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曹家屯村碑正面(曹後路曹家村口 拍攝日期2011.5.2)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曹家屯村碑碑文(曹後路曹家村口 拍攝日期2011.5.2)

曹家屯位於瀋陽市的西南郊,東與寧官屯、餘糧堡接壤,南與小榆樹堡隔渾蒲總乾渠相望,西與得勝營子搭界,村北隔沈遼公路為大片沙崗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曾有一村名叫林木山子(亦名梨木山子),後被沙崗掩埋,村民全部外遷。舊時,村落位於奉天省城至遼中縣道四十里處南側,以大車所行速度,曹家屯至省城當日可往返一個來回。清乾隆十八年《鄭親王府東省地畝底冊》有“奉天西廂黃旗界曹家屯處王六十五領名紅冊二十四日。二爺共分十六日。”這說明曹家屯在清代盛京城外屬鑲黃旗界,村內有鑲藍旗鄭親王府的王莊。清宣統二年(1910年)《承德縣誌書》載“前曹屯”、“後曹屯”隸屬於縣西路第五分駐所(駐寧官屯)管轄,此“前曹屯”與“後曹屯”即為曹家屯東街及后街;民國六年(1917年)《瀋陽縣誌》為縣西路第五區所轄村屯;偽滿及光復後國民黨時期又先後歸屬懷信村(寧官屯)、四王堡鄉(日偽時期先後稱村、區,光復後稱鄉);土改後又先後隸屬於瀋陽縣西郊區潘建臺分區小於鄉、大青中朝友誼公社。隨著1964年于洪區的成立,曹家屯隸屬於翟家公社,之後四十年區劃調整進入穩定期,直至2003年8月隨同翟家鎮整建制劃入鐵西區。原翟家鎮(1999年撤鄉變鎮)政府位於本鎮翟家堡,1994年末遷至曹家屯,2005年撤鎮變成街道。由於最初政府機關辦公場所及農民集資樓建於村北沈遼路南側,所以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衍生出了“曹家北樓”這個地名,最初此叫法侷限在本鄉當地人,後來知名度大了,竟蓋過了原來的村名曹家屯。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宣統二年(1910)《承德縣輿圖》中前曹屯、後曹屯

據《于洪區地名錄》載,清順治八年(1651年)移民,因山東青州府曹姓先居於此,故名曹家屯。今曹姓全部外遷,現村中大姓為谷、劉、周、章(滿族)。谷姓於清順治八年從山東東昌府夏津縣谷家莊遷來,始祖名叫谷養民,傳至現在已經有十四五代。谷姓譜牒中取名用字為五言四句詩:“景大永國養,有志明忠尚。 時宜正茂安,萬會英士常。”因谷姓為村內第一大姓,舊時鄰村又戲稱我村為“谷家屯”。我村后街劉姓為清末從瀋陽縣鑲黃旗界東孤家子(今鐵西區大潘街道東孤家子村)遷此。章姓為滿族,其老姓是章佳氏,據佟悅先生在《漫話於洪滿族》文章中說:“據其家譜記載,其始祖居於長白山,名穆都巴顏,二世祖章庫時歸附努爾哈赤,遷居新賓,到其四世祖撒木湛時即遷至小於村(小榆樹堡),隸屬於鑲藍旗佔泰牛錄,按時間推算就是在1625年後金遷都瀋陽前後,此後便一直居住在這裡,至清末已傳至第十九代。至本世紀初居住在該村的分松、文、奎、繼、世、永、家七代,共數百口人。”而我村的章姓是清末從南邊鄰村小榆樹堡遷來,與其村滿族章姓屬同宗。曹家屯的村莊格局也正體現了這三個姓,三大姓多聚族而居,村內天然形成了三塊聚落,最老也就是最初形成村落地點在東街,上歲數人戲稱谷家街;之後是后街,亦稱劉家街;最晚形成的是西街,被稱章家街,西街地勢最低窪,雨天及春季翻漿時積水不易洩出,泥濘難行,因而被戲稱為“髒家街”。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1966年12月11日拍攝的衛星地圖中的曹家屯(50年前的空中俯瞰景象)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2009年1月14日谷歌衛星地圖中的曹家屯空中景象

