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鈔票上的「歷史大咖」

“大清王朝裱糊匠”李鴻章

大清銀行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銀行。這張“大清銀行兌換券”,於宣統元年(1909年)發行。作為國家銀行發行的“大清銀行兌換券”,上面的人像不是皇帝,也不是皇親貴族,卻是早已“駕鶴西去”的李鴻章。

這個“大清王朝的裱糊匠”,身前鞍前馬後、為大清鞠躬盡瘁。死後,大清將其放到鈔票上,是否也算還他一個“人情”?

這張美國鈔票公司製作的“大清銀行兌換券”,無論是人像雕刻、底紋設計,還裝飾造型,均極其精良。

中國鈔票上的“歷史大咖”

“順勢上位”的攝政王

1908年,大清在北京白紙坊造了一家印鈔廠“度支部印製局”,大清要自己印鈔票。

大清的鈔票,放上大清皇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宣統帝當時還是一個“尿褲”的娃娃。於是,他的老爹攝政王載灃,便“順勢上位”成了這張鈔票的主角。

這套“大清銀行兌換券”是精心製作的一個鈔票系列。載灃人像雕刻技藝超絕,“飛龍在天”表現得大氣磅礴。這是一張“空前絕後”的精品,設計、雕刻者為美國雕刻大師海趣。然而,鈔票做好了,大清垮臺了,這套尚未發行的鈔票,只能成為歷史典籍中一個讓人閱讀的故事……

中國鈔票上的“歷史大咖”

“命運不濟”的袁世凱

1914年,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進行幣制改革,將自己的“大頭”搬到了銀圓上。中國銀行也“不甘落後”,立即發行了一套以袁世凱頭像為主景圖案的鈔票。

銀元、鈔票,全讓袁世凱給佔了,可謂躊躇滿志。但是“命運不濟”的袁世凱,做了兩年大總統,又做了83天的皇帝,便於1916年“一命嗚呼”了。1917年,中國銀行發行了一套以天壇為主景圖案的鈔票,以替代“袁世凱票”。真是“皇上命短”,這張鈔票的命也不長啊!

中國鈔票上的“歷史大咖”

民國“國父”孫中山

民國時期,鈔票上誰的頭像出現的最多?毫無疑問,是孫中山。據不完全統計,孫中山頭像的不同品種超過二十個,各類鈔票版別的數量難以計數。這樣的頻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時,如果自稱一流的鈔版雕刻師,必須拿出自己雕刻的“孫中山”頭像說事,否則,只有靠一邊去。

看來,一個在推翻大清、創立民國的“風雲人物”,在鈔票上也是一個“翻江倒海”的主。

中國鈔票上的“歷史大咖”

“大面值”的蔣介石

1945年9月,中央銀行印製了一張印有蔣介石頭像的鈔票(法幣),這是老蔣第一次上鈔票。

1948年8月,國民政府發佈《金圓券發行辦法》,以金圓券代替法幣。“金圓券”上的人像,除極個別是孫中山與林森,大多為蔣介石。但是,金圓券發行不久,面值即不斷“高攀”,老蔣的“身價”也“節節攀升”。最終,“金圓券”如洪水決堤般,將中國的經濟衝得“七零八落”,成為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個“笑話”。

中國鈔票上的“歷史大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