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如果说有哪个商业圈陪伴了沈阳人近400年,如同血液一般融入了沈阳人的骨子里的,那就一定就是中街了。随着历史的变迁,中街上的许多店铺因为经营不善或是战乱纷纷关闭,再也找不到一丝痕迹。然而现在的中街上仍有一处让人无法忽视的百年老建筑——中街二百。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丝线起家

早年间,沈城内上至名门贵妇下到柴门主妇全都喜爱针黹(zhǐ)女红、描绘刺绣。如此一来,五彩丝线便成了女人们的抢手货。清代顺治元年,山东黄县的单文利、单文兴兄弟俩看好了沈城这个商机,便来到沈城经营五彩丝线。赚钱之后,他们在中街路南租了几间平房,开办了手工作坊,一边生产五彩丝线,一边贩卖,销量极大,收入颇丰。后来买卖越做越大,不仅销售五彩丝线,还经营布匹、杂货等商品,成为以商业为主的“丝房”相当于后来的百货商店,名为“天合利”。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不少商人见此,纷纷跟在后头做起了“丝房”的生意。据《奉天通志》“省城商业分类户数表”记载:当年奉天城内,资本万元以上的“丝房”共42户,其中的24户位于四平街。同时四平街上为数最多的当属“丝房”。由于这些“丝房”大多为山东黄县商人创办,所以当年称之为“黄县帮”

六大字号

“黄县帮”总共开设了六大字号的“丝房”,分别是:天、兴、吉、洪、裕、谦。

“天”字号:“天合利”、“老天合”、“天合东”、“天合源记”、“天合辅记”

“兴”字号:“兴顺利”、“兴顺义”、“兴顺西”、“兴顺”

“吉”字号:“吉顺昌”、“吉顺洪”、“吉顺通”、“吉顺隆”

“洪”字号:“洪顺盛”、“洪顺茂”

“裕”字号:“裕泰盛”、“裕泰东”

“谦”字号:“谦祥恒”、“谦祥泰”

早年间的城里四平街马路很窄,石子铺路,南北两侧的店铺都是平房,但见各种幌子、招牌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众多店铺之中的“天合涌”丝房,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低矮破陋,最终亏损倒闭。于是,掌柜的便与实力雄厚的“吉顺昌”、“吉顺隆”丝房股东合伙做生意,也就是后来的“吉顺丝房”。

巨资盖楼

1914年,为了和“天合利”争夺中街的市场,经营“吉”字号的林芸生投资5万多奉洋,在“天合涌”丝房破旧平房基础上,建造了一座二层楼房,亮出“吉顺通”招牌。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这个二层建筑是整条商业街的第一座楼,终于使这个当年走游击的小街有了“现代”的味道。作家马秋芬在《老沈阳》一书中如此说到:说来也许有人不信,当年的一栋小楼,远比如今落成一座五星级摩天大厦还具影响力,竟轰动了半个沈阳城。人们一惊一乍地议论:‘吉顺丝房起大楼啦!’在远在近,都断不了要亲自前往一睹姿容。谁要连二层楼的吉顺丝房都没去过,那算你没见识,枉做一回城里人。天字号见吉字号盖起吉顺丝房赚了钱,便盖了一栋比吉顺的楼还高一层的三层大楼,使吉顺丝房在盛京的首席地位自然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与威胁。

遭遇钉子户

为此,吉顺丝房不惜再次斥巨资拆除了原来的二层楼房,在原址重新建造一座相当宏伟讲究的四层大楼。由于楼的层高占地面积大,整个地基要东扩。偏偏在东南角,有一家只有一间门市同益成洋货店。这家小店铺的主人是河北“闯关东”来沈城的桑芗材兄弟三人。当时吉顺丝房因盖楼急需,不断和桑家三兄弟协商,甚至不惜按“

寸土寸金”的价格买下这块土地。据说当年现大洋铺满了一地,三兄弟咕嘟着大烟袋就是不肯松口。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这样一来,吉顺丝房就只能盖了个“缺角大楼”。原来,三兄弟深知“借光生财”的道理,在货单上大做文章,改名为“吉顺丝房东邻”字样,生意很是兴隆。

首席商场

“吉顺通”新楼落成后,改名“吉顺”丝房,全称为:吉顺丝房绸缎呢绒百货商场,于1926年开业。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新的“吉顺”丝房不仅采用欧式风格的外表,并且内部环境、设施更是当年一流。上下楼有

电梯,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电扇,就连营业人员也全都一改传统的长衫、瓜皮帽,男营业员西装革履,女营业员短裙、丝袜,令顾客耳目一新。不仅如此,老板还通过熟人打通关节,重金邀请到了当时的奉天省省长王永江题写店名。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吉顺”丝房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除北京、上海、广州、东北等地的国货之外,还在相关国家派驻业务员,专门采购紧俏、热销的“洋货”。同时“吉顺” 丝房还实行电话订货、优惠打折、送货上门等业务。这些新颖的促销方式,一时间深受沈城消费者青睐,生意火爆,一举夺回了中街首席商场的宝座。

变身二百

上世纪30年代之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压榨、统治,“吉顺”丝房开始走下坡路,生意每况愈下,逐渐萧条。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伪政权的严酷经济统治变本加厉,致使“吉顺”丝房经营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亏损、负债、被迫裁员。

中街有栋缺角儿的神秘大楼,百年前可是最牛商场,今天依旧热闹!

沈阳解放之后,1949年初,沈阳市百货公司接收了“吉顺”丝房大楼。1951年11月,正式定名为“沈阳市第二百货商店”。2002年经政府批准,沈阳春天又投巨资收购了沈阳市第二百货商场,并把“二百”改造成为以经营质优价廉、品种多样的大众化商品为主、满足普通百姓需求的服饰礼品工艺品商场。虽然直到现在,沈阳市第二百货商店的牌子还在,不过年轻人更为熟悉的是应该是这里现在的经营单位“何氏眼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