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国力鼎盛时,为何要修建“哈德良长城”而不是直接统一不列颠岛?

冬松雪竹


罗马最早入侵不列颠是公元前55年(中国西汉宣帝时期),带队的元帅是恺撒。起先罗马军团势如破竹,很快就打服了英格兰南部的凯尔特人。但是由于遇到了风暴,再加上投降的凯尔特人反复无常,为保守起见,最终恺撒主动撤回了法国。


第二年,恺撒在法国集中了25000人,再次远征不列颠。这一次与前一次一样,前期顺风顺水,后期遇到各种问题,最终恺撒在名义上迫使凯尔特人高层贵族臣服后,又主动撤回了法国。


恺撒回到法国后,他认为不列颠虽小,但却是个无底洞,在没有充足的兵力和物资补充的前提下再贸然出征,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领。于是恺撒也就自此打断了继续征服不列颠的念头。

约100年后(中国东汉光武帝时期),罗马帝国的国力空前强大,连地中海也变成了帝国的内海,此时此刻,罗马具备了调集充足兵力和物资补充彻底征服不列颠的前提,于是在皇帝克劳狄一世的率领下,罗马军团第三次踏上了不列颠。

此次出征,罗马大军准备充分,帝国皇帝对征服不列颠的信念很足,不列颠岛南部的凯尔特人在抵抗了大约二十年后,最终放弃抵抗,现今的英格兰地区和威尔士地区被正式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内。而不愿意臣服的凯尔特人则退到了现如今的苏格兰地区。



公元83年(还有一说是84年),罗马军团趁热打铁,在征服苏格兰低地后,继续北上苏格兰高地,深入不列颠岛最北部,并在苏格兰东北部地区发动格劳庇乌山战役,以11000兵力将约30000凯尔特人击溃。

自此,不列颠岛的凯尔特人再也无法组织起有规模的抵抗了。



当然,对于格劳庇乌山战役的战果,欧洲史学界有异议。不过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公元84年那个时间点,苏格兰即便未被罗马彻底征服,但也已是罗马的囊中之物。只要罗马帝国舍得掏老本继续攻击,凯尔特人必然成不了气候。

不过这毕竟是理想状态,一个国家打仗哪能不顾成本呢?苏格兰地区物产匮乏,尤其缺少铁矿等罗马人迫切需求的战略物资。并且苏格兰地形破碎,可耕种的土地少,大部分地域不仅苦寒,而且还贫瘠(现如今的开发状况也很一般)罗马军团要是不顾成本的出击,凯尔特人可能没被打垮,罗马帝国的财政可能就要被拖垮了。

所以在格劳庇乌山战役后的数十年间,罗马军团也就放弃了积极进攻的策略,放弃了苏格兰高地地区,退到了苏格兰低地,转而以修筑防御性堡垒和兵站的策略与凯尔特人进行对峙。

(苏格兰高地与苏格兰低地示意图)


对峙了大约三十年后,时间来到公元120年前后。由于帝国的政策进一步收缩,罗马人对苏格兰低地的实际控制在皇帝哈德良登基之后,迎来了短暂的终结。

公元122年,随着长达117公里的哈德良长城的建成,位于苏格兰低地的众多堡垒和防御工事被遗弃,罗马不列颠省的北部疆域一度固定为哈德良长城一线。(几乎相当于现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分界线)

哈德良死后,他的继任者安敦尼终止了战略收缩政策,转而开始了新一轮北伐苏格兰蛮族的战争。

公元138年,厄比克斯被任命为新任不列颠总督,第二年,在他的率领下,数万罗马士兵越过长城,对苏格兰进行征讨。(安东尼决定北伐是因为凯尔特人经常越过长城南下袭扰,罗马人不胜其扰,安东尼遂决定一战解决问题)

这一战,断断续续打了数年,虽然战争的结果不明朗,没有彻底解决凯尔特人,但罗马又重新夺回了苏格兰低地,并且在该地区又重新驻扎了约16000多名士兵。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罗马人在哈德良长城以北约一百多公里处又修建了安东尼边墙。



公元196年(中国东汉献帝时期),罗马军队在多次尝试北伐未果后,深感征服苏格兰高地的开销太大,消耗大量军费而得不到多少实际利益,是个无底洞。于是从这一年开始,罗马便又逐步往南收缩。安东尼边墙被废弃,国境线又回到了哈德良长城。

