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见习受益终生

那年五月,栀子花开,十里飘香。

当时,我作为一名空降兵部队的基层干部,十分荣幸地来到总参军务部《部队管理》杂志社见习,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同行的还有海军战友张正尤。

杂志社在湖南长沙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行政楼十一楼。那天,我背着沉重的背包来到行政楼下,怀着激动的心情,乘电梯来到了十一楼,左右张望,总算在楼梯右侧远远看到了杂志社的门牌。我快步走到门前,理了理有些杂乱的衣服,随意擦了擦额头的热汗。就迫不及待地敲了敲门,走进了办公室。

一间大概三四十平米的房间,看似很大,却摆满了各种桌子和椅子,每个桌子上都堆放着各种书籍杂志,满满地摞了起来,一眼望去,各人埋头,有的忙着接电话,有的忙着修改文稿,仿佛我的到来没有任何影响。这个时候我显得有些踌躇,站在门口,不知该如何是好了。就这样,我默默地站了一会儿,不敢发出任何声音,生怕打扰了他们。

“你是吴志明吗?”

一个声音传过来,我抬头,看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他个子不高,但走起路来却很有精神。

“嗯,周总编您好,我是吴志明,前来报到。”

“嗯!好,好,欢迎,欢迎!”说完招了招手。

“小程,过来一下,这位是新来的小吴,你带他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还有住的地方。”然后我就跟着程编辑走了。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来了,直奔职工食堂去吃早饭。在食堂里见到了一桌人在吃早饭,程编辑也看到了我,连忙招呼着我过去一起吃早餐。程编辑一一介绍了桌上的其他人,有吴编辑,卢编辑和张正尤。吃过饭我们一起来到杂志社。

在杂志社里周总编给全体人员作了简洁直白的交待后,给我和张正尤分配一些审稿的任务,我俩就连忙抱着一大堆稿件来到隔壁房间开始审稿了。

当时有来自全军部队的稿件一万多件,堆在办公桌上有一米多高。我们只好采取前紧后松的方式。从此,我们的生活就是宿舍、办公、食堂三点一线。白加黑,五加二都已成了常态。

当时,我也十分珍惜杂志社的学习机会,勤奋好学。见习后期,审稿任务基本完成,工作相对轻松一些。我在办公室向周总编请教写理论稿怎样才能具有高度、深度、力度的方法,周总编就建议我多在期刊报纸中找启发。因我与吴编辑也较熟悉,我陪伴他饭后散步时,也会请教写稿如何选题、命题、破题。吴编辑就给我看了他的一些发表的文章和稿子。

空余我也会与卢编辑约定时间,单独探讨基层带兵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我俩在讨论中学到了很多。后来又跟程编辑努力学习做好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艺术。程编辑给我谈了许多名人志士政治领导方式,还推荐了许多诸如领导科学类的杂志或书籍。这使我受益匪浅,对我的未来也影响甚远。

之后的生活渐渐平静下来,平时,我吃得好,动得少,所以突然痛风发作,行动困难。程编辑得知后及时开车把我送到医院治疗,忙前忙后地为我挂号拿药,临走还嘱咐我多注意身体,多锻炼多运动。真叫我心里过意不去。

有次,是星期六,我和张正尤随学校的一个上级工作组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游览。那天阳光灿烂,山风阵阵,颇为惬意。我们一行观故居,游故园,登山顶,探山洞,感受了毛主席家乡的生活情怀,使我的思想得到熏陶,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

转眼间,我们就要走了。在返回部队的前一天,程编辑专门陪同我俩在长沙城里重游了橘子洲头,爱晚亭和世界之窗,尽管留有不舍,但无奈归期。

回到部队后,我积极运用在杂志社学到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这使我的工作得心应手,单位的建设也开始红红火火。同时,结合工作实践,积极撰写不少部队管理和安全的稿件,在《空降兵》、《空军政治工作》和《部队管理》等军内刊物上发表。其中有两篇文章参加全军部队基层安全管理征文比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后来我转业回地方工作后,我的写作特长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自己撰写的工作总结或体会也得到单位认可。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一些军旅往事的文章,被《伞兵之家》、《士兵之恋》、《从军营起来》等公众号刊登。

时光如流,二十年快过去了。四季交替,物是人非。周总编、吴编辑、卢编辑相继退休,但仍然发挥着余热。程编辑仍在总部扛大旗。我和张正尤先后转业回到地方。每当我忆起在杂志社见习的日子,那些人、那些情、那些景就会浮现在眼前,仿佛还在我身边发生一样,杂志社的编辑们的热情、帮助、鼓励、支持和关爱,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撑,是我的力量源泉,将永远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发向上,通往直前,永攀高峰。

文:吴志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