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不懂拒絕的女孩

致那些不懂拒絕的女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知乎答主丨絃歌緩緩 教育從業者


學生A是個很漂亮的女孩兒,鋼琴十級,又生得一副好嗓子,朗誦、唱歌兒,莫不動人。她還很會寫詩,與我有很多相同愛好,也因此,初接班時,我對她的關注就多一些。

慢慢接觸中,我又發現A心地相當純善心眼兒很軟,極願意幫助同學,但卻從不高調,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孩子,與她私下關係也很好。

但就是這樣一個幾乎誰接觸都會喜歡的小姑娘,卻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極度不自信。或者說,自卑。

最開始注意到她這一點,是因為發現她實在太不懂拒絕

同學朋友提出的任何請求,無論多麼不合理、不公平,或者是不是已經超出了她的實際能力範圍,她都一口答應,從不回絕,無論自己其實多麼為難。包括她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別人問她要,她也送給別人。事事處處,

妥協和寬容得毫無底線

同時,我也發現她非常能忍耐,永遠掩藏自己的所有真實心意和感受,沒有限度地過分顧及別人的看法、別人的感受,更從不敢跟別人“撕破面子”,哪怕對方已經非常過分。

她與人說話、同人交往的方式,永遠是“討好式”的,別人認為對的就對,沒什麼“自我”。她沒有不喜歡的人,只要願意和她接觸的人,她都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地去竭力對人家好。

有一次,在辦公室,一位老師開玩笑說:“我們A這麼好,未來誰娶到都是福氣。”

A後來給我發了一條特別長的微信,大意就是她聽完這話之後心裡特別不敢相信,一個人哭了一場。她說她第一次聽別人說“娶到她是福氣”。

她和我說:“我總覺得,有人能喜歡我,就已經很知足了。我老聽同學說擇偶觀,我沒什麼擇偶觀,以後誰喜歡我,我就跟誰唄。我覺得人家憑什麼愛我,哪會有人愛我呢

我哪配……”

我看完特別難受,第二天休息,我約她出來,請她吃了頓麥當勞(她的最愛,但是家裡不讓吃,所以基本沒機會吃),晚上又繼續請她吃晚飯,和她一共聊了7個多小時,也比較完整的瞭解了A的成長經歷。

A的父親是那種很傳統的家長,自己本身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A有兩個姑姑,生的也都是女兒,A的兩個姑父事業都非常成功,有錢也有權。

A的父親對待A姑姑家的兩個妹妹,尤其是小姑姑家的小妹妹,特別特別寵溺,好得不得了。A的姑姑們,對A從來都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狀態,而A的爸爸非常巴結A的兩個姑姑,平時也走動很勤。

姑姑家的兩個妹妹,一個比A小兩歲,一個比A小三歲。從小,爸爸對A的要求就是:一切的一切,都得以姑姑姑父和妹妹們高興為準。

從來不在乎A的感受和想法,如果A有一點點顧及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就是大錯特錯。

簡單舉個例子:A上小學時,有一年暑假,A的小妹妹來A家短住。A有一天發燒,妹妹卻想去游泳,A實在不想去,就和爸爸說“我不想去游泳,我真的很難受”。A的爸爸照著A後背狠狠就是一巴掌,怒罵A不懂事。

A說,小時候每個寒暑假,最害怕的就是妹妹來家裡住。

她說:“妹妹在我們家是至高無上的貴賓,說一不二。最小的事情,比如刷牙,我的牙膏不能擠得比她的多,否則她就哭,我爸就打我;又比如看電視,我從來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她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我還必須得陪著,得表現得很愛看,妹妹才能滿意,否則就去和爸爸告我狀,我就又要捱打。”

A還說:“有一次,爸爸喝酒喝高興了,不知怎麼就和我說起,如果我要是個男孩兒,他就不會這樣了。比如看電視,就讓我想看什麼看什麼,不用聽妹妹的。”

我問A:“那你聽了難過嗎?”

A說她不難過,反而還挺高興、挺受寵若驚,有點兒興奮地反覆問爸爸:“假如我是男孩兒,真的就想看哪臺你都支持我?”