公元208~210年,凯尔特人又三番四次的越过哈德良长城,袭扰不列颠南部,时任罗马皇帝塞维鲁震怒。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问题,他再度亲率大军征讨苏格兰,并且他还制定了一个非常夸张的计划——对当地居民进行种族灭绝,以永绝后患。

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打仗只靠蛮力是不行的,还得动脑子。塞维鲁的种族灭绝计划一出,苏格兰的所有凯尔特人都拿起武器跟罗马人开战了,以至于罗马军团虽然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处处挨打,被凯尔特人的游击战打得苦不堪言。最后罗马军团损失了约五万人(有水分),就连皇帝塞维鲁在这次征战中也病死,可谓是赔了士兵又折了皇帝。

此战后,罗马被打疼了,因而也就再未大规模向苏格兰用兵,而罗马不列颠省的疆界也在近一百五十年的波动后,被永久固定在了哈德良长城一线,直至了200多年后,西罗马帝国统治的崩溃。



从以上罗马征讨苏格兰的简叙历史中可以不难看出,罗马帝国打不列颠北部的过程与同时期的汉朝打匈奴一样,都是先以大军一路平推,横扫整个塞北,但后来由于经济方面的问题,被迫收缩。最后又因为几次不太成功的北伐,只得放弃扩张策略,转而在蛮夷与文明的交界处修建长城。


Mer86


罗马修建长城与秦朝修建长城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不堪游牧民族的袭扰,而做出相对有效的防御手段!



任何的扩张都是基于利益,如游牧民族宁愿冒险,以战争的手段,也要侵略富庶的中原,罗马也如此,全力征服希腊和中东富庶区域!

相对而言,罗马越海打击英国,苏格兰既没有财富,又顽强抵御,在罗马帝国领土扩张到极限的情况下,罗马的元老院是不会为此买单!

将有限的军力,派遣到更富庶的东方,以少量驻军,扶持本地驻军维系稳定,并逐渐达到整合英国的控制!这是罗马最好的成本控制!



罗马能够从一个村落,扩张到整合地中海的帝国,依靠的便是对文化和民族的征服,而非绝对的武力控制!

所以,罗马会潜移默化推进统治,而不会与苏格兰硬拼,基于此种治理理念,罗马帝国才能延续千年之久!


多臻贵


非不想也,实不能也。如果罗马能够踏踏实实的统一不列颠岛,它又有什么理由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三个正式军团及部分辅助军团)和物力(据推测用了约130万立方米的砖石)去建造一道哈德良长城呢?那是因为有几个原因导致罗马不得不如此做,导致罗马宁愿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建一道墙也要把不列颠岛一分为二。


一、哈德良长城以北,被罗马人称为野蛮人的北方苏格兰部落难以被征服,平而复叛,罗马人无法彻底征服索性放弃


哈德良长城东起泰恩河口,西至索尔维湾,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的绵绵山脉间,将不列颠岛拦腰分为两部分——低地地带和高地地带。高地地带位于不列颠岛的北部和西部,是苏格兰部落的领地,罗马人的征服在此处处碰壁,受到了当地人的顽强抵抗,以至于罗马人哀叹:北不列颠的异邦人是不可能被制服的。而且高地地带的土地十分贫瘠,不利于耕种,对于以农业为经济主体的罗马人来说就是块鸡肋,与其在这样一块苦寒之地上与野蛮人进行拉锯式厮杀还不如果断放弃。

二、基于当时罗马帝国和不列颠的内外形势,当局者不得不将进攻性战略调整为防御型战略,而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防御工事


哈德良即位之际正是罗马帝国的转型期,帝国境内危机四伏。在东方,犹太人的起义刚被镇压下去,而巴勒斯坦、埃及、昔兰尼卡的局势又趋紧张;同时不列颠、毛里塔尼亚、多瑙河下游的战事不断;另外,在意大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民都在沉重的税务和贪官的压迫下酝酿着反抗。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哈德良果断调整国家军事战略,将进攻性战略调整为防御型战略。

就不列颠来说,修筑长城,将罗马人与野蛮人分隔开来是当下罗马政府的最优选择,这是结合当地和当时形势慎重考虑的结果。建造了哈德良城墙,罗马人完全可以据城而守,既可以为南方的已占区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通过发展当地经济以弥补战争损失和支付大量驻军的开支;又能在罗马帝国没有多余后备军团的情况下不增加兵力,以避免因增加不列颠的驻军而影响罗马帝国的整体军事部署和整体利益。因此,加强防御工事,建造一道进可攻退可守的城墙是当时罗马人的不二选择。


