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公斤防爆服只爲留個全屍」——滄州市傳奇排爆手王渤濤

“35公斤防爆服只為留個全屍”——滄州市傳奇排爆手王渤濤

一個時刻面對生死的人;一個二十幾歲就寫下遺書的人;一個在出現疑似爆炸物品的現場,所有人都撤離遠去的時候,只有他,逆流而上,用智慧與膽量與死神博弈的人。他是王渤濤,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排爆中隊中隊長,也是我市唯一的排爆手。

★並非千鈞一髮剪根線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排爆手的形象是穿著厚重的防爆服,在定時器歸零的一瞬間,賭一把剪斷紅線或者藍線。

他今年30歲,從事排爆十幾年,歲月的痕跡已經出現在臉上心間,也許是長期“練膽兒”的關係,說起話來十分細緻嚴謹。

“能用機器絕不用人,能銷燬絕不拆除,能一個人絕不加第二個。”從王渤濤口裡得知,這是排爆的原則。

一輛坦克式的機器人,前方半米見長的大鑷子尤其靈活。緊盯屏幕,手握操作杆,通過機器人身上的監控探頭觀察,控制機器人將遠處的可疑物品抓起,慢慢退回準確放進防爆罐中,再從罐裡取出放歸原處。對於這項操作技術,王渤濤輕車熟路,“機器人前進後退不能碰到其他任何物體,抓取物品必須又穩又準,任何失誤都可能造成爆炸。”

爆炸物摧毀器,這個設備俗稱高壓水槍,能以相當於子彈的速度噴射出水,瞬間將遠端的爆炸物擊穿摧毀。X光成像儀,在可疑爆炸物周邊安裝成像設備,爆炸物品的內部構造就會清晰地呈現在電腦上。王渤濤告訴記者:“我們現在的理念是爆炸現場核心區儘量無人化、科技化,利用先進的器材代替人接近爆炸物。比如一輛汽車裡懷疑有爆炸物,就讓機器人去開車門,拿出爆炸物,然後用X光機遠程觀察,判斷能不能手工拆除。如果不能手工拆除,就用水槍把爆炸物摧毀。”

王渤濤說:“電視裡演的那些和我們真實的排爆拆彈根本不是一碼事,就拿剪紅線藍線來說,我們根本不會這樣‘賭一把’,像有的爆炸裝置,本身就是防剪設計,剪任何一根導線都會爆炸。”

“35公斤防爆服只為留個全屍”——滄州市傳奇排爆手王渤濤

★“35公斤防爆服只為留個全屍”

“在這個行當,沒有萬無一失,第一次失誤也是最後一次失誤。”王渤濤說,沒有一種設備能查出所有的爆炸物,機器人也不是所有的活兒都能幹。就連他們穿的排爆服,只能防住一公斤以下TNT炸藥爆炸的衝擊波,還得在三米以外。“而真正排爆的時候,距離都很近,一旦大劑量的炸彈爆炸,衝擊力把人內臟都震壞了,穿著防爆服也沒用,劑量小的炸彈能留個全屍,量大了全屍都留不下來。”

2014年6月28日,說起這次生死考驗,王渤濤眼圈紅了。那天,運河區有人報警稱420公交車在即將到達滄南監獄站時,一名男子從車窗跳車逃走,座位上留下一個深色揹包。這名男子的反常行為引起了乘客恐慌,大家都懷疑包裡是爆炸物。接警後,搜排爆大隊警員立刻奔赴現場。本來下班在家休息的王渤濤,只跟家人說了句“單位有事。”就直奔現場。揹包的位置不能用X光機探測,警犬也無能為力。指揮部決定取走爆炸物。艱鉅的任務落在了王渤濤的身上。35公斤重的防爆服加身,將可視排爆杆放到公交車的後門處,他一手操作排爆杆,一手示意大家撤離到安全區域。就這樣的一次揮手,令在場人無不落淚,這是生死的抉擇。“如果犧牲,就我一個吧。”這一揮就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揹包很重,排爆杆的機械臂提了幾次都沒有提起來。用物品輕輕觸碰沒有爆炸,說明這不是個晃動式疑似爆炸物。可是排爆工具都不能發揮作用,只能用手提。“從手觸碰到揹包的那一刻起,大腦裡就一個想法:別炸了,千萬別炸了!直到十幾秒後,揹包放到了防爆罐裡,我懸著的心才放下來。”隨後,運到空曠地帶,拆除發現裡面是大瓶的洗浴用品。

排爆是一個實戰性很強的專業技術警種,卻沒有哪個警校專門會教,只能在實戰和演習中學。

“只有你會做爆炸裝置了,明白原理才會拆。”在排爆大隊會議室裡,堆著各式各樣的包裝盒。“這每一個盒子都是一個爆炸裝置。”王渤濤隨手拿了一個,“這是觸發式,一旦碰上連通電路就會引發爆炸。”他們平時訓練都要模擬現場,有時候會到商場、公園等實地模擬排爆。

★幾年前就寫好了遺書

“爸,您少喝酒吧,對身體不好;媽媽啊,您的腿不好,冷了就多穿衣服;媳婦,不能跟你白頭到老了,你別怪我,這樣犧牲我覺得光榮……”說到遺書,王渤濤淚流滿面。正因為每天都生活在刀尖上,他幾年前就寫好了遺書。

都說平平淡淡才是福。可王渤濤註定沒有那樣的日子,從極度恐懼到心理安慰,再到衝鋒陷陣,這樣的“虐心”就像連綿的山谷,永無休止。疑似爆炸物現場,他有的只是職責和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

“35公斤防爆服只為留個全屍”——滄州市傳奇排爆手王渤濤

★可是面對生死,誰不會恐懼,誰又能坦然地放棄一切?

特警是要時刻備勤的,沒有假期,不分晝夜,甚至不能離開滄州地區。排爆手更是個寂寞的行業,危險時,一個人涉險;演習時,最後的一刻,依然是一個人衝鋒陷陣。陪孩子、陪父母,時間太少。深夜酣睡時,電話一響,就得立刻整裝衝入現場。他對家人說得最多的卻是:“單位有事,處理完我就回家。”可是哪次出家門的時候,不是帶著心頭的酸楚,回頭多看家人一眼?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年紀輕輕的王渤濤卻像位老者,幾經生死,淚眼朦朧中是家國之間的抉擇。2007年去利比里亞維和,9個月沒有回家。戰地國家,熱帶地區,槍林彈雨,傳染病肆虐。同去的戰友,有的實在熬不住,選擇了自殺。沒有網絡,沒有手機,能與家人聯繫的只有對講機式的長途電話,話費還十分昂貴。“亂中煎熬的9個月,就像在熔爐中淬鍊,這一生的榮耀,也是最刻骨銘心的。”王渤濤說,那次維和,他榮獲了聯合國維和勳章,並榮立三等功。

進入特警隊5年來,他已經成功處置了9起現場涉爆事故,榮立三等功,榮獲2016年度“全省巡特警應急處突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別人撤,我們上,這是職責所在。等我們排除了爆炸物,出來說沒事了,撤離的群眾發自內心地鼓掌,那一刻,挺驕傲的。”王渤濤破涕為笑。(來源:滄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