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文物|一塊墓碑背後的世族輝煌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有人問,“什麼是HISTORY?”有人回,“HISTORY,就是‘Hi,Story’。”這,就是《你好!文物》的創作初衷:我們向自己的故事問好、然後把我們的歷史變成“High Story”,傳遞給大家。

九龍坡之美不僅在於江湖山林的秀色,也包括歷史遺蹟中不朽的文化韻味,而後者更稱得上是九龍坡的城市之魂。

對於深愛九龍坡的人來說,城市的故事一直都在心頭,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寫出來……

因為,增強文化自信,就必須讓各種文化資源活起來、讓它們說話。正如區委書記周勇所說,“讓文物活在當下,讓歷史告訴未來,讓重慶驚豔世界。”

於是,《你好!文物》孕育而生,以期通過深入講述文物背後的基因密碼,帶領觀眾瞭解九龍坡深厚的歷史文化,共同欣賞文物之美,探索文化之美,傳遞精神之美。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 在明代,巴縣劉氏家族是人才輩出,在民間有“九翰十八都”之稱,因為他們先後考中了秀才、舉人、進士,有的當了翰林學士,有的外放當了州、縣地方官,有的在任政績顯著,不斷升遷。後有人計算了一下,巴縣西柳市裡劉氏家族竟然出了九個翰林十八個正副都尉史,而這,也是“九翰十八都”的來歷。

  • 劉規一家,舉人就不說了,光進士就有好幾個。劉規在兒子點為榜眼後,也寫詩讚頌並給予很高的期望。詩中說:“吾年廿五以生汝,今汝離懷廿五年。對策御階誇獨步,傳臚金殿喜爭先。皋夔事業諸書載,周召勳名萬古傳。寄語汝曹力珍重,寸心期不負蒼天。”

  • 全詩意篤情深,後來果然成為了劉春及其後世遵循的處世皋圭,世人所言“劉規教子有方”,從此可見一斑。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螭”位於墓碑頂部兩側

碑高160釐米、寬65釐米、厚8釐米,碑額還有陰刻小篆:“贈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劉公墓表……”字樣——這是本文將向讀者介紹的一塊明代成化年間的墓碑。

碑文所刻的禮部尚書劉公是誰?史料記載,墓主人劉規字應乾,出生於明代四川重慶府巴縣,湖廣興國州(今湖北省陽新縣)人。明朝官員,同進士出身,曾任雲南、山西道監察御史。

劉規的家族怎樣?為什麼會有巴渝首屈一指世族的聲望?

原來,劉規祖先為湖廣興國州人。六世祖劉珉一,元末徙至重慶府巴縣;曾祖劉升,曾任丹陽縣丞;祖父為劉克明;父劉剛,曾任台州赤城驛丞。

劉規有子五人,長子劉相,次子劉春,三子劉臺,另有側室所出二子劉耆、劉英。有女六人。劉規教子有方,劉春、劉臺皆中進士,科第延續五代不絕,使劉氏成為巴渝首屈一指的世族。

豬圈裡發現明代墓碑

1987年7月,華巖鎮聯合村響堂巖的一戶村民家,在拆除自家豬圈時,發現了一塊大石碑。

工人嫌石碑黑不溜秋又很笨重,準備扔了,可戶主看到碑上有字,覺得這塊石碑不同尋常,趕緊攔下。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工作人員介紹墓碑碑文內容

石碑上沾滿泥土,用水清洗後,石碑上的文字立刻清晰可見。附近居民們聽說挖到了寶貝,都紛紛過來看稀奇。

得知這個消息後,當時的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也趕到了現場,查看後表示,這是明代劉規的墓碑,碑文大部分尚可辨識,但上部風化嚴重,故有一些文字已斑駁難識。

與此同時,還發現了一塊誥命碑,但上面的文字同樣因為風化,大部分不易識讀。

碑文有“螭”身份顯赫

如今收藏在區文管所的劉規墓碑,經過歲月的沉澱,已經很難再看出原有的大理石材質,但上面的部分石刻文字隱隱可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碑上飾有的4只龍型的浮雕圖案。

“這個叫螭(chi),是古代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龍的九子之一,屬於一種沒有角的龍。”區文管所所長唐國慶說,在古代墓碑上以螭作裝飾,通常都表明其身份顯赫。根據史料記載,劉規家族的確歷代為官,家族背景尊貴。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拓印墓碑

根據碑文可辨識文字,再與文獻《巴縣誌·人物列傳》中所附的劉規墓表進行對照,內容幾乎完全吻合,這也佐證了墓碑所屬。

劉氏牌坊多達8座

劉氏為宋太師劉韋之苗裔,入川前其祖輩劉榮八在祖籍興國州做了一個承事郎的小官。

元末,劉榮八之子為避陳友諒之亂攜三個兒子舉家外遷,老大在重慶巴縣落戶,老二在四川萬縣落戶,老三返遷回陽新王英鎮隧洞村。

重慶巴縣劉氏家族在明代是仕宦之家,從六世劉規到十世劉世曾等連續五代十位進士。

劉規有子五人,其中劉春、劉臺皆中進士,後科第延續五代不絕,迄於清初,使劉氏成為巴渝首屈一指的世族。

位高權重的是七世劉春,即劉規的兒子,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進士一甲榜眼,正德八年(1513)升禮部尚書,諡文簡公,贈太子太保。

