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公元1658年,郑成功率领17万水陆大军,由厦门北伐!旌旗蔽日,势盖云山!自信满满,途中随口赋出一诗,诗曰:“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好诗啊,就是现在我们这些后人听到这首诗,心中也是豪气干云啊!是何等的洒脱与自信!只可惜天不助郑,金陵大败,也只得收拾残兵败将,全线退守厦门!历史现象颇为值得玩味,略早些的史可法在扬州抗清,名扬天下,功彪青史!稍后的郑成功在福建抗清,凡大战六次,中小战斗百余次,皆胜;未有败了一次远征南京,其抵抗之坚,历时之久,杀伐之惨烈,均非同期他人可同日而语,而各种版本史书大多轻描淡写,不褒不贬,无毁无誉,现今一般人只知其收复台湾,鲜有知其抗清;做一个假设,如果郑成功打下南京,跃过长江,纵横中原,马踏黄河两岸,剑向京都,鞭指长城呢?历史大概会毫不吝啬,为他大书特书!于是乎,我发现,将中国版图横向切,长城是一条线;黄河是一条线;长江是一条线;浙江闽粤沿海是一条线!发生在第一条线的对蛮夷的抵抗,大书特书;第二条线,也是有口皆碑;第三条线,仍然受到尊崇;但到了第四条线,书还是要书,就只剩下秉实照录的份了!吴三桂在山海关降清,几百年的吐沫都能把他淹死几个来回,前半辈子叛明,后半辈子叛清,谁都赏他一个“奸”字;郑芝龙在福建降清,骂声也有,却像和风细雨,而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在台湾降清,历史甚至为他唱起了赞歌!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郑成功的征战生涯,如果仅仅限于在福建抗清,历史给他打分大概不会高!

清军环攻日紧,厦门形势不容乐观,郑成功不得不考虑,另外寻一处退路了,于是,郑成功此时才把目光南移,聚焦于让他父亲发迹腾达的海岛!手下部众,大多反对,认为征台无前途。南明遗臣张煌言甚至赠诗劝谏,郑成功再三筹划,决心已下说:“本藩矢志恢复,切念中兴,恐孤岛之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军旅,养晦待时,非为贪恋海外,苟延安乐”!十分明显,字里行间,首先想到的并非是“收复”,而是解释为何兵锋不向西北而向东南,还把“退”说成“进”,以稳定军心!这很有点类似以后的将委员长!公元1661年4月1日,风平浪静,日丽天青,郑成功以四百军舰,载两万五千兵,皆衣金龙甲,军威甚盛,舰队首尾长十里,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历经八个月苦战,38岁的郑成功收复了被红毛鬼子侵占了38年的台湾!郑成功38岁;台湾被红毛鬼子霸占了38年!真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啊!当大限将至的郑成功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手中接过降表时,他大概没有想到,临终前的这一神来之笔,已经足以流芳百世,功垂千秋了!历史并不在乎他征台的原始动机和原因,历史只记得是他郑成功第一个从西洋鬼子手中为,国人拿回了一方宝地,为此,他确立了自己并不逊色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民族大英雄的地位!

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实实在在的说,郑成功誓师抗清时,不过才23岁;征台37岁;卒,39岁!绝对的一个“少帅”!鼓浪屿复鼎岩上的他是现代中国人感情上理念上意志上的他,他早已是中国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统一的象征!郑成功征台,严格的讲,只是中国人收复了台湾,而并非中国收复了台湾!已经坐在紫禁城里太和殿金銮宝座的清朝康熙皇帝,对这个“滋事东南”的郑氏政权十分头痛,于是,又一个一代明主康熙想到了施琅这个人!施琅是与郑成功一道从厦门走出去的杰出人物,1650年,当郑成功与施琅等几十个好友,誓言效忠明室,定盟恢复时,郑成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站在自己身边的施琅,正是日后郑氏家族的掘墓人!郑成功与施琅反目纯系小事,如果当初双方解释清楚,也不会有什么大的过节,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施琅的部下犯罪,逃到郑成功那里,施琅将罪犯捉拿回营,违约立刻杀头,因此开罪了国姓爷!郑成功下令捉拿施琅,施琅惊慌的逃跑了,于是郑成功杀了施琅全家,施琅于是降清,必灭郑氏而后快!

1681年,康熙启用了冷冻了14年的施琅,派他去厦门造船练兵。1683年,施琅率领二万士兵三百战船征台,大败东宁水师!见大势已去,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只得修降表,剃发称臣,像当年荷兰人恭迎乃祖郑成功那样,迎候胜利者施琅!这点国姓爷着实没有想到啊!施琅二次征台,其对于中国版图的意义是在不亚于郑成功!抛去此二人之间的家仇私怨不说,无郑成功开拓与前,岂有施琅跟进与后?倒过来,如果没有施琅的“一统江山”,郑成功的“驱荷收复”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两个冤家对头,谁也不要埋怨谁,这两个人是实实在在绑在一起的,台湾直到现在就是兄弟再怎么闹,还是姓“中”,称量功劳,双方各占一半!话说回来,

大概郑成功是第一,施琅是第二;郑成功打的是西洋鬼子,施琅打的是自己同胞;郑成功一生忠贞不贰,施琅背主背汉背明!这或许就是其中的缘故吧!但史书从未贬过施琅也是真的!假设一个伪命题,如果哪天我们中国人,有朝一日,厦门若为施琅立雕像,选址将是破费脑筋很头疼的事情,让他们两离得太近似乎也不妥!这一个曾经杀了另外一个的全家;另外一个则把已经死了20多年的这一个,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泄愤!厦门太小,此二人不共戴天!但让我说,还是要让他们两个站在双方能够看得见的位置才好,因为已经过去三四百年了,他们或许早已经“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