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買理財,如果真的到時候銀行給你把本金都虧了,儲戶是自認倒黴還是有什麼措施?

A6採姑娘的小蘑菇


朋友,這個問題主要看你購買的是什麼理財產品,千萬不能將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混為一談。



一般情況下,現在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屬於銀行自己設計發行的理財產品,一種是代為發行的理財產品。



銀行自己設計銷售的理財產品又可分這保本型理財產品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兩大類產品;屬於保本型理財產品,如果發生虧損了,則銀行應負有理賠責任,如果不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則銀行不負責理賠責任,虧損或風險由購買者本人負擔,



但有一個前提必須是銀行給購買者盡到全部風險提示的責任,可以在銀行營業大廳的“錄音+錄像”作為依據。否則,銀行如果存在不盡風險告知責任、忽悠購買者購買而產生的損失,銀行同樣負有賠償的責任。



代為銷售的理財產品有一般不屬於銀行自己發行的,是銀行代為其他企業銷售的理財產品,銀行不負責虧損賠償責任的。這類理財產品銀行通常只拿銷售分成,一些銀行員工為了業績分成,對理財產品沒有盡到風險告知責任,片面誇大和強調理財產品收益;



或者一些不法員工採取內外勾結方式發行“飛單”理財產品,完全對購買者行欺騙之手段達到非法營銷獲利之目的,這類案件在過去幾年常有發生。而如果一旦發生這類案子,受到損失的也往往是購買人。對於這一種情形,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保持謹慎態度,區分理財產品發行主體和類型,千萬別被銀行工作人忽悠。



另外,現在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部門聯合發佈理財新規,對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對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劃分風險類別,推行適當性管理辦法,就是將不同風險的理財產品賣給不同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並且打破了剛性兌會,也就是說“賣者盡風險告知責任,買者自擔盈虧風險”。



作為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千萬不要只看到理財產品獲利高的一面,更要看到理財產品存在風險的一面。在購買理財產品千萬要根據自身風險承擔通知購買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因為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機構再也不會為你進行風險兜底了。

祝你理財成功,分享財富人生!


財經深思


你好,這裡是7分鐘理財。

這個問題得從銀行理財的分類說起。眾所周知,銀行的理財產品五花八門,有銀行自己設計和推出的產品,有銀行代理的產品。但是對於很多“不明真相”的公眾來講,經常在購買理財的時候自動默認只要是銀行賣的產品,就都是銀行自己“生產”的,風險不會太大。這種情況也造成了後續產品到期收益不及預期或本金受損後,引發的一連串問題。

一般而言,發生題主所說的問題,可能性有三種。

一種是由於我上面提到的原因,客戶在投資時沒有區別所買的產品是銀行自銷產品還是代理產品,而通常問題頻出的就是在後面一種產品裡面。這類產品有的時候存在某些陷阱,比如銀行員工與銷售機構人員勾結私自銷售代理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飈高收益吸引客戶,但產品本身存在問題,一旦出現違約,客戶想要找到銀行進行索賠就非常困難;

第二種是屬於銀行內部銀行職業操守問題,有的員工會迫於完成業績,誇大產品的收益率,弱化產品的潛在風險,目的是想順利銷售給客戶,但產品到期後的結果和當初許諾的相差甚遠。像這種情況,由於當初簽署的文件中應該對於相關風險進行了披露,而且客戶又在文件中署名,所以如果單從文件看是確認客戶知曉風險的。但如果銀行是錄音+錄像的雙錄環境,當時又是在銀行裡簽署的文件,那麼可以找到銀行調出視頻影像進行佐證

最後一種是由於市場本身的極端風險發生導致產品最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如果客戶對於產品本身分辨無誤,簽署文件清晰且銷售過程中充分披露了風險,那客戶確實只能將結果歸咎於市場。

歡迎和我們交流不同意見,本條內容我們在悟空問答的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予轉載,會追究哦~


7分鐘理財


如今買理財產品的人越來越多,原因很簡單,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太低了,一年期的還不到2%,而理財產品的收益多在5%以上。收益更高了,那麼理財產品的風險如何?



