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曹家屯村碑正面(曹后路曹家村口 拍摄日期2011.5.2)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曹家屯村碑碑文(曹后路曹家村口 拍摄日期2011.5.2)

曹家屯位于沈阳市的西南郊,东与宁官屯、余粮堡接壤,南与小榆树堡隔浑蒲总干渠相望,西与得胜营子搭界,村北隔沈辽公路为大片沙岗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曾有一村名叫林木山子(亦名梨木山子),后被沙岗掩埋,村民全部外迁。旧时,村落位于奉天省城至辽中县道四十里处南侧,以大车所行速度,曹家屯至省城当日可往返一个来回。清乾隆十八年《郑亲王府东省地亩底册》有“奉天西厢黄旗界曹家屯处王六十五领名红册二十四日。二爷共分十六日。”这说明曹家屯在清代盛京城外属镶黄旗界,村内有镶蓝旗郑亲王府的王庄。清宣统二年(1910年)《承德县志书》载“前曹屯”、“后曹屯”隶属于县西路第五分驻所(驻宁官屯)管辖,此“前曹屯”与“后曹屯”即为曹家屯东街及后街;民国六年(1917年)《沈阳县志》为县西路第五区所辖村屯;伪满及光复后国民党时期又先后归属怀信村(宁官屯)、四王堡乡(日伪时期先后称村、区,光复后称乡);土改后又先后隶属于沈阳县西郊区潘建台分区小于乡、大青中朝友谊公社。随着1964年于洪区的成立,曹家屯隶属于翟家公社,之后四十年区划调整进入稳定期,直至2003年8月随同翟家镇整建制划入铁西区。原翟家镇(1999年撤乡变镇)政府位于本镇翟家堡,1994年末迁至曹家屯,2005年撤镇变成街道。由于最初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及农民集资楼建于村北沈辽路南侧,所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衍生出了“曹家北楼”这个地名,最初此叫法局限在本乡当地人,后来知名度大了,竟盖过了原来的村名曹家屯。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宣统二年(1910)《承德县舆图》中前曹屯、后曹屯

据《于洪区地名录》载,清顺治八年(1651年)移民,因山东青州府曹姓先居于此,故名曹家屯。今曹姓全部外迁,现村中大姓为谷、刘、周、章(满族)。谷姓于清顺治八年从山东东昌府夏津县谷家庄迁来,始祖名叫谷养民,传至现在已经有十四五代。谷姓谱牒中取名用字为五言四句诗:“景大永国养,有志明忠尚。 时宜正茂安,万会英士常。”因谷姓为村内第一大姓,旧时邻村又戏称我村为“谷家屯”。我村后街刘姓为清末从沈阳县镶黄旗界东孤家子(今铁西区大潘街道东孤家子村)迁此。章姓为满族,其老姓是章佳氏,据佟悦先生在《漫话于洪满族》文章中说:“据其家谱记载,其始祖居于长白山,名穆都巴颜,二世祖章库时归附努尔哈赤,迁居新宾,到其四世祖撒木湛时即迁至小于村(小榆树堡),隶属于镶蓝旗占泰牛录,按时间推算就是在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前后,此后便一直居住在这里,至清末已传至第十九代。至本世纪初居住在该村的分松、文、奎、继、世、永、家七代,共数百口人。”而我村的章姓是清末从南边邻村小榆树堡迁来,与其村满族章姓属同宗。曹家屯的村庄格局也正体现了这三个姓,三大姓多聚族而居,村内天然形成了三块聚落,最老也就是最初形成村落地点在东街,上岁数人戏称谷家街;之后是后街,亦称刘家街;最晚形成的是西街,被称章家街,西街地势最低洼,雨天及春季翻浆时积水不易泄出,泥泞难行,因而被戏称为“脏家街”。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1966年12月11日拍摄的卫星地图中的曹家屯(50年前的空中俯瞰景象)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2009年1月14日谷歌卫星地图中的曹家屯空中景象