三、不列颠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致


不列颠本就是个岛国,其本身存在的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决定了罗马人的统治不能照搬“大陆模式”,而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根据不列颠岛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统治策略。


就地形地理来看,不列颠岛的南部和东部大部分为平原地区,是低地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文明开化较早;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则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是高地地带,土地相对贫瘠,气候潮湿,交通十分闭塞,是一片文明未开化的野蛮地区。

就人文因素来看,不列颠岛南部与东部因为与欧洲大陆距离较近,所以来往比较频繁,对于罗马人的统治也能较快适应,低地的上层人士甚至纷纷主动学习罗马人滔滔不绝的辞令,以穿着罗马人的衣服为荣;而高地地带的苏格兰部落对于罗马人则是坚决抵制和反抗。鉴于南北如此迥异的地理和人文差距,在中间建立一座城墙以分隔和区分,也是便于罗马人的统治。


柚子爱历史


事实上不论公元122年修筑的哈德良长城Vallum Aelium,还是公元154年落成的安多宁长城Vallum Antonini,都不具备边界的性质,罗马驻军和行政当局经常深入长城以北索取赋税,讨伐不驯服的部落,这个和中国古代虽然修了长城,但同样在关外用兵、屯田和设置郡县是同样的道理。

英伦三岛虽然不大,但因为地理、洋流等关系,民族构成和由来十分复杂,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个外来航海民族不断登陆、定居和鸠占鹊巢的历史。尽管在罗马人看来,英伦三岛上的居民都是“蛮族”,但相对而言,南方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显然更乐意、更容易被“罗马化”,而北方苏格兰地区的部落,大多是从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航海而来的北欧“蛮族”,和罗马人格格不入,且酷爱南下劫掠(尤其是喜欢偷牛),在这种情况下,以扩张和显示罗马“四至”为使命的哈德良皇帝希望建立一道醒目的边墙,用于防范北方“不驯服蛮族”南下“小偷小摸”,同时借此彰显“文明”和“野蛮”的界限,突出罗马帝国的“高大形象”,就成为一种需要。

此外,英伦南部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在农耕民族罗马人看来是“善地”,北部人烟稀少,地形复杂,是罗马人心目中的“穷山恶水”,千做万做,赔本买卖罗马人可不会做。

正因如此,哈德良长城并不高大(设计高5-6米,宽三米,但实际上大多数地方只有3米来高),也不像中国长城那样专门选择险要之处修建各种关卡城寨,而是近乎一线拉开,并且将朝北的外墙刷得银光闪闪,目的正是“炫耀国威”。值得一提的是,哈德良是个酷爱到处修墙的罗马皇帝,但他在其它地方(如日耳曼地区)修的边墙,是一个个军事要塞,以及连接这些要塞的木栅栏,这种工事看上去更寒碜简陋,但作为军事设施反倒是更合格、更实用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哈德良长城的“形象工程”、“文化工程”特质——不是别处不需要如此,一来,在日耳曼等地区,军事需要大于文化需要,边墙要更适合打仗,而在英伦其实并没有太大军事需要(并没有什么战役发生在两长城附近),主要功能就是“防贼”兼“炫耀文明”,二来,日耳曼等地区防线漫长,即便搞粉刷工程也实在太浩繁,而英国是个岛,远看英伦黑呼呼,上边尖来下边粗,有朝一日倒过来——不不,我是说在英伦北部修个墙,长度是有限的,这样的面子工程,“我堂堂大罗马”还是弄得起的。


李厚何


从纬度来看,英国位于北纬50°-58°之间,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中北部,大致在北纬54°-55°。这一纬度放在我国是在哪呢?

