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屬於自己的淨值曲線

走出屬於自己的淨值曲線

昨天有幸參加了一場且慢和興全基金舉辦的交流會,來了很多敬仰已久的前輩。

更榮幸的是,孟巖(且慢的負責人)讓我來當主持人,美其名曰鍛鍊我一下。

但活動開始沒多久我就後悔了,因為整場交流,我腦子裡想的不是串場詞,而是:

哇,這個想法贊,好想記在小本本上。早知道不當主持人了,應該在下面記筆記。

整場交流,出現最高頻的詞是:價值觀。這是個非常虛的東西,但所有前輩都在強調它。

所有的勝利,最終都是價值觀的勝利;所有勝負手的根源,最終都是三觀的高低。

會後我要來了整場的速記,跟大夥兒分享一些亮點:

走出屬於自己的淨值曲線

我向興全基金做FOF的投資經理宋華問了個特別現實的問題:

去年大盤股、白馬股表現好。今年開始感覺創業板,小盤股慢慢變好了,風格切換了麼?

他的回答是:其實我們很少做市場風格切換了嗎?這種特別大的判斷。但是客觀來說去年年底開始,一直都是慢慢地往小盤股建倉。

這有一個道理,如果大家都認為市場白馬很好,可能是它預期不滿的時候,也許它還會對。

但是對我們這種偏左側交易習慣的來說,在市場預期特別好的時候我們會逐步往外撤,在市場預期特別差的時候我們會逐漸往裡投。這是我們的一個原則。

插一嘴:其實我特別喜歡這種更偏「定量分析」式的回答,看起來說得挺模稜兩可的,但會告訴你他的分析和考量。雖然我們更喜歡類似:“對,市場風格切換了!今年小盤股表現會不錯!”這種「定性結論」。

但我覺得「定性結論」都是說給不願獨立思考的人聽,有忽悠的成份。

走出屬於自己的淨值曲線

同樣是這個基金經理,我問的第二個問題是:判斷一支「主動型基金」,選擇3個你最看重的因子?

只能這麼說,判斷一個主動性的基金更多的時候是依據個人經驗,因為很難通過一些指標去判斷這個基金未來到底怎麼樣?

我覺得確實是沒有這樣的指標,如果有,我想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其實就是很難判斷某一隻基金明年到底表現是好還是不好。

但是確實可以關注一些因素:

第一我們更看中長期業績,到具體多長也沒有定論。有人覺得必須看夠5年,有人覺得3年也就有周期了。

第二,那些表現特別好的基金,可能不是我們組合配置的重點。短期表現特別好,可能意味著已經透支了未來的超額收益。我們不會把基金短期排名當作參考因素。

第三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基金經理這個人,我們會關注他的風格,過往的調研和採訪。

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我想這三點應該可以幫他們做出正確判斷。

走出屬於自己的淨值曲線

投資基金,很多人沒想明白本質上在投資什麼?

基金的背後是股票,股票的背後是生意。買了一個指數基金,相當於買了一種商業模式,一個大產業。

基金還是生意?你當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如果你把手裡的基金份額看成一種憑證,那就是低買高賣賺差價。

如果把手裡的份額看成生意,看成自己的家族生意,你會三天兩頭賣點兒自己家族的生意麼?

你也賣不出去,就得拿著,熬過生產、經營、研發、銷售、資金回籠。你享受的就是公司的現金流和淨利潤。

現實中不允許搶錢,但金融市場是可以的。賺什麼錢都是本事。

你想進來賺貝塔收益,跟著市場水漲船高足矣,可以沒問題。

你想進來賺阿爾法收益,搶別人的錢,當然也可以。但別人也想搶你的錢,有人靠高頻和量化搶錢,有人靠資金體量搶錢,有人靠消息不對稱搶錢。

你確定搶得過人家麼?

只有市場本身才能容納大量集體盈利。貝塔收益就是市場上所有投資者廝殺博弈的最終結果。

所以我覺得尋找、管理貝塔收益才是核心競爭力。

走出屬於自己的淨值曲線

所謂資產管理就是在做產品的「淨值曲線」,不同產品有各自的產品曲線。

這讓我想起之前做的一張圖:

走出屬於自己的淨值曲線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產淨值曲線,個人投資理財,就是管理這條只屬於你的曲線。

這條曲線是怎麼來的呢?

就像熬一鍋湯,把不同產品,按照不同配置比例,加進自己的鍋裡。這條曲線就是由市場上不同產品淨值曲線合成的。

每個人都有秘方,都有自己的產品選擇和配置比例,不同人生階段也有不同需求:

二十多歲時消費、公司收入、貸款是主要考慮的問題;三四十歲積累了一定經驗開始考慮自有資金投資和保值增值;五六十歲了想的是怎麼把這筆錢傳承下去...

我們都要走出屬於自己的淨值曲線,前期儘量斜率高一些,後期儘量波動少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