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受傷,何來何去?

什麼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很受傷?

熊玲:受傷,何來何去?

何以受傷?身為人,難免受傷。人這一輩子,要受肉體的、精神的、靈魂的,大小不同的很多的傷。原因嗎,有看得見的,有無形的,太繁蕪複雜了,說不清道不盡。

至於,什麼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很受傷?自然跟那個“你”有關。大千世界,不同的你,自有他不同的受傷來歷,以及受傷的情形。

普遍認為,一個人很受傷的時候,是在自己感覺被愛人欺騙,或被領導打擊,或被小人暗算,或被父母嫌棄、拋棄,或被同事羞辱,被朋友背叛,或是某種表現當眾出了醜,等等。

熊玲:受傷,何來何去?

但於個體而言,感覺受傷的事卻因“你”而異。比如,被朋友背叛,有人覺得似萬箭穿心、無以釋恨,有人或許氣憤一會,納悶幾天即過。再比如,某項目搞砸投資幾十萬失敗了,對張某來說,難過的同時,不妨做重整旗鼓的工作,對李某而言,卻是跌入谷底,一蹶不振。更有甚者,會被別人的一句髒話,暴跳如雷,或被丈夫的一次撒謊,而整夜失眠.....受傷,無處不在。

應該說,受傷的可能性無處不在,受傷的事實,可在也可不在。這就好比,人們野遊在充滿誘惑與風險的荊棘叢林,有人不斷受傷,有人毫髮無傷;人們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有人愛生病、愛痛苦,有人很健康、很快樂。

種種說來,我們看出了,“你”什麼時候、什麼情形下會受傷,外在的險境是誘因,內在的敏感脆弱是關鍵。人,精神和心靈的受傷,本質上是源於人那顆高貴而柔弱的自尊心被傷。是傷及皮毛,或傷及骨髓,本質上又跟人的心智成熟度成正相關。

心智成熟,或心理承受力強者,對受傷的處理也非同一般。首先,他對受傷的理解就不一般。比如弗蘭克爾,在二次大戰集中營期間飽受煎熬,但卻心懷若谷,他研究和撰寫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意義療法》《精神治療和存在主義》等著作,“當痛苦被發現有意義時,便不再是痛苦了;人們解救自己的最好出路,是通過認識人生的悲劇和處理困境,促進對生命的思考,喚起對生活、對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找回自我的存在意義”等思想,對人們如何看待受苦,如何提高自我修復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

熊玲:受傷,何來何去?

人所經歷的受傷,是否成為他今後生活的陰影癥結,不在受傷本身,在於你當時和事後,對受傷事件的處理態度。例,面對同一事件“老公出軌”的妻子,女A的處理:冷靜、反省、真誠原諒、有效溝通,最終修好關係;女B的處理:暴怒、斥責、討債、冷戰、得理不饒人,最終兩敗俱傷。

真的可以說,受傷是生活的常態。但於智者,它是成長的財富,于敏感脆弱者,它才似利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