是不是絕對安全?如果理財產品的本金都虧了,銀行會怎樣?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大家對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是有一定的認識。既然是理財產品,那就有風險,銀行不再承諾保本保息,這一點大家要清楚,也就是說,你有那個20萬理財,過了兩年,是很可能連本帶息還少於20萬。如今,銀行的保本理財已經被淨值化理財取代,意味著風險自擔。

但是銀行有一套自己的流程來規避風險。首先他們會對客戶進行風險等級評估,可以通過回答一些問題來評估,最終分為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和進取型等幾種。之後會根據你的風險評估等級來推薦相應的理財產品。



這還不夠,他們還會進行理財風險提示,包括是否可能會損失本金進行書面和口頭的告知,並要求籤字確認。現在銀行還會採取雙錄的方式(錄音+錄像),來確保避免以後發生風險而產生糾紛。簡單點說,有簽字、錄音、錄像的依據,而且告訴你了,有風險,而且風險自擔。所以,即便是銀行給你本金虧掉了,儲戶也只能自認倒黴。


坤鵬論


從2017年下半年資管新規出臺以來,也有一段時間了。

今天跟大再聊聊資管新規的問題。最近幾年,資管新規是跟咱們老百姓投資理財最相關的文件之一,建議投資理財的朋友們一定要好好看。(摘自小司聊理財微信公眾號)

01

這次資管新規出臺了之後,推動的力度是非常非常大的。之前咱們專門做過詳細的介紹,比如說影響比較大的這幾條:

銀行不能承諾任何保本保息,出現了虧損不能以任何的形式兜底兌付,這些文字在理財產品的合同中基本都沒有了;

90天以下的理財產品不能再發了,大家可以去找一找,現在90天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也沒有了;

而且淨值化這個事,推得要比以前的速度快很多。

雖然說去年年初,就有一些銀行在推淨值化了,但在資管新規出臺了之後,明顯推行的力度要大很多、快很多。

現在大部分的銀行理財產品,都變成了淨值化。

02

什麼叫淨值化?

之前咱們買銀行理財,如果產品的年化收益是5%,買10萬塊錢的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一年到期拿到10.5萬。

現在不一定, 有可能沒有收益,甚至有可能會出現負數,變成9.9萬、9.8萬都是有可能的。

03

資管新規出臺了之後,對投資理財的朋友影響非常大。

而且這些文件是趨勢,比如說了多少年的打破剛兌,就是沿著這條路走的。

可以這樣理解,閉著眼投資理財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

之前很多朋友壓根沒把投資理財當很重要的業務來學習、來研究,很多的知識還有些欠缺。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看一些基本的規則、基本的邏輯、基本評判風險。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小司聊理財今日頭條號,更多實用的財經、理財知識,第一時間分享給您!


小司聊理財


理財產品作為一種投資手段,是要面臨一些風險的,尤其是保本理財被淨值化理財取代的形式下,理財剛性兌付在已經成為過去式,在購買理財時銀行要做兩件事:第一進行客戶風險評級;第二做風險揭示,並且要求做雙錄。



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做這兩件事的唯一目的就是:確保買賣自願,風險自擔。

我講完這句話應該很好理解了吧,在提示你有風險以後合規做好雙錄工作,你確認購買了一款有風險的產品,出風險了反過來怪銀行,有理由嗎?沒有吧!

可能很多人並不關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我這裡舉例,給大家簡單說一下

首先對客戶的風險評級,一般是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氛圍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和進取型,而理財產品的分級為PR1-PR5

PR1適用所有理財產品

PR2適合除保守型外其他四類

PR3適合除保守型、穩健型外其他三類

PR4適合成長型和進取型

PR5適合進取型

在做完風險評級以後會向客戶建議合適類型的理財,並對理財的風險,是否會損失本金進行書面和口頭的風險揭示,並要求籤字確認,並預留影音資料,來避免未來發生風險而產生糾紛。



