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鉴今(十二)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篡臣?

通古鉴今(十二)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篡臣?

伊尹是商汤灭夏的主要功臣,也是商建立初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在历史记载中,伊尹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在传统的历史记载中,伊尹是一个贤相。在商汤去世之前,汤所指定的法定继承人太丁便已经去世了,于是就立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伊尹辅政;外丙在位三年,其弟中壬继位,中壬在位四年,伊尹便立太丁之子太甲继位。也就是说,在商汤去世之后的七年之内,商就换了三任商王。

太甲是商汤的孙子,继位之后,伊尹辅政。但是太甲昏暗暴虐,不尊成汤之法,所以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去面壁思过,后来太甲悔过自新,伊尹便又迎回太甲,还政于王,自己继续辅政。

通古鉴今(十二)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篡臣?

但是在古本《纪年》中,却赫然写着:“中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伊尹继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里的大甲指的就是太甲。

古本《纪年》认为,伊尹放逐了太甲,自立为王,后来太甲偷偷跑回来,杀掉了伊尹,夺回了王位。

两段截然不同的史料,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呢?

私以为古本《纪年》的记载可信度较低。

一、假如真像古本《纪年》中所说的,伊尹自立,那他的罪过足以灭族了,太甲夺回王位后,应该对伊尹赶尽杀绝,为什么又让伊尹的儿子们继承伊尹的田产呢?

二、在现代考古的过程中,破解了许多商代的甲骨文,发现在整个商代,伊尹一直都是享受和成汤及先王一个规格的祭祀。假如《纪年》所载属实,那么伊尹很难享受此等规格祭祀。

三、根据现在破译的甲骨文显示,伊尹是在太甲的儿子沃丁时去世的,那么《纪年》记载太甲杀伊尹便不可信。

四、唐《尚书正义》中也有“纪年之书,晋太康八年,汲郡民发魏安僖王冢得之。盖当时流俗,有此妄说,故其书因记之耳”的说法。

通古鉴今(十二)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篡臣?

那么假如否定了《竹书纪年》的记载,是不是就说明伊尹是个贤相了?

应该这样说,伊尹“几乎”是一个贤相。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所站的角度不同。

在助商汤灭夏的过程中,伊尹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与政治才能。可以这样说,灭夏是商汤与伊尹共同的事业。

只有在“灭夏”这一崇高理想之下,商汤与伊尹的友谊和信任才成立。

所以,在商汤陷入困境的时候,伊尹才会不遗余力地去营救商汤;所以在商汤去世后,伊尹才不能容忍太甲不尊成汤之法的行为;所以,伊尹才会放逐太甲,摄政七年。

所以说,伊尹放逐太甲七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是自己想做这个王位,而是不忍自己和汤奋斗一生的理想毁于一旦。这便是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

在伊尹的眼里,谁做商王无所谓,但是有所谓的是,商王必须遵循汤的理想,而汤的理想,便也是伊尹的理想。假如说有人威胁到他和商汤的已成事业,他会毫不犹豫地动手除掉这个威胁。

伊尹在商,执掌军政大权,又素有威望,所以,当太甲出现问题的时候,伊尹轻松的放逐了太甲,并告诫太甲:“等你悔过了就释放你。”

囚禁太甲,是伊尹对太甲的考验,而非图谋篡位。

伊尹其实就是想告诉太甲:

一、你不继承汤的事业,你就不能继承王位,而我可以轻松废掉你

二、假如你能悔过自新,便让你回来继续做商王;假如不能悔过自新,后果自负。

三、我不会篡位,也没必要的篡位,我的目的就是要找个继承商汤事业的人,至于这个人是不是你,就看你表现了。

而太甲在桐宫悔过的时候,也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一、伊尹做这些的目的只是想让我继承我爷爷的事业

二、假如我听他的话,改过自新,就可以回去做商王

三、反之,假如我不听他的话,他的选择很多,要么自立;要么立别的人做商王,甚至还可能杀了我

想到这里,太甲忽然感觉后颈发凉,权衡利弊之后,他决定服从伊尹的意愿。

这个结果可谓双赢,太甲得以继承王位,而伊尹,也成为了历代贤相的典范,世代享受商王规格的祭祀。

通古鉴今(十二)伊尹究竟是贤相还是篡臣?

至于历代史籍记载为何会有不同,还有现在许多人都热衷于给历史人物翻案,清朝人赵翼在他的《廿二史劄记》中有这样一段精彩表述:

“观各史艺文志所载各朝文士著述,有关史事者何啻数十百种。当修史时,自必尽取之,彼此校核,然后审定去取。其所不取者,必其记事本不确实,故弃之。而其书或间有流传,好奇之士往往转据以驳正史,此妄人之见也。”

大意就是:可以作为史料的书籍众多,在修史的时候,史家会全部拿来,然后审核校对,对于一些不合理、不确切的史料直接弃掉。但是这些书籍还是会在后世流传,一些“好奇之士”便拿来作为史料,来否定正史,才有了这诸多“妄人之见”。

所以对于现在流行的为历史人物翻案的行为,完全是哗众取宠,为了博眼球而浪费精力,实在是够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