爸爸就說:“對,如果你是兒子,你想看哪臺就看哪臺。”

A和我描述:“我當時就莫名其妙特享受我爸和我說‘你想看哪臺就看哪臺’這半句話時的那種感受,因為沒有人和我說過這種話,所以哪怕只是一個假設的後半句,我都想多聽兩遍……

A的媽媽很怕A的爸爸,什麼都聽爸爸的,但唯有一件事,是被媽媽按照A奶奶的遺願強行堅持下來的,就是讓A學鋼琴。

親戚聚會時,大人們會很隨意地叫A去彈一曲。A彈的時候,沒人聽;他們喝酒聊天,彈完了,也沒人誇。但有一次,A大姑姑家的妹妹隨便在鋼琴上瞎按了兩下,大人們就一起誇了好久,說瞎按兩下都這麼好聽,太有天賦了……

慢慢地A長大了,學習很好,她從心裡其實並不大喜歡姑姑和妹妹們。因為她們的處事法則就是——不如我家有錢的人,得巴結著我;比我家有錢的人,我得巴結著人家。

所以家庭聚會時,A常常躲在一個角落自己看書。

結果A的爸爸就總是反覆和A的媽媽說:“你知道為什麼A老自己看書嗎?因為她

智商低,和人家倆(A姑姑家的兩個妹妹)玩兒不到一起去,智商夠不上人家的檔次,所以她就自己看書。”

從小到大,A的爸爸從來沒有誇過A。他對A永遠是貶損,尤其特別願意當著親友貶損A。A中考成績優異,她爸爸就說她都是胡蒙的,還說得很認真,親戚們居然當真的聽,A也不敢辯白。

有一次A的媽媽說,A將來結婚,什麼條件都可以商量,就是一點——必須家裡有房,有地方住,哪怕和婆婆住一起都行,就是不能租房。

A爸爸就說:“你淨異想天開,不租房、有房子住的人,人家怎麼可能看得上她?

這些語言,這些行為,都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而是在A的整個成長過程中一直伴隨

所以造成了原本非常優秀的A極度不自信,也沒有什麼主見,別人說什麼都對,別人說什麼她都聽。別人對她好一點點她就誠惶誠恐、受寵若驚,在人際交往中,永遠都特別

卑微……

直到現在,我都在努力讓A明白——你很好,你非常優秀,你配得上這世界上所有最好的愛

我不敢想,如果A一直是這樣的性格、這樣的自我定義,那麼未來當她愛上誰,處在一段愛情中時,會是怎樣的低姿態?又會不會因此而受傷,甚至反過來傷害那個真心愛她的人呢?

在我們接觸的學生中,被類似這樣的“童年陰影”所影響的並不鮮見。

比如一個學生小R,極端地怕黑,甚至老師穿一身黑衣服,她都不敢看。追其根源,就是她小時候每次一哭鬧或者不聽話,不管什麼原因,只要是晚上,奶奶就把她自己鎖在一個不開燈的黑屋子裡,告訴她:“你就一個人在這屋哭吧,一會兒鬼和老妖怪就來捉你走,你聽見嗚嗚的風聲沒有,來啦!就來啦!”

R說:“到現在還記得那種極度的驚恐感。

又比如小Y,小時候經常一個人在家,長期缺少父母陪伴。自己在家發燒難受得受不了,先給爸爸打一個電話,爸爸說在忙,又給媽媽打一個電話,媽媽說也在忙,她就一個人躺在娃娃懷裡,

讓娃娃摟著她

再後來,長大一些,她愛上了吃“洋快餐”,麥當勞、肯德基,一買就買特別特別多。帶回家,擺一桌子,看著心裡就覺得有安全感。

現在的小Y,什麼都愛攢,什麼都必須多買,而且是多得很誇張的那種。

開學買筆記本,她每次都買幾箱;買筆,12根一盒的她一次買100盒,剛用完一盒的時候,就馬上再要去買,否則就覺得很難受。同學們都開她玩笑,說她各種東西的庫存足夠開店。

她說:“就喜歡看所有東西都是永遠用不完的狀態,什麼時候看都必須是一大堆堆在那裡,這樣心裡才覺得踏實。剛剛用完一點,心裡就開始發慌,必須要再買。”

這其實就是內心嚴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童年陰影會不會相隨一生,我不敢說,但它一定會伴隨整個成長之路,從各方面影響你。

但為什麼不敢說相隨一生呢?

因為我總相信,上天是公平的,過去虧欠你的,未來會加倍補償給你

我願意相信,每個帶著童年陰影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都會在長大後的某一天,遇上一個人,給他們很多很多很多的愛,將陰影驅散,讓陽光灑滿。

每個生命都會下雨,每場雨都會停的。

就願這世上所有的“陰影”,最終都能被愛治癒。


我們最近在開展《我的影子在奔跑》的觀影活動,這是一個關於自閉症兒童的母親的故事。

目前已經開放北京上海成都三城點映,北京場會有主創分享,上海也會有媒體特別展映,可戳下方圖片瞭解詳情、購票觀影↓

讓我們一起關注自閉症兒童,支持這樣的母親!

致那些不懂拒絕的女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