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原文@意林 載於中讀App

人生無從事先規劃,無從以尺丈量進度,人生從出生那刻起,只有,出發吧。

英國女作家蕾秋·喬伊斯的新書《一個人的朝聖》,故事很簡單,某個老人花了人生中寶貴的四十五年在同一家公司做事,退休後和老婆分房睡,每天無所事事,突然接到一封老同事的來信,她住在療養院,面臨癌症末期的折磨,於是他寫了短短的慰問信,出門找郵筒寄出去。

出發,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走到第一個郵筒,他有些猶豫,憑几十個字的祝福能表達他的關心嗎?隨著思考,他經過一個一個郵筒,甚至錯過郵差,然後他停下打了兩通電話,一通打至療養院,要院方轉告老同事:“請告訴她,哈洛德·弗萊正在來看她的路上,她只要等著就好,因為我會來救她,知道嗎?”

再打給老婆,說他要一路走去探望同事。

哈洛德住在英國的南部,療養院則在蘇格蘭,他既未換上走路的鞋子,也沒準備必要的裝備,便這麼往北走去。前後走了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初期還住小旅館、吃餐廳,想到把退休金花在旅途上未免太對不起老婆,便撿了床破睡袋,乾脆風餐露宿。

走著走著,他先發現原來以前每天開車上下班的道路如此豐富,包括風景、環境與植物。

“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並不是你看到的唯一事物。”

哈洛德走進他過去的人生,卻有全新的體會。

我以前也曾試著做過類似的事,上班時我的公司距離家開車十五分鐘,有時候我則騎車。騎車途中享受小巷子、河濱的樂趣,每天走不同的路線,活了大半輩子,總算因此感受到季節的變化。

好處:逐漸熟悉這個我生長的城市,再說無論騎車或走路都有助於健康。

壞處:養成走出去再說的毛病。

以前出去旅行得花時間思考、選擇,現在,哼哼,我對老婆說,收拾行李上網訂票就出發吧。

今年一月,我們便又出發,到日本的島根縣,正值大雪,走得當然跌跌撞撞,不過又發現另一個真理:幸福並非有其固定的標準,而是比較之後產生的。

在大雪紛飛的山道間找旅館,好不容易找到,別說溫泉,光是泡熱水澡都覺得幸福。縮著脖子見路邊有家賣關東煮的小店,鑽過布招坐在料理臺旁,每一塊魚板的甜味都勝過米其林餐廳的法國菜。走在寂靜的出雲大社,看著大雪罩住的廟頂,腳下的溼冷也就不覺得什麼了。

放慢速度之後,恍然明白,不論多在意時間,浪費的時間還真不少,別的不說,每天光在手機上敲的字,一年下來人人都完成了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了。

出發吧,因為少了完美的計劃,必得損失若干時間,不過為了出發而

制訂完美的計劃,不是也挺花時間嗎?

人生無從事先規劃,無從以尺丈量進度,人生從出生那刻起,只有,出發吧。

要是很久看書,忽然想找一本看看,買書吧,不過三十多塊,窮不了你,富不了出版社。如果懷念老媽的味道,搭車回家,幾十顆熱騰騰的水餃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