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在第31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观澜君带您走进天康戒毒康复所,探寻康复人员戒除心瘾、重拾希望的人生历程。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对于身体已经脱毒的戒毒人员来说,如何戒除“心瘾”、长期保持操守实际上是更为根本和复杂的问题。

在距离北京市中心约40公里的大兴区,坐落着一所公益性的戒毒机构——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以下简称天康所)。在这里,已经完成生理脱毒的康复人员正经历根本性蜕变,即心理脱毒。作为全国八家戒毒康复试点单位之一,天康戒毒所的主要接收对象为社会自愿戒毒人员,他们在这里进行科学戒治,完成自我蜕变,努力回归家庭和社会。

教会他们与“瘾”和平共处

天康戒毒康复所隶属于北京市教育矫治局,来这里的康复人员均为自愿戒毒,戒毒民警虽然身着警服,却被亲切地称作“老师”,他们更多扮演的是心理医生和管理老师的角色,而康复人员日常的穿着也是普通的红色和蓝色T恤,在这里,他们被称为“学员”。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康复所的老师正在与康复人员及家属谈话

由天康所副所长范文勇带领着,记者踏入了天康所,所内精心布置的文化墙上,温馨的色彩配以戒毒治疗内容和康复人员文化交流的作品,还点缀着蒲公英飘散的画面,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来到这里的康复人员不会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纯粹为心理康复。”在与范文勇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天康所接收的康复人员一部分来自已经在医院完成生理脱毒的吸毒人员,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慕名而来或各地禁毒部门推荐来的人员,但入所的前提条件必须尿检呈阴性。“我们要完成的事是帮助他们戒除‘心瘾’,顺利回归社会。”范文勇说。

走进天康所的心理矫治区,沙盘治疗室、音乐治疗室、瑜伽正念室……具有各种心理治疗功能的设施一应俱全。在心理教室内,记者见到了正在和同伴们分享康复经验的徐娟(化名)。不久前,她刚刚获评北京市戒毒康复之星。 坐在记者对面的徐娟,思维、表达均与常人无异,但从她口中讲出的戒毒往事却是一段辛酸的历程。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康复人员联欢会

徐娟大学毕业后,因与她人合租被引诱吸食了冰毒,曾两次被母亲送进精神病院。母亲也曾尝试将她送进天康所,可她不到一个月就坚持不住离开了。回到家后,徐娟很快复吸,结果因吸食过量导致恶劣后果,这终于让她痛定思痛,下决心戒毒。第二次,她自己申请重回天康所。

像大多数戒毒康复人员一样,如何抵住下一次的诱惑才是戒除“心瘾”的关键所在,而天康所系统的心理康复课程给了徐娟和其他康复人员信心和希望。

在天康所一年多的学习中,徐娟最得益于赵海青主讲的CBT课。赵海青是天康所矫治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多年戒毒工作经验。他主讲的CBT课程是一种认知行为治疗,即通过确认和改变学员失调的想法,帮助学员修正信念,戒除毒品。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康复所CBT课程

徐娟回忆说,认知训练课程中有一阶段是站桩训练,要求连续站桩半小时,老实说如果站起来了就意味着向毒品投降了。“站桩很累,但是抱着要彻底戒毒的信念,我拼命咬牙坚持。从中,我慢慢学会了审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与自己的‘瘾’共处。”这些不断被强化的信念和方法,让徐娟慢慢积累起了回归社会的信心。

CBT课程不过是天康所系统戒毒康复疗程中的一课,记者了解到,凡是被接收入所的康复戒毒人员,都需签订不少于三个月的戒毒康复协议,而实际上所内平均的康复周期都在六个月以上。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康复所的心理老师正在对康复人员进行沙盘治疗

范文勇告诉记者,新入所学员先要进行体检、初步访谈、心理测量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初步评估其心理状态和戒毒动机;入所一星期内,还要再次进行系统测量,评估其人格特征、家庭关系、成瘾情况等,最终综合制定针对每个人的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位学员指定一名责任老师和一名心理老师,一直陪伴完成全部的康复疗程。“整个戒治过程分为戒断治疗、康复治疗、社会适应三期,三期之间相互递进,一期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下一期。虽然康复疗程听起来都一样,但事实上每个人的康复重点各不相同。”

徐娟和小刚(化名)都曾是赵海清的学员,同样都是冰毒成瘾者。小刚年少成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却因为无限膨胀跌入毒品和赌博的深渊,倾家荡产甚至一度自杀。对这两个学员,赵海清印象都很深刻,徐娟的矫治关键在于情感,而小刚的矫治重点在于人格状态,从成功人士落到人生低谷,沮丧成为他抵抗毒品诱惑的最大风险因素。“对症下药”完成了全部三阶段的治疗,如今的小刚已经出所成为一名健身教练,所内还会定期对他进行督导,帮助他顺利完成回归社会。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康复所编制戒毒相关材料

记者了解到,天康所的三期治疗中,戒断治疗期是帮助学员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缓解戒断症状,提高戒毒动机。更为关键的在后两个月的康复治疗期,这个阶段课程的设置主要就是解决康复人员情绪、人际等方面可能引发复吸的高危因素。第三阶段社会适应期则主要通过家庭治疗、就业指导等,帮助学员顺利回归社会。

多层面衔接开展社会戒毒

据了解,为了提升戒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天康所多措并举,在心瘾治疗方面,自主研发了《复吸高危与保护性因素量表》,引进“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戒治训练,帮助康复人员改善心理状况。同时,所内还根据戒毒康复人员的身体特征,开发了运动康复疗程。记者在天康所健身房看到,每位康复学员都配发有一个电子手环,进入健身房前刷手环,即可显示每个人当天的训练任务,其训练数据将时时上传到后台系统,进行记录和分析。此项训练可以帮助学员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克服戒断阶段产生的各种生理不适。

范文勇介绍说,除了在所内开展戒治工作,天康所还积极将工作职能向所外延伸,广泛开展“三个衔接”,包括戒毒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的衔接、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衔接,以及与戒毒医院、美沙酮门诊的衔接等。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戒毒工作,我们所已经先后与全市10个区的40余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其中在东城、大兴等8个区建立了22个蒲公英戒毒康复工作站,配合当地公安机关、街道开展涉康涉戒工作。”范文勇告诉记者,天康所还在临近解除的强戒人员中定期开展戒毒康复宣传、授课,对他们开展跟踪督导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复吸风险点,了解他们保持操守情况。截至目前,与天康所签订跟踪督导协议的926名北京籍强制隔离戒毒接触人员中,保持操守1-2年的达到34%。

吸毒者自愿走进这里告别“心瘾”

据了解,北京市教育矫治局在戒毒工作中已经建立了所内戒治与社区康复、后续照管相衔接的完整戒毒工作链条,推进戒毒工作“一体化”发展,为戒毒人员保持操守提供心理支持。就如赵海青所说,“矫治的关键并不是矫治技术,而是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心瘾’还得靠“心”来治。只有把他们的心理结构调整好,让他们的人格结构不再有偏差,他们才可能真正远离毒品。”

内容:摘编自《法制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