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給清朝帶來了哪些影響

1848
年清政府將上海老城和洋涇浜之間近千畝的土地劃成了法國租界。

清政府設立“租界”的初衷是想把洋人“圈”起來,但他們不知道,洋人帶來的,是一種先進的管理制度,對人有著先天的吸引力。租界很快就超越了曾經繁榮的上海老城廂,吸引了廣東、江浙一帶的人才與資金。

幸虧中國人有一項無人可比的天賦——學習。

1909年,“華界”長期積蓄的改革願望終於得到釋放,在總工程局的基礎上,新的市政機構“上海城自治公所”誕生了,60名董事會成員經由納稅人會議選舉產生。公所的第一項職責就是建立一支800人的巡警隊伍和一個法庭,以及擁有獨立司法權的法官。

事實上,“自治公所”也是一個民族色彩很強的組織,它成立的另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與租界當局競爭,希望介入更多市政工程,以阻止租界不斷擴張的勢頭。

這些最具眼光的中國人已經建立了一個牢固的信念:只有向西方學習,才能戰勝西方。學習的內容,當然也包括現代城市建設與服務理念。

至於學誰,不重要。環境提供選擇,文化決定導向。沒有完美的制度,能吸引人來就是硬道理。在這個不大的“制度實驗場”裡,“吸引富商銀行家的制度”和“盛產流氓與革命家的制度”,最終都走向了能發揮自己最大地緣優勢的定位上。

1893年11月17日,在慶祝上海開埠50週年的慶典上,出現了一幅標語:“世界何處不知上海?”

是年,上海人口近100萬,到了1941年上海淪陷前夕,增長至390萬,真正成為最有吸引力的遠東第一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