其實在理財銷售之前,已經進行了責任劃分,如果銀行方面進行了正常流程,進行過風險揭示完成雙錄,那麼發生虧損,銀行無責的,你只能自認倒黴。如果以上任何一個環節沒做,那麼本金虧損,銀行是有責任的,可以要求賠償。

這就是你題目要的答案,說句實話,理財產品在6%以下收益的真的真的虧損幾率很小,不必杞人憂天。


不立而立


目前來說是沒有任何其他措施,只能說是自認倒黴,因為理財非儲蓄,投資需謹慎。

理財產品的種類

理財產品主要有保本型理財和非保本型理財,而相對應的風險還是不一樣,保本型理財,一般投資標的為,風險比較低的貨幣型基金,而如果是非保本的話,就會選擇風險比較高的,股市等,這些信息在寶理財的認購書裡面都會有體現,所以你購買理財並不是銀行儲蓄,而是購買有風險的投資產品。目前銀行正在逐步的取消保本型理財開始,也就是說有要求不能對理財產品進行保本保息的承諾,只要是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能用這種承諾,但是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的,沒有人明確的規定,所以購買的時候需要認真的看清楚認購書認購的是不是理財產品,而非其他銀行代銷的產品。



出現不能兌付怎麼辦?

如果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不能兌付的情況,那怎麼辦呢?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購買都需要進行雙錄,你需要仔細的回想,銀行的業務員,推銷員,理財經理有沒有帶你進行做一個這樣的動作,有沒有對你進行風險提示,因為這些都是屬於銷售之前需要告知投資者的一個動作,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嘗試拿著法律的武器進行維權。但是如果這些都說過,而且當時你也明白了風險,明白了購買產品存在的意外的話,那就只能是認為自己投資失敗。


關注銀行小狗,帶你揭秘更多銀行內幕。


銀行小狗


在資管新規出臺之前,銀行通過建立資金池,不斷髮行新的理財產品,以多款產品的收益去彌補虧損產品。所以之前的理財產品虧本的情況很少,最多是收益較低。

其實在投資者不知不覺中,很多壞賬已經通過“資金池”中和掉了。

對於銀行來說,高收益同樣對應著高風險,只不過作為專業機構對於風險防範更加專業,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借款企業違約。

資管新規出臺後,資金池沒有了,剛性兌付沒有了,一款理財產品的資金出現問題,銀行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兜底了,風險則要由儲戶承擔。

資管新規的出臺不僅僅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範,對於投資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銀行為了保護自身信譽,未來發售理財產品也將更加謹慎,每款理財產品的盈虧將一目瞭然。相應的,銀行發售高風險理財產品的比例也將大大降低。

理財都會簽署協議,風險會提前告知。今後的理財產品就跟股市一樣,盈虧自負。

股市虧錢了,沒有人補償;今後理財產品虧錢了,投資者也只能自認倒黴。

2018年結構性存款火爆,就因為這是保本的,同時也是因為在資管新規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替代選擇。

高收益對應著高風險,新的理財時代到來,普通投資者還是要注重本金安全,理財產品要充分了解風險後再投資。假如有足夠資金,並且有餘力,有經驗,再拿出少量資金投入基金和股市尋求更高收益吧。

如果您認可我的觀點,敬請點贊或評論讓我知道,我能看到您的名字。


財智成功


銀行理財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銀行自營的理財;一類是代理銷售的理財。

自營理財產品

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分為三類:保本保收益、保本不保收益、不保本不保收益。

雖然銀監之前發文要打破剛性兌付,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但有過渡期,目前仍然有不少銀行在發行此類產品,如下圖,在工行官網的理財頁面內,仍然有保本理財產品。

對於保本保收益、保本不保收益,這兩類產品,如果你的本金虧損,銀行必須負責兜底,賠償你損失的本金。

對於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你必須自行承擔責任,因為銀行在銷售前會告知你相應的風險,並且會在你購買時,讓你簽署一段話,大概意思就是:本人已詳讀該產品的內容,知道其相應的風險,願意承擔相應的後果。你寫上這段話就證明你知道自己購買的是什麼產品,自己有能力承擔這個後果。因此對於這類產品而言,一旦真的出現理財產品,無法按時兌付,本金出現虧損,那麼你必須自行承擔後果。