《于洪區志》裡面說曹家屯平均海拔33.8--34米,為翟家鄉海拔最高的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村內海拔最高的地方在村西的臺崗子(海拔36.4米),臺崗子平整後,制高點為東街的周家崗。曹家屯距離於洪區政府7.5公里。“土改”時,我村才六十多戶人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為331戶,1152口人(男561人,女591人)。少數民族有滿、蒙古、朝鮮、錫伯、回等。1954年4月12日瀋陽縣潘建臺分區的小榆樹堡、大榆樹堡、曹家屯成立聯村生產委員會,也就是當地歲數大人俗稱的“三村一社”,此事被列入于洪區的大事記。曹家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沈遼路與曹後公路(曹家屯-後馬門子,全長9.7公里。)和汪彰公路(汪家訶子-彰驛站)交匯於此。村南為渾蒲總乾渠,東距沈大高速公路1.5公里,向南幾華里為細河、渾河,中央大街從村西側南北方向穿過。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夏季中曹家屯前河泡子(拍攝日期2011.7.1)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初春冰雪未融的曹家屯前河泡子(拍攝日期2011.2.27)

村內曾經河泡眾多,東水口、前河泡,臺泡子、西溝子環繞村子的東、南、西三面,曾經也是楊柳環村,景色優美的魚米之鄉。昔時,前面鄰村小榆樹堡常呼曹家屯為“曹家窪子”,原因是由於曹家屯土質沙性小,地下水豐富,地表水不容易下滲,形成了比較大面積的沼澤澇窪地和水泡。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曾對西街前門口上百畝的沼澤澇窪地進行整治,整治後變為水田區,現今為中南世紀城開發用地。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拆遷中的曹家屯東街(前街)【拍攝日期2011.10.2】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拆遷中的曹家屯西街(拍攝日期2011.2.27)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拆遷後的曹家屯后街(拍攝日期2011.5.7)

曹家村動遷前,農業以水稻和棚菜種植業為主。村東的東鐵道、鴨子場、小廟地、東水口、楊家墳、炮校東,村北的二截地、劉家房後,村西的黃皮地、大姑娘墳、西溝子、臺泡子、西南地,村南的前門口為水稻種植區;村中部、谷家墳地、謝家園子、炮校南、大隊東、半拉兒窯為陸地蔬菜和大棚蔬菜種植區;村東的五日地、把刀地為大田種植區。《于洪區志》載:楊士屯-寧官屯-曹家屯一線以南是河淤土,以北是黃土,這一線是一條明顯的土壤分隔帶。曹家屯村的村南、村北土質區別確實較明顯。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民國十三年(1924)地圖中的曹家屯

曹家屯村北,鄰近村莊,由西北向東南有一條鐵路路基遺址,原是清末沙俄修的東清鐵路南滿支線的一段。南滿鐵路原來是中國東北的一條鐵路。原屬於1897年至1903年由沙俄所築南下東清鐵路支線(哈爾濱至旅順)的長春至旅順段。1897年8月與中東鐵路幹線同時動工,自旅順向北、自哈爾濱向南同時鋪設,1902年12月完工,1903年7月通車。屬於寬軌鐵路。關於南滿支線在瀋陽的原走向老地圖已經標明,是在奉天城西部迂迴繞了一個半弧形通到蘇家屯。走向大致為新城堡(新城子)-全勝堡-李七堡子-三臺子-古城子-拉馬臺-卜三家子(西三家子)-范家屯-也什牛錄-吳家荒-蘭勝臺-雅圖崗子(團結村)-得勝營子-曹家屯-小榆樹堡東部-後謨家堡-舊渾河鐵路橋—前謨家堡-金寶臺-蘇家屯;現今走向為新城子-虎石臺-文官屯-瀋陽站-渾河站-蘇家屯。關於鐵路為什麼在瀋陽西部迂迴繞了一個大彎,民間及附近村屯的老人多有傳說。都說奉天是大清朝的龍興之地,在奉天城有一條龍脈,西北部的昭陵(北陵)與老城及故宮有地脈相連,故此大清朝怕修鐵路壓了龍脈影響其皇朝基業,才讓俄國人在奉天城西部迂迴繞彎修的。這種說法可信度應該很高。據老人說,這個舊鐵路線也通過火車。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沙俄將其改線,取直走現在的文官屯-瀋陽站-蘇家屯一線,舊鐵路堤被廢棄。聽老輩人說,當時放養家豬時,由於火車通過,豬害怕往回跑時有被撞死的。現村中的小地名還有東鐵道、鐵道崗,水田地的幹線水渠就是在鐵路路基上修建的,因為路基高,上水很方便。

