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體產業向何處去華爲徐直軍爲打通軟體產業「任督二脈」支招

中國軟件產業向何處去華為徐直軍為打通軟件產業“任督二脈”支招

在歐洲,德國電影導演魯德曼(1887—1941)早在1924年就製作了音響拼貼《週末》。1935年,德國電子公司推出了磁帶錄音機,使電子音樂得以嶄露頭角。它的崛起以歐洲兩個藝術流派的形成為標誌:一是巴黎的具體音樂,以謝弗(Pierre Schaeffer,1910—1995)為首,致力於通過錄音技術實現自然音響的並置與變形,其實驗始於謝弗的《鐵路暢想曲》(1948);二是科隆的電子音樂(1949—1951),以德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艾默特(1897—1972)和物理學家邁耶-埃普勒(1913—1960)為代表,專注於電子合成的音響(特別是正弦波)。作為術語的“電子音樂”源於20世紀40年代末西德廣播公司在科隆所進行的實驗。其時電子音樂和具體音樂一樣試圖運用直接錄製於磁帶(而非經過演奏)的音響材料。它們給觀眾帶來了新的體驗,促進了音樂理論的更新。例如,1955年,法國佩尼奧、謝弗首次使用acousmatique(英語為acousmatic)一詞描述自己聆聽具體音樂的體會。這個詞來自古希臘語akousmatikoi,原義是指畢達哥拉斯門下那些尚未允許當面聽講的弟子。謝弗將它定義為雖可聽到但看不見聲源的聲音。(35)這種聲音被灌輸了全知、獨特的力量,體現了宗教的特點,關注信息而非信使。加拿大學者喬丹(RandolPh Jordan)《個案研究:電影聲音、聲學生態與電聲音樂中的表演》(2007)一文對它進行了詳細考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