《于洪区志》里面说曹家屯平均海拔33.8--34米,为翟家乡海拔最高的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村内海拔最高的地方在村西的台岗子(海拔36.4米),台岗子平整后,制高点为东街的周家岗。曹家屯距离于洪区政府7.5公里。“土改”时,我村才六十多户人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331户,1152口人(男561人,女591人)。少数民族有满、蒙古、朝鲜、锡伯、回等。1954年4月12日沈阳县潘建台分区的小榆树堡、大榆树堡、曹家屯成立联村生产委员会,也就是当地岁数大人俗称的“三村一社”,此事被列入于洪区的大事记。曹家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沈辽路与曹后公路(曹家屯-后马门子,全长9.7公里。)和汪彰公路(汪家诃子-彰驿站)交汇于此。村南为浑蒲总干渠,东距沈大高速公路1.5公里,向南几华里为细河、浑河,中央大街从村西侧南北方向穿过。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夏季中曹家屯前河泡子(拍摄日期2011.7.1)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初春冰雪未融的曹家屯前河泡子(拍摄日期2011.2.27)

村内曾经河泡众多,东水口、前河泡,台泡子、西沟子环绕村子的东、南、西三面,曾经也是杨柳环村,景色优美的鱼米之乡。昔时,前面邻村小榆树堡常呼曹家屯为“曹家洼子”,原因是由于曹家屯土质沙性小,地下水丰富,地表水不容易下渗,形成了比较大面积的沼泽涝洼地和水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曾对西街前门口上百亩的沼泽涝洼地进行整治,整治后变为水田区,现今为中南世纪城开发用地。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拆迁中的曹家屯东街(前街)【拍摄日期2011.10.2】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拆迁中的曹家屯西街(拍摄日期2011.2.27)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拆迁后的曹家屯后街(拍摄日期2011.5.7)

曹家村动迁前,农业以水稻和棚菜种植业为主。村东的东铁道、鸭子场、小庙地、东水口、杨家坟、炮校东,村北的二截地、刘家房后,村西的黄皮地、大姑娘坟、西沟子、台泡子、西南地,村南的前门口为水稻种植区;村中部、谷家坟地、谢家园子、炮校南、大队东、半拉儿窑为陆地蔬菜和大棚蔬菜种植区;村东的五日地、把刀地为大田种植区。《于洪区志》载:杨士屯-宁官屯-曹家屯一线以南是河淤土,以北是黄土,这一线是一条明显的土壤分隔带。曹家屯村的村南、村北土质区别确实较明显。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民国十三年(1924)地图中的曹家屯

曹家屯村北,邻近村庄,由西北向东南有一条铁路路基遗址,原是清末沙俄修的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一段。南满铁路原来是中国东北的一条铁路。原属于1897年至1903年由沙俄所筑南下东清铁路支线(哈尔滨至旅顺)的长春至旅顺段。1897年8月与中东铁路干线同时动工,自旅顺向北、自哈尔滨向南同时铺设,1902年12月完工,1903年7月通车。属于宽轨铁路。关于南满支线在沈阳的原走向老地图已经标明,是在奉天城西部迂回绕了一个半弧形通到苏家屯。走向大致为新城堡(新城子)-全胜堡-李七堡子-三台子-古城子-拉马台-卜三家子(西三家子)-范家屯-也什牛录-吴家荒-兰胜台-雅图岗子(团结村)-得胜营子-曹家屯-小榆树堡东部-后谟家堡-旧浑河铁路桥—前谟家堡-金宝台-苏家屯;现今走向为新城子-虎石台-文官屯-沈阳站-浑河站-苏家屯。关于铁路为什么在沈阳西部迂回绕了一个大弯,民间及附近村屯的老人多有传说。都说奉天是大清朝的龙兴之地,在奉天城有一条龙脉,西北部的昭陵(北陵)与老城及故宫有地脉相连,故此大清朝怕修铁路压了龙脉影响其皇朝基业,才让俄国人在奉天城西部迂回绕弯修的。这种说法可信度应该很高。据老人说,这个旧铁路线也通过火车。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沙俄将其改线,取直走现在的文官屯-沈阳站-苏家屯一线,旧铁路堤被废弃。听老辈人说,当时放养家猪时,由于火车通过,猪害怕往回跑时有被撞死的。现村中的小地名还有东铁道、铁道岗,水田地的干线水渠就是在铁路路基上修建的,因为路基高,上水很方便。