曹家屯村西的臺崗子曾經發現疑似古代高麗人墓葬村落遺址。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此地取土,曾經挖出大量的陶罐,陶罐中有人骨,這種墓俗很特別,村民都傳說此地為“高麗墳”或“高麗城”。臺崗子屬於高臺地,公共墓地毗鄰的地方應該有他們的村落遺址,可惜遺址早就破壞殆盡,也沒有經過科學的考古發掘,真實情況無從知曉。遼河以東,以及瀋陽城周邊此類帶有“高麗”字樣的地名或遺址傳說應該是有史實背景的, 13-14世紀蒙元時期洪福源所率四十餘城的高麗降民應該與此有很大關係。

在村東的東水口,是一個小水泡,因為水深,老人們都說象鍋底坑。其實這是有一段來歷的:清末渾河漲大水,由於曹家屯村北側有高達三四米的廢棄的南滿鐵路的路基阻隔,洪水沒有從後謨家堡、餘糧堡、寧官屯一帶漫過來。由於寧官屯一帶被洪水所淹,他們就派人划船過來要在舊鐵路路基挖水口,曹家屯村民進行阻攔,雙方還動用了洋槍洋炮恐嚇對方,因為寧官屯方面人多勢力大,口子還是被挖開了,由於水頭的衝擊,鄰近水口的地方被洪水衝出一個很深的大坑,洪水過後積滿了水,形成一個小水泡子,因為在村東,所以老人們稱這個水泡為“東水口”。

曹家屯村中谷家墳地西邊、西街的東頭原有一座小廟,廟東樹上曾經懸掛古鐘一口,鐘上鑄有捐資鑄鐘人的名字,曹姓居多,谷姓少。這也表明了曹家屯先有曹姓後有谷姓。關於此廟,民國六年《瀋陽縣誌》卷十三宗教載有“關帝廟,在城西曹家臺距城四十五里清初建。”此“曹家臺”位於城西四十五里,而馬三家子鎮曹家臺卻位於城西北,查本卷相鄰條目有廟宇村屯都是西路五區所在村屯,比如“寧官屯、小榆實堡、大榆實堡、翟家堡子、土臺子、楊士屯、攬軍屯、大窪、得勝營子”等,可以斷定,此“曹家臺”乃是“曹家屯”確鑿無疑,疑似排印或者編撰疏漏。此廟不大,僅一間,毀於土改之後。廟院西北,原為清宣統三年(1911)瀋陽縣西路鄉立曹家屯小學堂的位置,是現今曹家小學建校時的最初位置。而古鐘為曹家屯建村的實物證據,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當廢鐵賣掉,殊為可惜。

在村中谷家墳地,清朝乾隆年間立有一石碑,為我村一曾任參將的谷姓祖先的墓碑。此碑據說原立於瀋陽城西攬軍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即偽滿初期日本在滿鐵附屬地以西建設鐵西工業區,徵用遷移攬軍屯的土地和住戶,此碑遂遷至曹家屯。村人也沒有人記得碑文內容,可惜此碑毀於文革時期。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明治卅八年(1905)三月六日午後3時後備步兵第二聯隊通過曹家屯北方舊鐵路堤(餘泓老師供)

【屯鄉風物】——漫話家鄉曹家屯

明治卅八年(1905)三月六日午後5時30分野戰炮兵第十三聯隊在曹家屯的戰鬥

1905年3月,日俄戰爭奉天會戰開始。奉天西南部、西部及西北部為日軍主攻方向,曹家屯正位於此。,奉天會戰戰前,俄兵經常下鄉來此地騷擾劫掠,後俄軍退至楊士屯——甘官屯一線,此地為日軍第二軍第八師團戰鬥區域,日軍第二軍先頭斥候部隊最早於3月4日將近傍晚到達曹家屯東南舊鐵道堤處。據筆者祖父回憶說,日軍斥候部隊在曹家屯村南,小榆樹堡房後高粱地與俄軍潰逃騎兵在此地點有個小規模遭遇戰,結果俄軍丟下幾具屍體後向東逃竄。3月6日-8日,日軍立見尚文的第八師團在此地架設電話線並設立臨時司令部,指揮第八師團通過寧官屯和餘糧堡兩個方向對駐守楊士屯和甘官屯的俄軍陣地發動進攻。當時由於打仗,年幼的祖父隨家人避難逃到北李官堡大姑奶家。回來時,發現家中老宅被日本人當作了馬圈,由於受到楊士屯及甘官屯俄軍炮火的影響,村中一些房子被戰火焚燬。當時的國家孱弱,使得民眾流離,慘遭列強兵禍之害

現時,雖然曹家屯村落已經消失,但是地名還在。提起老地名,不僅帶給人的是記憶,也是一種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