昔年,重慶城內有舉人坊、天寵榮封坊、都憲坊、功靖西南坊、榜眼坊、兄弟解元妨、閣學坊、內侍清臣坊,俱為旌表劉氏歷世顯宦。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拓印出的墓碑碑文

榜眼牌坊保留至民國初

重慶城內的劉氏牌坊早已不在,惟表劉春之榜眼坊,清道光22年改建重慶府文廟時重建於廟左,辛亥革命後尚存。由此可見其家族在當時地方社會和重慶曆史上的知名度。

榜眼牌坊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經過三、四百年後,清朝道光年間,重慶府文廟修繕時,也將牌坊拆了重建。辛亥革命以後,因年久失修,才拆除了,但基座還在。

有故老曾說,當年他看見過,挨著來龍巷不遠。牌坊是沒有了,但民眾習慣上仍然叫那點為榜眼牌坊。直到重慶建市,開闢馬路,榜眼牌坊的基座徹底消失,榜眼牌坊這一地名,才慢慢在民眾心裡淡化。

有“九翰十八都”之稱

在明代,巴縣劉氏家族是人才輩出,在民間有“九翰十八都”之稱,因為他們先後考中了秀才、舉人、進士,有的當了翰林學士,有的外放當了州、縣地方官,有的在任政績顯著,不斷升遷。後有人計算了一下,巴縣西柳市裡劉氏家族竟然出了九個翰林十八個正副都尉史,而這,也是“九翰十八都”的來歷。

劉規一家,舉人就不說了,光進士就有好幾個。

劉規中的是進士。兒子劉春進士,廷對是第二名榜眼。劉春的弟弟劉臺,是弘治五(1492)年,四川省鄉試中第一名解元,同他哥一樣,也是魁首。弘治九(1496)年進士,當過廣東提學。

劉春的兒子劉彭年,正德九(1514)年進士。劉春哥哥劉相的兒子劉鶴年,正德三(1508)年進士。劉春的孫子劉起宗,嘉靖十七(1538)年進士。劉起蒙,嘉靖三十二(1553)年進士。劉鶴年的孫子劉世曾,嘉靖四十一(1562)年進士。劉起宗的兒子劉世賞,隆慶二(1568)年進士。

劉春劉臺相隔幾年都成了進士,得到地方賢達和鄉鄰的敬佩。有好友楊廷和寫詩讚揚劉春劉臺說:“君家兄弟好文章,經學淵源有義方。奪錦兩刊鄉試錄,凌雲雙立解元坊。大蘇氣節古來少,小宋才名天下香。從此聖朝添故事,巴山草木也生光。”解元,是說二劉都是鄉試中的第一名,元是第一的意思。

劉氏後人不忘先祖家訓

劉規在兒子點為榜眼後,也寫詩讚頌並給予很高的期望。

詩中說:“吾年廿五以生汝,今汝離懷廿五年。對策御階誇獨步,傳臚金殿喜爭先。皋夔事業諸書載,周召勳名萬古傳。寄語汝曹力珍重,寸心期不負蒼天。”

此作為寄子高中之近於書信的詩歌,全篇雖洋溢喜慶得意之感,然嚴父之尊亦赫然在紙,諄諄誨教,勉勉期許,盡顯舐犢情深。

詩歌開篇似家常俚語的感嘆:“我25歲時生下你,而今在你離開娘懷 25年時,終於成了大器。”

接著的兩聯用了“傳臚、皋夔、周召”等三個典故,表現了一位父親盼望兒子不可固步自封,而要以古之賢人為榜樣,求得“事業諸書載,勳名萬古傳”的輝煌。

劉勰《文心雕龍·徵聖》中說:“是以子政論文,必徵於聖;稚圭勸學,必宗於經。”劉規學富五車,訓子自當“徵於聖”,“宗於經”,引經據典增強了全詩的說服力。

最後作者語重心長地叮囑說:“娃娃,你小子要珍重努力,可別辜負了父老鄉親和老天爺對你的殷切期望呀!”

全詩意篤情深,後來果然成為了劉春及其後世遵循的處世皋圭,世人所言“劉規教子有方”,從此可見一斑。

如今,生活在我區的劉氏後人劉國柱老人回憶先祖家訓時,感嘆地說,小時候,長輩就給他們講述劉規、劉春、劉臺的故事,叮囑他們要像先祖一樣,“多讀書,勤勉踏實做事。”而這些故事和話語,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劉氏後人。

你好,文物|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

劉規生平

劉規是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科三甲進士。最初劉規任浙江餘姚縣知縣,政績十分卓著,而後分別還任湖廣麻城縣知縣、雲南道監察御史,巡按山東。任內優禮耆舊,政尚德化,深受民眾愛戴。入祀名宦祠。正德三年(1508年)九月十四日卒,年七十三歲。

名詞解釋

誥命

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

據史書記載,從宋代開始,凡文武官員的遷改職秩、追贈大臣、貶乏有罪、封贈其祖父妻室,都用誥命。元代封贈文書有宣明和敕牒之分,一至五品官用宣命,六至九品官用敕牒。明沿宋制,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

榜眼

明清科舉考試中最高一級考試叫會試,舉人參加考試後,被錄取了就是進士。在這之後的又一次考試,就是廷試,也叫殿試,是由皇帝在金鑾殿親自主持的考試。由皇帝欽點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榜眼牌坊,是為了表彰榜眼劉春而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