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董恂(揚州江都邵伯鎮)

董恂(1807-1892),原名醇,因避同治帝名諱載淳(醇、淳同音),改名恂,字忱甫,號韞卿,邵伯人,歷任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官戶、吏、禮、兵部侍郎、尚書,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方誌學家、書法家。

晚清重臣董恂(揚州江都邵伯鎮)

董恂,清朝末年,官至戶部尚書.

董恂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生於邵伯鎮,時屬甘泉縣。董恂自幼家貧,曾於鎮上遷居四次。4歲時,祖父便剪字為書,逐字教授。他愛讀書,尤喜考據之學。少年的他,幾乎讀遍了當時邵伯鎮上私人藏書。道光十七年(1840)中舉人,二十年(1840)中進士,並就此踏上仕途。

董恂先由戶部主事派充漕運全書館的總纂,書成後,奉旨發刊,他本人亦升任戶部廣東司員外郎、浙江司郎中。

咸豐年間,經帝師、尚書祁寯藻保薦,奉特旨為量才器使,董恂隨倉場總督慶祺赴天津驗收海運南糧。他認真盡責,過細把關,計省、免費用60萬兩歸公,分撥豐工、沽口、廣西三軍以充餉銀,他亦被授湖南儲運道。

晚清重臣董恂(揚州江都邵伯鎮)

未幾,董恂因丁憂回鄉,三年喪滿服闋後,簡放直隸清河道。其時,南三府有匪情,他召所屬商辦團練,先後誅戮張三黑、夏洛洸、大德和尚等三股土匪,使地方治安大為好轉,被補順天府。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侵,咸豐帝卻執意北幸木蘭。董恂會同諸臣聯銜封奏,力闢此議。八月,咸豐啟鑾,作為順天府尹的董恂出示安民:非奉差遣,擅出都門一步即行嚴參,文武各衙門一律辦理。十一年(1861),咸豐帝崩,他又聯銜奏上,會同閣議戴垣、端華、肅順罪,同治帝登極。

由於董恂在這非常時期的非常作為,在同治年間,他官運亨通,位極人臣,先後奉諭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理一切事宜,授兵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左侍郎,暨禮部左右侍郎,署理三口通商大臣,補授都察院左都御使,晉戶部尚書,賞紫禁城騎馬,兼署兵部尚書、工部尚書,承修東陵工程、昭西陵工程。並任咸豐、同治二帝實錄館總裁。

當時,伊梨將為回所陷,守臣求援,董恂遂建議軍機大臣文祥急速濟之。文祥卻曰:“回何足患?”董恂正聲道:“非回之患,患肘腋有覬覦者;他日以得自回手為詞,何以折之?”又有人有求助俄兵之議,恂亦以為此斷不可行。從而維護了邊疆的安全與領土完整,也避免了後患。

同治十年(1871),鎮江海關查獲漏稅洋船,更名易主後卻不遵驅逐,爭執甚烈。董恂得知後,曉諭英使:“商船犯章,商人走私,有犯條約,應嚴行驅逐,不準在口貿易。驅商耶,驅船耶?認商耶,認船耶?”英使氣奪語塞,遂按約辦理,狼狽而去,國人聞訊,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作為全權大臣,他主辦外務,奉派與比利時、英國、俄國、美國等國簽訂通商條約。在“弱國無外交”的背景下,他周旋於列強之間,可謂舉步維艱。為維護國家利益,他機敏過人,據理力爭,不辱使命,表現了愛國的凜然正氣。

晚清重臣董恂(揚州江都邵伯鎮)

赫德同中國官員董恂和文祥

光緒元年(1875)董恂又兼署吏部尚書,先後奉派會試副總裁,會試正總裁,考試內閣中書,閱朝考卷官,殿試讀卷官,朝考複試試差等。光緒六年(1880)奏“籌餉十策”,曰:墾荒、票本、關稅、厘金、交代、奏銷、減廉、減平、工程、顏緞兩庫折價等,為上採納。同治八年(1869)六月至光緒八年(1882)一月任戶部尚書,達12年半之久,去位之日,內庫實存銀一百一十萬兩有奇,部庫實存銀七百三十六萬兩有奇,京通各倉存糧三百四十萬石有奇,與同治帝登極之初,戶部僅存銀七萬餘兩相比,亦可見其理財的功績。

董恂為官數十年,身居廟堂之高,但卻時時直念著千里之外的故鄉,對古鎮邵伯懷有特殊的感情。咸豐二年(1852)董恂奉命督運楚南漕糧,路過家鄉時,見運河邊上的鎮水鐵牛保存完好,唯獨尚無銘文,便補撰了鐵牛銘文,他熱心鄉里慈善事業,不僅出資養廉金,倡建博愛堂與恤嫠會,收養無家可歸的老弱病殘,還捐資修築河西大街,並以遒勁的隸書命名為“參府街”(此街在“大馬頭”對岸,今已無跡可尋)。

董恂還利用咸豐三年(1853)冬自湖南“奉諱歸裡”的時間,踏遍故鄉的溝溝坎坎,實地訪問蒐集第一手資料,於咸豐五年(1855)七月動筆,前後用了不到5個月時間,完成了《甘棠小志》,其速度之快令人歎服。《甘棠小志》為古今鄉鎮志書之翹楚,是董恂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

董恂於光緒八年(1882)以年老體衰開缺,雖罷職京師,還以“還讀我書”名其室。84歲時仍購買了長達1430卷的《皇詩經解續編》研讀,可見其生命不息,讀書不止的精神。

晚清重臣董恂(揚州江都邵伯鎮)

光緒十八年(1892)董恂病故於京師,終年86歲。彌留之際,他囑其長孫為其柩側掛上挽匾聯“不患不夷,渺滄海之一慄;而今而後,聽史論於千秋。”匾額“還讀我書”。光緒帝親賜祭文,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雖然董恂沒有歸葬故里,但家鄉百姓出於對他的熱愛,特地為他建起了一座衣冠冢,並立碑紀念。(原創作者:朱毓麒 朱華錦 張允生 )(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