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聞網:精準扶貧需要這「三準」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後來又在多種場合進一步闡述並豐富這一概念的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著很多短板,其中農村還有幾千萬人口的貧困則是最突出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精準扶貧,我認為要因地因人施策,需要做到以下“三準”。

校準脫貧的“發力點”

校準發力點,就像點穴,須練就識功,要在深入調查、反覆核對、認真分析上,對貧困情況、致貧原因、潛力所在一清二楚、瞭然於胸;更須練好點功,發展什麼、怎麼發展,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因地制宜、審慎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形成精準扶貧思想時就提出扶貧要實事求是,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切忌喊口號。首先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有效的扶貧工作方案,出臺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切實可行的扶持性措施,做到“一村一規、一戶一策”精準幫扶。其次,基礎投入項目要力戒好大喜功,要立足現實需要和長遠利益,奠定脫貧解困的堅實物質基礎。再次,產業發展要引進培育經濟效益明顯、對貧困戶帶動作用大、影響力強的產業。

祛準致貧的“心頭病”

“茶殼火,紅薯飯,除了神仙就是我”,在貧困農村,不思進取,安貧無為的人確實不少。“政府扶貧項目不需要,給點錢糧就夠了”,這種心態的人很難將扶貧進行到底。“扶貧先扶志”,改變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精神面貌,提振信心,激發參與脫貧的內生力,這才是扶貧成敗的關鍵。要幫助貧困家庭成員振作精神,保持樂觀進取的良好心態,珍惜家庭,善待人生,以昂揚向上的姿態積極融入主流社會;要深入細緻瞭解貧困戶的情況,分類進行思想轉化、心理疏導,積極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鼓足生活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信心;要積極向貧困戶宣傳黨和政府有關扶貧的政策措施,讓他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樹立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觀念,實現從“他扶”到“我立”的轉變。

找準發展“領頭羊”

扶貧項目和政策,存在一個最終由誰來落到實處的問題。當前,農村有很多“空殼村”,很多家庭是舉家外出務工或搬遷,人走戶留,留下的多是一些留守老人和兒童。人是發展的第一要素,群眾參與是脫貧攻堅好壞成敗的關鍵所在。首先要加強與在外求學、務工和創業人士的聯誼,讓他們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同時也號召他們回家鄉、建家鄉。其次,加大返鄉創業、就業的支持力度,為他們提供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對有意向、有好項目的創業人員提供創業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和實實在在的幫扶,支持返鄉人員投資勞動密集型、資源綜合利用型產業、鄉村旅遊業和服務業。再次,結合和諧秀美鄉村建設,鼓勵農民參與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作者:樊專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