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洮硯歷史悠久,始興於唐代,而後盛於明、清,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幹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歎不已。

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著《論硯》:“蓄硯以青州為第一,降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可見洮硯已引起文人墨客的重視,宋代趙希鵠著的《洞天清綠集》,《古硯辯》:“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黃庭堅、張文潛、蘇軾、馮廷登等名人對洮硯都有論述及贊詩,可謂譽滿華夏。

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當代因文化名流的推介和書畫藝術的繁榮使洮硯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7年7月,香港迴歸祖國,甘肅省人民政府贈送的“九九歸一硯”,精雕99條巨龍,象徵著群龍聚首,萬邦歸心,開創了洮硯雕刻技藝的新紀元。

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洮硯雕刻技法分為兩路,一是“東路派”,以雕龍為主,主要是岷縣的堡子、維新等地;二是“西路派”,以雕花鳥為主,分佈在岷縣及周邊地區。岷縣堡子、維新的工匠熔兩派技藝為一爐 ,享有盛名。

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洮硯雕刻技法還滲合玉雕、牙雕的圓雕技法,磚雕、石雕的深淺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 洮硯雕刻製作工序主要是採石、選料、下料、設計、製坯、開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

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洮硯的種類分為自然形、規矩形兩種。自然形保留了石料邊緣天然帶有的造勢,因石構圖,講究變死石為活石,保持渾樸天姿;規矩形以圓形為主,有長方形、梯形、扇形、梨形、瓜形、樹葉形等。

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岷縣洮硯的手工技藝,自古為封建士司衙門管轄,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友,傳男不傳女,對外嚴格保密。明清以來,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工增多,技藝有了新的改進。近年來,維新鄉工匠趙振華、劉三勝、劉明德師承老藝人趙新合手藝,製作了一些精品。從1983年開始趙成德師承趙振華、劉三勝、劉明德手藝後,先後創辦了維新鄉洮硯廠、岷縣洮硯廠以及現在的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

洮河之珍,硯中神品——岷縣洮硯

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該公司精心雕刻99條龍的“九九歸一”巨硯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作為賀禮增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譽滿海內外。


1、文章部分文字與圖片來源網絡。

2、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3、我們所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原作者或編輯認為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通知我們,以迅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4、本網頁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公司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告之,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