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竹琴聖手賈樹三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文 • 桑瑜

圖 • 網絡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竹琴

四川竹琴又稱“道情”,因其伴奏的樂器是竹製的漁鼓筒,故又稱“漁鼓道琴”或“道筒”。竹琴長3尺,直徑2寸,一端用魚皮或豬小腸蒙上。演出時演員斜抱竹琴,用指尖拍擊竹筒下端;另一手持兩塊竹製的筒板擊打,板的上端繫有小銅鈴,筒板相撞時鈴響板響,發出鏗鏘清脆的音韻。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清末道情演唱圖

道情的起源,據相關文獻記載,是在明末清初之際,四川的城市鄉村常有云遊道人,用“道情”的方式演唱戲善歌詞化緣,比如《二十四孝》等,唱腔多用玄門調和南音調。到清代光緒年間,開始有民間藝人模仿雲遊道士唱道情,於是逐漸形成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形式。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民間竹琴表演

四川道情分揚琴調和中河調兩大流派,前者又稱成都派,其創始人賈樹三廣泛吸收四川揚琴的曲調的優點,經過改良,形成唱腔豐富,表演細膩,韻味醇厚的演唱特點。由於道情曾大量借鑑揚琴的表演技藝,故稱道情為“竹琴”。

竹琴演唱史上最為突出和成功的藝人,是成都的“竹琴聖手”賈樹三。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老成都民俗公園內竹琴大師賈樹三雕像

賈樹三,回族,1894年生於成都回族聚居的皇城壩。1歲半時父母雙亡,由姐姐撫養。3歲時雙目失明,他行五,名“瞎五兒"。及長,學唱竹琴及川戲,成名後人呼“賈瞎子”。

賈樹三自幼聰明,6歲,他沿街叫賣雪梨膏,學會街頭各種叫賣聲。10歲,他從一個賣草藥的李姓學唱道琴,後拜回族中人稱“馬三國”的馬小成為師,他背起道筒沿街賣唱,生活難於維持,後請人牽著出外跑灘,流落江湖。

20世紀20年代中期,賈樹三回到成都,正式向外號叫“蔡鬚鬚”的蔡覺之學唱竹琴。當時成都竹琴同揚琴一樣,五六人坐唱,各唱各的角色,如遇人物繁多的戲,五六人輪流換唱,有條不紊,盡坐地傳情之妙。後來由於藝人內部分化,他只好一個人去賣唱為生,一人兼唱多角,各顯人物性格,一個人唱一臺戲。同時他得到文人墨客以及戲曲界中人士的幫助、關懷,為其改正唱詞,研究唱腔及至生活上照顧。賈樹三又對人謙恭,虛心求教,致使他的唱腔藝術精進。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成都博物館民俗廳《茶館人生》展示民國時期錦春茶樓場景

至20世紀20年代末,他在琴迷、友人幫助下,在少城東城根街錦春茶樓上設下固定的書場“他每天準時上場開唱,風雨不改,他對聽眾負責,每於華燈初上,書場座無虛席吉抗日戰爭中,日機瘋狂轟炸,他到老西門外茶店子去唱,地方雖遠,但賈派竹琴聽眾仍之若騖,一天跟他兩場。”

當時,名士譚之送他一聯:

唱罷離合悲歡,回首依然賈瞎子;

拍開風花雪月,傷心誰問李龜年!

成都“五老七賢”之一的尹昌齡也贈他一聯:

盛時之元音已杳,今又逢師曠重來,絕技出瞽盲,最好是《處道還姬》、《李陵餞別》、《當陽送客》、《子胥渡蘆》,串生旦醜淨而各肖神情,慷慨激昂驚四坐;

歷年之國步多艱,只贏得長沙痛苦,幽情寄彈唱,恍如聞“漸離擊築”、“雍門撫琴”、“越石吹笳”、“禰衡撾鼓”,從忠孝節義以扶維教化,發揚蹈後足千秋。

川劇中的高手天籟、周企何,京劇的劉榮升,電影明星謝添,以及當時成都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常去聽賈樹三唱琴。他們去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是從他的說唱中得其藝術深味。

賈樹三唱腔原是竹琴老調,後來他吸取了揚琴中[立四柱][一字]及[苦平]中之犯腔,他還能將二度、四度轉調難度較大的唱法乾唱(竹琴無其他樂趣伴奏)出來,唱得自然,如行雲流水,發展了竹琴唱腔,成為“賈派”。

建國後,賈樹三被選為成都市曲藝改進會委員,積極響應人民政府號召,編唱新詞,自編《買公債》,與裴墨痕改編《王貴與李香香》等。1951年1月26日,這位名震巴蜀的竹琴藝術大師病逝。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賈樹三竹琴選集》,評介賈樹三竹琴唱腔藝術,收有唱本18出。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賈樹三竹琴選集》(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賈樹三所教的“賈派竹琴”學生中有成就的計有:周玉龍、周玉林兄弟,趙雲龍、趙幼書父子,裴墨痕等。

人物丨竹琴圣手贾树三

賈派竹琴的第三代傳人張永貴

賈派竹琴的第三代傳人張永貴,也是金牛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933年出生,家住茶店子街道五里墩社區。1945年跟隨“賈派”竹琴傳承人趙幼成學習竹琴藝術。其高音處慷慨激越,低音處韻味醇厚,善演唱曲目眾多。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將川劇、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四川荷葉、民歌等戲曲、曲藝和歌唱形式融入四川竹琴聲腔藝術中。其擅演曲目有短篇的《潯陽江》《漁夫辭劍》《鍘美案》等,長篇的《三國》《列國》等。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