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鬼脸

感动世界的父子真情

畅销世界的不朽杰作

漫画世界璀璨的明珠

短暂一生,留给爱子无尽父爱

父亲的鬼脸
父亲的鬼脸

连环漫画《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不朽杰作。作品195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父与子实际上就是卡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父与子

父亲的鬼脸父亲的鬼脸
父亲的鬼脸父亲的鬼脸

全彩,双语,研读幽默故事的同时,体会英语对话的魅力~

父亲的鬼脸父亲的鬼脸
父亲的鬼脸父亲的鬼脸
父亲的鬼脸父亲的鬼脸

浓浓的父子深情

《父与子》中生动幽默的小故事均取材于卜劳恩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生活写照。其一幅幅小而精湛的画面跳跃着智慧的光芒,简单的线条里流淌出纯真的父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直指人心。本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漫画。

漫画世界璀璨的明珠

《父与子》自问世70多年来,已出版数十个版本,流传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超亿册,每一个阅读过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开怀的笑声,感受到诚挚的真情。《父与子》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的鬼脸
父亲的鬼脸

父 亲 的 鬼 脸

父亲的鬼脸

放眼媒体世界,母亲总有着极高的出镜率:善良、包容、牺牲……引动人们珍惜的悲悯和泪水。而父亲则走不出严厉、深沉、孤傲的刻板形象,他的柔情遥远如千年前的楔形文字,神秘而费解。

也有例外。一个扁脑袋,一件小马甲,他是最完美的父亲;一头乱发,一个小不点儿,他是最幸福的儿子。这就是温暖全世界近一个世纪的漫画《父与子》。《父与子》是时事漫画撰稿人埃·奥·卜劳恩(原名埃里斯·奥塞尔)的巅峰之作,以作者和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生活为原型,以他童年居住的城市卜劳恩为笔名,从1934年12月到1937年12月连续3年刊载于《柏林画报》。经鲁迅、丰子恺等文艺先锋传入我国后,集合这组漫画的全部篇章,加以现代电脑着色技术,才有了今天明净、透亮的彩色典藏版《父与子》全集。

还记得第一次翻开《父与子》的朗朗大笑吗?父亲做儿子的宝马,嘚儿——驾,爬下楼梯,见人脱帽,见狗狂叫,只为小不点儿不哭不闹;父亲和儿子揪光全身的扣子,耷拉着脑袋,提扯着裤子回家,只为和伙伴“赌扣子”中扳回一局……每一个孩子都会艳羡儿子,有父亲的陪伴、父亲的宠溺,还有突然泛起的涩涩叹息?圣诞节父子互赠礼物。夜深了,父亲依然睡不着,戴上儿子送的手套、拿着儿子买的拐杖,在镜子前反复把玩;儿子呢?竟然也戴着父亲送的帽子,扛着父亲给的枪,抱着父亲买的自行车,睡得香甜。再怎么比天高、比海深的爱,只要有这一刻的“懂得”和“珍惜”,为人父母,足矣。还有,很多很多:找到被打跑的儿子,父亲愧疚的泪水;蒙上头套、贴上胡子,儿子学父亲的样儿呵斥……一切如此熟悉,那是每对父子说不完的故事。一切又如此奢侈,在这个父亲早出晚归、赚钱养家的年代,在这个真爱不在乎朝朝暮暮的世界。

再后来,父亲和儿子成了时人追捧的大明星,走在大街上,处处是以他们形象制作的玩具、服装,甚至面具。他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发呆,第一次无所适从,孤独和恐惧扑面而来。他们手牵着手,走向郊外,走向夜空。六个星期后,他们变成了会做鬼脸的圆月亮和六角闪光的小星星。莫名哀伤的尾声透露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天才漫画家的不祥预感。就在《父与子》完稿后的第七年——1944年,读者来信依然如雪片般飞至,“父与子”画像继续印遍大街小巷,“父与子”故事还在舞台和广播中不断重播的时候,卜劳恩正面临一次生死抉择。

原来,《父与子》风行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政治笼罩着整个德国,而卜劳恩早就被写进了希特勒的黑名单。1944年3月,他和朋友克瑙夫因咒骂希特勒和戈培尔,被邻居告发,臭名昭著的“人民法庭”判处他们死刑。为了给朋友开脱,卜劳恩承担了全部指控,在开庭前夕自杀于牢房。在给妻子玛丽加尔德的诀别信中,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儿子克里斯蒂安,希望他能在母亲的哺养下成人。

“当我的声音因死亡而沉寂时,我的歌仍将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卜劳恩选择了死亡,留给儿子、乃至整个纳粹德国的,是一本《父与子》,如同沙漠里澄澈的绿洲,阴霾下滑稽的鬼脸。在这里,没有战争、没有歧视、没有独裁,只有一个慈父、一个稚子,默默地安抚着无数绝望的灵魂。在这张父亲的鬼脸里,埋藏着坚定的意志和从容的挚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