漠河,没错就是我国现在的最北端漠河,北纬53.5°。

西欧有北大西洋暖流,温度比我国东北要高得多,但如此高的纬度在古代显然是不适合农耕文明生存的,日照太少。

也就是说,在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是有界限的,并非可以无限扩张。

罗马帝国在北方的防御体系不仅仅是哈德良长城,还有安敦尼长城、日耳曼长城(德国长城),三者共同组成了古罗马的长城体系。

这一点,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防御游牧民族,并将农耕文明与游牧世界隔离开来。

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是匈奴、鲜卑、乌桓,而罗马帝国的北方则是三大蛮族——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

日耳曼长城防御的就是日耳曼人,而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防御的就是凯尔特人。

英国的凯尔特人便是后来的苏格兰人,而哈德良长城以南后来在罗马衰落之后被属于日耳曼人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这便是英格兰人,于是便有了英格兰和苏格兰之争,直至今日。


心向青山


说起长城,可能很多小伙伴们第一反应就是咱们中国的万里长城了,但是长城可不仅仅只有中国才有,在地球另一边的英国也同样拥有着长城,这个长城就是修建于古罗马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的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御来自不列颠北方的凯尔特蛮族。不过在那个时候不仅仅只是不列颠岛上有长城,同时在欧洲大陆上也有长达数千公里的长城,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至黑海、红海,经北非至大西洋的广阔边界上。

古罗马长城和中国长城的区别就是时断时续,但是在长城的构造上、军事功能上都是可媲美的。其中最著名的、今天还能看到遗址的就是位于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的“哈德良长城”。 随着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势力,以罗马步兵方阵军团为作战核心的罗马军队越来越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的蛮族入侵,毕竞蛮族入侵的时间、路线都不固定,罗马军队机动力不足难以防御,因此开始修筑大规模防御工事。在罗马人看来,长城以内是受罗马帝国教化的“文明人”,长城以外是血腥残暴的“野蛮人”

公元122年,罗马帝国一代雄主、五贤帝之- -的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巡视不列颠岛,为了保卫罗马帝国控制下的英格兰领土,防御北方皮克特人的攻击,决定修筑一条横断大不列颠岛的防御工事,以皇帝哈德良的名字命名。 “哈德良长城”修筑时间耗时6年,全长117公里,西起爱尔兰海,东到北海,把英格兰和苏格兰分隔开来;“哈德良长城”的城墙高约4.5米,底部宽约2.5-3米,顶部宽约2.1米,在城墙上还设有木栅;在城墙南北两侧还有壕沟,北侧壕沟宽8米,深4米,南侧壕沟宽2米,深3米。另外罗马帝国还围绕“哈德良长城”建造了庞大的防御体系。

在“哈德良长城”北面每隔约1500米修建有一座能容纳60人的里堡,在两座里堡之间修筑两座塔楼作为哨所使用,-.旦发现敌情就以火光为信号,军队就会集结待命准备作战。在“哈德良长城”城墙南面每隔8000米就建有一座要塞或堡垒,一共16座,里面有指挥部、营房、粮仓、医院、甚至庙宇等功能性建筑,是“哈德良长城"防御的核心节点。. 在“哈德良长城”上长期驻扎着一万多军队, 这些人征召于帝国各地,独立编制属于常备野战部队,战斗力强悍;在“哈德良长城”南部还有3个罗马军团几万兵力存在,可以说是完美的保护了罗马帝国的领土。

但是再宏伟的防御工事、再强大的军队也抵挡不住罗马帝国内部的崩溃。随着罗马帝国内部的腐败、内斗不休,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无力支撑不列颠岛的防御,于383年 主动弃守“哈德良长城”,放弃英格兰的领土。曾经雄伟的“哈德良长城”只能在风雨中慢慢损毁,就如步入死亡的罗马帝国一-样。


饕餮贴


不列颠的北部也就是后来的苏格兰地区基本都是山地了。那个地方并不方便发展农业,这导致苏格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尴尬。没有先进的农业苏格兰土地能承载的人口比较有限,同时对定居也不是那么必需。所以后世一般苏格兰都叫英格兰吊打,但能够征服却很难有效统治。罗马帝国时期的苏格兰更是如此。虽然能打过但军队开进了山地也找不到人去统治。还要无休止的面对山地部族的骚扰偷袭。属于没有统治收益但需要高昂统治成本的地方。


跬步求索


那为什么要修长城不直接把匈奴占领了呢?为什么美国不把墨西哥占了还要修墙呢?因为这些地方相比于自己的地盘差多了,穷山恶水刁民多,花钱费力没好处,所以占了不仅没好处还是负担,只能无奈修墙了。


过河卒7900


历史上任何帝国的扩张都是有顶点和上限的,领土有时候也并非越多越好,稳固的统治好现领土再继续扩张才是明智之举。哈德良被称为五贤帝之一,他继位后就停止了向东扩张的战争。在他统治期间防守策略是重点,这也有利于帝国统治和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