要有理性,那一定要让自己有完全清明的身心,“清”了以后,我们对茶、对万事万物的体会能更敏感、更清晰;和外在环境、那些花草、甚至宇宙更能够沟通,不是自我封闭;和他人沟通时更能够看到自己清晰的存在。哈,刚才吴垠的分享让我想到“渐宗”和“顿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泡茶饮茶,就像是一个“渐宗”的“日日勤拂式”的过程,而我们真的到了那个悟点,就变成“顿宗”了。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吴垠:日常来讲,我们每天喝点茶,之前你需要用某一个器具,现在变成一个碗你也可以,从修到顿悟,总有一天豁然开朗……

周渝:对。突然一天你恍然大悟,最后那一下硬是要靠顿悟,这是一定的。那是让你跳到另一个层次,然后那个层次让你从高处看到一个更深、更远、更广阔的世界。即使科学家也知道,推理只是一个慢慢地摸索过程,大发现卻是跳跃出來的!

周渝:第四个字是 “圆”字。我们喝茶通常是围桌而坐,形成一个圆。围桌是一个形式,有大家都平等的意思在里面,大家共饮一壶茶,能够让人愉快的沟通、交流……可日本不是讲“和、敬、清、寂”吗?它那个“寂”其实并不是我们所讲的“寂静”,它包含了一个“灭”的意思。佛教是强调“寂灭”。

但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民族,他们是重视现世的。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不像基督教、佛教是从死亡开始思考的,而像庄子所认为的,生命就是一个自然现象,对生命生活处之泰然。讲起来日本其实是一个偏向悲观的民族,所以日本人才会选择“寂灭”的那个思想,作为他们茶道的一个收尾。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来和茶道君一起约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