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我不是藥神》上映幾天,在口碑的帶動下,票房一路上揚,簡直是在複製去年《戰狼2》的“神話”!

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我不是藥神》的內容很簡單,講述一個小商人走私印度仿製藥品的故事,題材改編自真實事件,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吃不起藥、看不醫,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醫院裡上演,很容易引發社會共鳴。

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電影裡,病人、程勇是“一條線”上的,他們的經歷讓人同情,屬於正面角色。電影講究戲劇衝突,那與他們相對的另“一條線“上的是誰呢?進口藥中方代表、警察、假藥販子,甚至還有醫生。

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警察追查走私藥,這是履行正常職責,但最終白髮老奶奶一段“我想活”的傾訴,讓週一圍飾演的警察也受到“良心譴責“,不願再追查案件,這時候,警察的形象從“反面”走向了正面。

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假藥販子張長林,賣假藥賺黑心錢,還抬高走私藥“吸病人的血”。這樣一個十足的反面角色,當被警察抓獲,在“說出同夥”可以減刑的誘惑下,他居然沒有咬出程勇,這時候,張長林這個反面也得到了觀眾的寬恕。

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進口藥的中方代表,一出場就是一副可憎的嘴臉。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們不但賣高價藥,而且瘋狂追查走私藥,從始至終,他們都是電影中的“反派”。電影對進口藥價過高問題的聲討用力過猛,觀眾很容易產生製藥廠商唯利是圖的印象。事實上,片中所敘及的瑞士諾瓦公司是全世界非常知名的製藥研究企業,其研發的多種藥品對一些“絕症”的治療都產生了相當好的功效。藥價高,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板子單單打了諾瓦這樣優秀的藥品研發企業身上,顯然有失公允。藥品研發投資巨大,沒有一定的利潤,企業如何再研究新藥,沒有新藥如何對抗不斷進化的病毒,一旦到這種地步,那就不光是錢的問題了。

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片中還有一個“隱藏”較深“反面”角色,那就是醫生。醫生在影片中的出場不多,僅有的幾個情節給觀眾留下的是非常冷漠的印象。因為父親病重,程勇嫌手術費用高與醫生“討價還價”,醫生冷冷的一句“那去崇醫呀(注:收費相對低一些的一般醫院)”,讓觀眾對這個連臉都沒露的醫生也產生很大的反感,而程勇最終不得不用麵包車把重病的父親拉回家。看不起病回家等死,這是非常無奈的結局,也是當下存在的現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必須看到,隨著國家社保、新農合等制度的推進,病人有病不敢看的情況是在減少的。另外,醫療事業的發展,整體上醫護人員的服務水平是在提升的,尖酸刻薄、冷漠生硬的醫生越來越少了。

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實際上,拋開電影的創作因素,任何一個病人都知道,能夠控制病情他們最應該感謝的,反而恰恰是電影裡充當了“反面”的這兩個群體——先進的製藥企業和醫生。

這兩個“反面”角色,《我不是藥神》最該感謝的!

電影結束後,筆者曾就片中對醫生和製藥企業的形象展現問題與朋友交流——

“感覺可能會加重大家對這兩個群體的誤解”,我說。

“他們難道不是這樣嗎?”朋友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