代銷的理財產品

代銷的理財產品與銀行沒有關係,銀行只是提供一個平臺,購買時,產品說明書裡都會寫清楚該產品的發行者是誰,因此出現本金虧損,你只能與該產品的發行者協商,銀行是不會進行負責的。

總結

購買任何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自己詳細看看產品說明書,並嚴格如實填寫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購買與自己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


最後說一句:年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要做好本金出現虧損的可能性;6%以內的,應該來說安全度還是非常高的,出現虧損的概率極低。


鯉行者


這個問題是為國家作個民意調查嗎?我認為,無論個人投資者有多豐富的法律知識與投資經驗,都無法規避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的風險,更別提可笑的什麼事後追究了。

建國以來,銀行都是受國家監管的,重要職位由國家委派,要做什麼,怎麼做都有非常嚴格的指定。淺白地說:一切漏洞都不是個人行為可以造成的,銀行從業人員都是互相監督制。這也是一旦出現惡劣後果,投資者是難以問責銀行的原因,業餘對有組織有計劃的專業團隊,綿羊對老虎,根本沒法鬥。

只有國家能監管銀行業,這是一個顯淺的道理。所以除非國家認為造成社會性的惡劣影響,下令徹查堵截才能制止金融犯罪。

在國富民強之前,人們普遍沒有多餘的錢來作大額投資,一般就定存三幾萬應付生活風險,大額開支之類的。當能拿出百萬以上作風險投資,國家就認為哪怕沒有了這筆錢,也不會使投資者家庭生活和安全出現問題,所以就放開了風險管制,打破剛性兌付了。

想不倒黴就不要貪心高於市場平均利率投資於不規範的產品,儘可能到信譽好的銀行投資。而那些曾經出問題的銀行,它們的善後成本也會很高的,建立信任難,打破信任容易,所以相信正規銀行,尤其是大銀行是不會輕易違約的,二級風險以內五萬元門檻的理財目前還是很安全的。


青蔥光明草


按發行機構來劃分的話,銀行理財產品分為自營理財產品以及代銷理財產品。

自營理財產品很好理解,是由發行銀行自己推出的,責任劃分也沒有什麼疑問,只要該理財產品出現兌付問題,都是由該銀行自行承擔的,當然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出現本金虧損的情形並不屬於兌付問題。

發行代銷理財產品的銀行主要是中小銀行,其規模較小、業務規範性較弱,理財資質達不到發行或者大規模發行自營理財產品的程度,只能通過代銷它行理財產品來賺取中間收益。此類理財產品出現兌付問題的話,責任劃分就比較複雜一些,最主要的還是看合同約定,客戶在購買前一定要仔細看看合同,以防以後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按風險等級來劃分的話,我們常見的理財產品有基本無風險理財產品、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高風險理財產品三類。

基本無風險理財產品就是我們常說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安全性基本等同於銀行存款,一旦出現兌付問題都是銀行的責任,儲戶可以要求銀行全額賠償自己的本息損失。但是在資管新規落地以後,此類理財產品已經基本絕跡,以後也不會有銀行再發行了。

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就是我們常說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本金是百分之百保證的,但是收益要看銀行具體投資情況,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此類理財產品只要本金不出現損失,那麼銀行是不會承擔收益損失責任的!同樣的,在資管新規落地以後,保本型理財產品還有2年的存續期,慢慢的也會全部消失。

高風險理財產品就是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或者淨值型理財產品,此類理財產品既不保本、也不保息,也就是說即使出現收益降低甚至本金虧損的情形,也是由客戶自行承擔,銀行是沒有任何責任的!

綜上所述,在資管新規落地以後,理財產品由保本型向非保本浮動型或者淨值型進行轉變是大勢所趨。雖然風險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總體來說還在可控範圍之內,以後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儘量選擇理財能力較強、規模較大的銀行進行購買,這樣可以有效規避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