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掙扎期,防禦性板塊的首選是

1)新定義:價值掙扎期

上週大盤連續創新低,頑強收紅的只有銀行、地產、煤炭3個板塊。究其原因,無非是業績不差,估值極低。

連日來兩市閃崩個股增多,這一現象也開始被市場重視。質押率高、信託集中持股的品種,高控盤業績較差的品種,需要防範風險。重組失敗、合同訂單終止這類短期公司風險釋放也需謹慎。

看背後原因,業績沒那麼糟糕,還是流動性問題。當前市場核心在於,市場內生驅動弱化,交易結構脆弱,“交易擁擠”以及“流動性稀缺”形成了風險。

我把這個階段定義為“價值掙扎期”,有些板塊已經出現了絕對價值,但由於宏觀流動性、市場信心等因素,導致股價起不來,但也實在跌無可跌。於是就趴在地板上來回掙扎。

比如,以PB來衡量金融、地產、週期股的估值水平,目前除了保險估值高於2638點水平之外,其它行業估值均已低於2638點。眼下的市場銀行股已經跌到懷疑人生了,比如,興業銀行目前PE是5.52倍, PB是0.78倍,價格分紅率是4%。

價值掙扎期,防禦性板塊的首選是

2)存量博弈,風險消化

從盤面看,銀行股已經拒絕下跌,並且成為護盤的主力軍,上週,銀行股領漲,場內大單資金也開始追捧券商股,大金融板塊今年上半年反彈較少,持續震盪調整估值有所修復。滬指逼近3000點大金融板塊的躍躍欲試,對市場走弱的行情重填一絲信心。

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從政策面分析:目前嚴監管的政策已經出盡,未來將更多地落實到執法中去。同時,下半年金融去槓桿工作將步入尾聲,對銀行的負面影響將逐漸減少。下半年預計還會有至少兩次的降準機會,將會提高銀行淨息差並增厚行業利潤。

不過,貨幣寬鬆節奏可能要比預期的要慢。央行近期表示,社融增量大降是金融去槓桿開始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標誌,“貨幣政策不應就此放鬆,否則金融去槓桿就會前功盡棄”。這個也就形成了我前面所說的“價值掙扎期”。

數據顯示,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同比降低28.43%,環比降低51.25%,市場預期13000億元,大幅低於預期。

風險因素仍在繼續擾動市場,防禦仍是配置需要首先考慮的。市場整體仍處於風險消化期,資金面的負面影響還將持續,市場行情更多來源於風險因素衝擊後的估值修復,即所謂“跌出來的機會”。在存量博弈格局難以改變的情況下,繼續看好融資能力較強、財務報表更穩健的銀行板塊。

價值掙扎期,防禦性板塊的首選是

3)破淨,疊加低預期值

當前位置銀行估值面部分已處於或接近歷史最低,基本面2017年起已觸底回升,但2月至今銀行股的走勢嚴重低於預期。5月,14家銀行股出現股價低於淨資產現象。

當下銀行股的價值如何衡量?市場的誤區在於,受逾期 90 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計算消息,存款偏離度監管指標的調整,市場預期放鬆未兌現等因素影響,市場對金融監管負面預期難以扭轉,銀行板塊繼續調整。干擾經濟預期面既有“內憂”——金融監管引發社融收縮,又有“外患”——中美貿易摩擦出現反覆。

考慮到銀行股的估值在底部,當前股價對應的2018 年 PB 為0.88倍,且市場對板塊整體預期又較低,優質銀行的基本面仍處於穩健上行趨勢,價值在凸顯。

預計預期面的干擾一時半會仍難以消除,讓銀行股陷入價值掙扎期。一方面,認為銀行股已經處於價值投資區間,另一方面,也提醒投資者對預期面的干擾要有清醒的認識,資產端優勢的銀行更值得投資。

這麼多年看下來,我感覺,業績只是影響股價的一個緯度,股價階段性的主導因素有很多種。但跟蹤業績,有個好處是,它遲早會兌現,而且不用等太久,在一年中,業績有一兩次主導股價,這種糾偏,對於基本面投資者來說已經足夠了。類似泛消費這種,只要買的不是特別貴,股價都是有機會的,無非多等一會兒。所以,這次就看銀行會不會來一次雙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