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業的另類叫法:技術外包公司

人們常會發現,一些人工智能企業的業務跨度是如此之大:左手跟銀行、保險公司合作,分析處理客服電話錄音,右手還和汽車企業合作,內置交互軟件,與此同時,可能還在給一些地方政府和事業單位做數據分析……

業內有人戲稱:“你們AI看著像外包,聽著像外包,本質還是外包。”

這代表了絕大多數手握核心技術的AI企業的求生現狀,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提升效率、節約成本的工具,被兜售給傳統行業:安防、醫療、家居、金融、教育……當今人工智能的概念極具吸引力,提升效率、節約成本的字眼也正中企業的G點。

按理說產業變革應該應聲轟轟烈烈地到來,但實際情況卻是,AI企業的外包項目,成功率很低。換句話講,對很多AI企業來說,當下是欲當外包而不可得的時代。

怪相|AI企業的另類叫法:技術外包公司

“技術落地的過程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行業的開拓者並不能夠一起坐下來探討落地的可能性,其實是沒辦法的。”依圖科技研發總監周健說,還是要在行業中找到願意吃螃蟹的人,他們可能也一直想要找到變革的方案,也會願意和AI企業聊。

很多傳統企業找上門時,還會帶上不切實際的需求。受科幻片和索菲亞的誤導,有人認為當前的AI技術已然無所不能。

“目前人工智能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天花板。”iPIN創始人兼CEO楊洋在一次課程中提起了AI外包中常見要解釋的問題:AI其實在語言理解方面邏輯很差,而且也沒有像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

關於誤解,三角獸科技的COO馬宇馳說得更直接:“最令我們吃驚的是,索菲亞這麼假的東西居然也敢拿出來給大家看;第二吃驚的就是,居然有這麼多人信了。”

即使克服了認知上的差異,找到了吃螃蟹的企業,AI技術外包也還有諸多待解決的難題:外包成本高得嚇人(做AI的工程師普遍身價更高)、項目成功率無法保證(項目執行前,AI企業往往難以評估可行性)、需求企業的數據規模達不到需求(深度學習需要大量的數據)……

偶爾,AI企業還會遇到權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

2017年3月,出門問問發微博質問小米:在發佈會臨開場前抬出霸王條款,不簽約就對出門問問的技術貢獻隻字不提,這樣做合適嗎?

即便如此,對於業務to B的AI企業來說,技術外包也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周健說:“對於任何一個新興的技術,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階段,不管是當時的IT,還是後來的互聯網技術,實際上一開始都像外包。”他認為“平臺化”是這些AI企業脫穎而出、留存到下一個時代的明智戰略。

普強信息是語音識別領域的AI企業,他們的技術主要有兩大應用場景,一是幫助傳統企業的客服中心審查客服錄音,二是為汽車提供語音交互的能力,這其中既包括前裝也包括後裝。

更為人熟知的是專注語義理解的三角獸科技,他們和諸多手機廠商合作,提供自然語言的拆詞、理解服務。

實際上深究起來不難發現,周健所說的“平臺化”,其實就是變被動為主動。從一個四處找活兒、鼓吹技術的下游企業,變成一個響應需求、構建壁壘的服務者。這不但需要AI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傳統企業觀念和認知上的快速轉變——顯然在大多數領域裡這條路還很長。

但也有人在試圖突破或繞過“外包”的瓶頸。

禾多科技的創始人倪凱,以前是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高級科學家,主導百度無人車的研發,如今他創立的公司主攻L3.5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去年底發佈的軒轅自動駕駛研發平臺,能夠滿足開發者對L2-L5級別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需求。

原先百度無人車的另一個“金剛”餘凱走的是軟硬件結合的路子,直接做最核心的組件。他創建的地平線,開發了“旭日”“征程”兩款芯片,分別用於無人駕駛和智能攝像頭,它們是目前為止規格參數最好的國產視覺芯片。

無論是圈內人還是場外觀察者,都很難斷定,究竟什麼樣的成長路徑對於AI企業來說是最合理的。我們可以參考PC時代、移動時代到來時,市場的變化軌跡,但卻並不能直接認定歷史會原樣上演。

但無論怎樣發展,我們都可以斷定,AI作為最有可能徹底改變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技術,其未來圖景一定不會止於外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