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探源」代州風情—我的手工記憶,果然是高手在民間啊!

在我們那地方有手藝的人是很受人敬重的。

我出生的地方是一個頗有些文化氣息的小村莊,名叫書房院,過去出過不少讀書人。最有名望的兩個:一個是張鳳翼,進士出身,官至大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另一個是張崇禮,也是進士,先後做過大明的禮部侍郎、陝西布政使左使、南京通政使正使。張鳳翼在我們那裡留下很多傳說,說他少有大志文武雙全,說他如何在山海關驍勇善戰領兵抗清——老先生英雄一世,晚年打了一次敗仗,被小皇帝整了個不亦樂乎,老先生一氣之下撒手而去。

「民間探源」代州風情—我的手工記憶,果然是高手在民間啊!

老先生死後就葬於書房院後面的張家園裡,墓葬規格很高,石人石馬,氣勢非凡,可惜的是六七十年代平田整地時被推得一馬平川,墓前的石人石馬也被埋在田地裡。文物盛行後,不少人打上了石人石馬的主意。好在縣裡的文物部門及早下手,將兩具石人挖出來移到文廟裡。我去文廟的時候,石人就放在欞星門的後面,雖然躺在地上,但仍能感受到它們威猛、英武的氣勢!老先生曾留下一張絲質畫像,就保留在一戶張姓子孫家裡,日寇侵佔代縣後被小鬼子奪去了。與張鳳翼相比,張崇禮就顯得平淡了許多,不過對於書房院來說張崇禮絕對是一位至關緊要的人物。老先生退休後在書房院修建了一座小花園——考盤圓,考盤圓規模若何?現在己經無從考究,只留下一些地名讓人想入非非。除過考盤圓外,老先生在考盤圓內還建起了一座供張家子孫讀書的書房—一書房院書房院,叫得順口了,就變成我們現在的村名了。

書房院有讀書的傳統,所以書房院的人對於讀書人是特別高看一眼的。我的上一輩,以及上一輩的上一輩,他們生逢亂世,讀書幾近奢望。等我記事起,又恰逢文化大革命,比我年長的哥哥們也沒有讀成書。不能讀書,或者讀不成書,我的這些叔叔大爺哥哥們就把掌握一門養家餬口的獨門絕技當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一招鮮吃遍天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藝多不養人”等等都是老輩人口口相傳的至理名言。受這種風氣影響,所以我們那地方出了許多手藝人:木匠泥瓦匠、畫匠、泥塑匠、嗩吶匠——一這些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更重要的是收入也高,就成了當地有本事的人,受到大夥的敬重木匠中印象最深的是崇貴爺爺。

「民間探源」代州風情—我的手工記憶,果然是高手在民間啊!

崇貴爺爺住在我們張家大院的後院裡,個子很高,寬頭大臉,耳朵上常夾著半截紅鉛筆,每天坐在院子裡叮叮噹噹,割個菜板子,或者修個風箱什麼的。日子好過些就打傢俱,洋櫃衣箱,直至後來的組合櫃。當然最考驗一個木匠的還是建房子了。一個木匠如果不會建房子,那還能是個匠人?我記得這是崇貴爺爺常說的一句話我們那地方的房子建得非常有講究,一出水的平房,兩出水的瓦房,當然兩出水的瓦房是最端莊氣派的了,更有甚者建那廊子瓦房就越發豪華了。瓦房的主體架構就是原木,幾十根長短粗細的原木,在木匠師傅們的精心製作下,很快就構建起房子的雛形。那時的崇貴爺爺最牛氣,叉著腰站在工地上,吆喝指揮著手下的十幾個徒弟。崇貴爺爺性情好,做事又公道正派,在村裡特別有威信,婆婆媳婦吵嘴了,左鄰右舍鬧矛盾了,都會叫崇貴爺爺去評理,崇貴爺爺呢,去了往小板凳上一坐,三言五語就把臉紅脖子粗的人說得低下頭。我對崇貴爺爺印象深的另一個原因是我也差點成了木匠。我上學時學校還沒有全部正規了,母親就常常唸叨著讓我去拜崇貴爺爺為師。說讀不成書,學上門手藝,長大了好娶媳婦。那時的崇貴爺爺年紀好像已經很大了,很少出去幹活,母親也一直沒好意思開口。二姨姨嫁人後,我學木匠的事又提上議事日程。二姨夫在當地也是一位頗有名望的青年木匠,母親這次早早就和二姨夫說好了,等我長大些就跟著二姨夫學手藝。二姨夫也很爽快地答應了。過了幾年,我稀裡糊塗地考上了外地所學校,當徒弟學木匠的事自然撂倒後腦勺了。那年暑假回來,恰趕上崇貴爺爺下世母親說崇貴爺爺睡著後就再也沒有醒過。