曹家屯村西的台岗子曾经发现疑似古代高丽人墓葬村落遗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此地取土,曾经挖出大量的陶罐,陶罐中有人骨,这种墓俗很特别,村民都传说此地为“高丽坟”或“高丽城”。台岗子属于高台地,公共墓地毗邻的地方应该有他们的村落遗址,可惜遗址早就破坏殆尽,也没有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真实情况无从知晓。辽河以东,以及沈阳城周边此类带有“高丽”字样的地名或遗址传说应该是有史实背景的, 13-14世纪蒙元时期洪福源所率四十余城的高丽降民应该与此有很大关系。

在村东的东水口,是一个小水泡,因为水深,老人们都说象锅底坑。其实这是有一段来历的:清末浑河涨大水,由于曹家屯村北侧有高达三四米的废弃的南满铁路的路基阻隔,洪水没有从后谟家堡、余粮堡、宁官屯一带漫过来。由于宁官屯一带被洪水所淹,他们就派人划船过来要在旧铁路路基挖水口,曹家屯村民进行阻拦,双方还动用了洋枪洋炮恐吓对方,因为宁官屯方面人多势力大,口子还是被挖开了,由于水头的冲击,邻近水口的地方被洪水冲出一个很深的大坑,洪水过后积满了水,形成一个小水泡子,因为在村东,所以老人们称这个水泡为“东水口”。

曹家屯村中谷家坟地西边、西街的东头原有一座小庙,庙东树上曾经悬挂古钟一口,钟上铸有捐资铸钟人的名字,曹姓居多,谷姓少。这也表明了曹家屯先有曹姓后有谷姓。关于此庙,民国六年《沈阳县志》卷十三宗教载有“关帝庙,在城西曹家台距城四十五里清初建。”此“曹家台”位于城西四十五里,而马三家子镇曹家台却位于城西北,查本卷相邻条目有庙宇村屯都是西路五区所在村屯,比如“宁官屯、小榆实堡、大榆实堡、翟家堡子、土台子、杨士屯、揽军屯、大洼、得胜营子”等,可以断定,此“曹家台”乃是“曹家屯”确凿无疑,疑似排印或者编撰疏漏。此庙不大,仅一间,毁于土改之后。庙院西北,原为清宣统三年(1911)沈阳县西路乡立曹家屯小学堂的位置,是现今曹家小学建校时的最初位置。而古钟为曹家屯建村的实物证据,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当废铁卖掉,殊为可惜。

在村中谷家坟地,清朝乾隆年间立有一石碑,为我村一曾任参将的谷姓祖先的墓碑。此碑据说原立于沈阳城西揽军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伪满初期日本在满铁附属地以西建设铁西工业区,征用迁移揽军屯的土地和住户,此碑遂迁至曹家屯。村人也没有人记得碑文内容,可惜此碑毁于文革时期。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明治卅八年(1905)三月六日午后3时后备步兵第二联队通过曹家屯北方旧铁路堤(余泓老师供)

【屯乡风物】——漫话家乡曹家屯

明治卅八年(1905)三月六日午后5时30分野战炮兵第十三联队在曹家屯的战斗

1905年3月,日俄战争奉天会战开始。奉天西南部、西部及西北部为日军主攻方向,曹家屯正位于此。,奉天会战战前,俄兵经常下乡来此地骚扰劫掠,后俄军退至杨士屯——甘官屯一线,此地为日军第二军第八师团战斗区域,日军第二军先头斥候部队最早于3月4日将近傍晚到达曹家屯东南旧铁道堤处。据笔者祖父回忆说,日军斥候部队在曹家屯村南,小榆树堡房后高粱地与俄军溃逃骑兵在此地点有个小规模遭遇战,结果俄军丢下几具尸体后向东逃窜。3月6日-8日,日军立见尚文的第八师团在此地架设电话线并设立临时司令部,指挥第八师团通过宁官屯和余粮堡两个方向对驻守杨士屯和甘官屯的俄军阵地发动进攻。当时由于打仗,年幼的祖父随家人避难逃到北李官堡大姑奶家。回来时,发现家中老宅被日本人当作了马圈,由于受到杨士屯及甘官屯俄军炮火的影响,村中一些房子被战火焚毁。当时的国家孱弱,使得民众流离,惨遭列强兵祸之害

现时,虽然曹家屯村落已经消失,但是地名还在。提起老地名,不仅带给人的是记忆,也是一种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