我寫過一篇小說叫《嗩吶王》,其實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書房院的這位嗩吶王名叫王銀富,我叫他銀富大爺。銀富大爺一家是從外村搬過來的。銀富大爺有兩個兒子,都跟著他爹學嗩吶。每天晚上,兩個兒子吱吱鳴鳴的一直吹到很晚才收工。

「民間探源」代州風情—我的手工記憶,果然是高手在民間啊!

我們那地方辦白事宴一般都要請吹鼓手,家庭好點的請兩班,再不濟的也要請一班,吹吹打打,把故去的人打發了。銀富大爺一開始在另一家鼓班子,等兩個兒子學成後就自立門戶了。上陣父子兵,父子三個,三把嗩吶,技藝純熟,又肯賣力,所以生意日隆,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我家離銀富大爺家不遠,銀富大爺父子出門後,銀富大娘就來我家串門子。銀富大爺有個女兒在外地,銀富大娘不識字,讀她閨女的來信,給她閨女寫回信,就成了我的事了。我那時小,也不懂寫信的格式,母親就手把手地指導,什麼見信如面、至此敬禮、後會有期,都是常用的老詞。每次寫完信,銀富大娘也會獎賞我一把花生、一個蘋果什麼的。有一年正月十五縣裡舉辦八音會大賽,全縣有實力的鼓班子都參加了,銀富大爺父子憑著他們出神入化的技藝贏得一片讚譽銀富鼓班聲名大振。好事成雙,兩個兒子先後訂下媳婦,結婚時眾吹鼓手齊來道賀,鼓樂喧天,熱鬧非凡,成一時之盛。吹嗩吶似乎很費力,上了年歲的銀富大爺靠偷吸鴉片來支撐,後來兩個兒子也沾上這種惡習,一個家庭很快就敗落了。銀富大爺去世後,鼓班子散夥了,大兒子因吸食鴉片被關進戒毒所,二兒子只好在邊人的鼓班搭夥過活,兩個兒媳婦也離婚而去。我去外地工作後就很少再聽到銀富大爺一家的消息了。前幾年回去,還看到過銀富大娘,銀富大娘老得一塌糊塗了,走路顫顫巍巍,眼睛也好像看不清東西,聽見我說話的聲音,老人走上來一個勁地問是不是衛衛回來了是不是衛衛回來書房院還出過一批書畫、泥塑藝術匠人。

書房院位於縣城西關。當時東關有一位在縣營木器廠當畫師的梁荔葉。此人畢業於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畫藝高超,特別是仕女圖堪稱一絕,當時許多人拜梁為師,使代縣出了一大批畫家、泥塑藝術家。

「民間探源」代州風情—我的手工記憶,果然是高手在民間啊!

我的本家哥哥張俊,早期也跟梁學藝,後來終成一代大畫家。另一位本家哥哥張佔平也是梁早期的徒弟。佔平哥後來專攻泥塑,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五臺山金閣寺所塑十八羅漢,想象瑰麗,造型奇特,轟動一時,成為泥塑藝術精品。由佔平哥帶動,佔平的兩位兄弟二侯哥、三侯弟,以及拉富舅、富元叔等等都成了身懷絕技的泥塑藝術大師,他們的泥塑作品遍及全國。

代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書房院只是代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像我上面所說的身懷絕技的手藝人在全縣還有很多,只是難得有人過問,他們也只能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中成為一個神話。繼興是個有心人,他是楊家將後人,與其弟繼東一直做有關文化方面的工作。兩人人品文品俱佳,堪為楷模。去年繼東兄出版了《代縣阿育王大白塔探秘》專著,頗受好評。

「民間探源」代州風情—我的手工記憶,果然是高手在民間啊!

今年繼興兄又多番考證,下功夫編寫了這部《代縣十大民間傳統技藝》,功莫大焉。前幾天,繼興兄打電話讓我給他的新著寫幾句話,我對傳統技藝缺乏研究翻看他的新著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許多人和事。

高手在民間。

寫下上面的話以示祝賀!

(作者介紹:張衛平,代縣西關人,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山西文學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