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董恂(扬州江都邵伯镇)

董恂(1807-1892),原名醇,因避同治帝名讳载淳(醇、淳同音),改名恂,字忱甫,号韫卿,邵伯人,历任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官户、吏、礼、兵部侍郎、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方志学家、书法家。

晚清重臣董恂(扬州江都邵伯镇)

董恂,清朝末年,官至户部尚书.

董恂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生于邵伯镇,时属甘泉县。董恂自幼家贫,曾于镇上迁居四次。4岁时,祖父便剪字为书,逐字教授。他爱读书,尤喜考据之学。少年的他,几乎读遍了当时邵伯镇上私人藏书。道光十七年(1840)中举人,二十年(1840)中进士,并就此踏上仕途。

董恂先由户部主事派充漕运全书馆的总纂,书成后,奉旨发刊,他本人亦升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浙江司郎中。

咸丰年间,经帝师、尚书祁寯藻保荐,奉特旨为量才器使,董恂随仓场总督庆祺赴天津验收海运南粮。他认真尽责,过细把关,计省、免费用60万两归公,分拨丰工、沽口、广西三军以充饷银,他亦被授湖南储运道。

晚清重臣董恂(扬州江都邵伯镇)

未几,董恂因丁忧回乡,三年丧满服阕后,简放直隶清河道。其时,南三府有匪情,他召所属商办团练,先后诛戮张三黑、夏洛洸、大德和尚等三股土匪,使地方治安大为好转,被补顺天府。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咸丰帝却执意北幸木兰。董恂会同诸臣联衔封奏,力辟此议。八月,咸丰启銮,作为顺天府尹的董恂出示安民:非奉差遣,擅出都门一步即行严参,文武各衙门一律办理。十一年(1861),咸丰帝崩,他又联衔奏上,会同阁议戴垣、端华、肃顺罪,同治帝登极。

由于董恂在这非常时期的非常作为,在同治年间,他官运亨通,位极人臣,先后奉谕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一切事宜,授兵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左侍郎,暨礼部左右侍郎,署理三口通商大臣,补授都察院左都御使,晋户部尚书,赏紫禁城骑马,兼署兵部尚书、工部尚书,承修东陵工程、昭西陵工程。并任咸丰、同治二帝实录馆总裁。

当时,伊梨将为回所陷,守臣求援,董恂遂建议军机大臣文祥急速济之。文祥却曰:“回何足患?”董恂正声道:“非回之患,患肘腋有觊觎者;他日以得自回手为词,何以折之?”又有人有求助俄兵之议,恂亦以为此断不可行。从而维护了边疆的安全与领土完整,也避免了后患。

同治十年(1871),镇江海关查获漏税洋船,更名易主后却不遵驱逐,争执甚烈。董恂得知后,晓谕英使:“商船犯章,商人走私,有犯条约,应严行驱逐,不准在口贸易。驱商耶,驱船耶?认商耶,认船耶?”英使气夺语塞,遂按约办理,狼狈而去,国人闻讯,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作为全权大臣,他主办外务,奉派与比利时、英国、俄国、美国等国签订通商条约。在“弱国无外交”的背景下,他周旋于列强之间,可谓举步维艰。为维护国家利益,他机敏过人,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表现了爱国的凛然正气。

晚清重臣董恂(扬州江都邵伯镇)

赫德同中国官员董恂和文祥

光绪元年(1875)董恂又兼署吏部尚书,先后奉派会试副总裁,会试正总裁,考试内阁中书,阅朝考卷官,殿试读卷官,朝考复试试差等。光绪六年(1880)奏“筹饷十策”,曰:垦荒、票本、关税、厘金、交代、奏销、减廉、减平、工程、颜缎两库折价等,为上采纳。同治八年(1869)六月至光绪八年(1882)一月任户部尚书,达12年半之久,去位之日,内库实存银一百一十万两有奇,部库实存银七百三十六万两有奇,京通各仓存粮三百四十万石有奇,与同治帝登极之初,户部仅存银七万余两相比,亦可见其理财的功绩。

董恂为官数十年,身居庙堂之高,但却时时直念着千里之外的故乡,对古镇邵伯怀有特殊的感情。咸丰二年(1852)董恂奉命督运楚南漕粮,路过家乡时,见运河边上的镇水铁牛保存完好,唯独尚无铭文,便补撰了铁牛铭文,他热心乡里慈善事业,不仅出资养廉金,倡建博爱堂与恤嫠会,收养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还捐资修筑河西大街,并以遒劲的隶书命名为“参府街”(此街在“大马头”对岸,今已无迹可寻)。

董恂还利用咸丰三年(1853)冬自湖南“奉讳归里”的时间,踏遍故乡的沟沟坎坎,实地访问搜集第一手资料,于咸丰五年(1855)七月动笔,前后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完成了《甘棠小志》,其速度之快令人叹服。《甘棠小志》为古今乡镇志书之翘楚,是董恂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

董恂于光绪八年(1882)以年老体衰开缺,虽罢职京师,还以“还读我书”名其室。84岁时仍购买了长达1430卷的《皇诗经解续编》研读,可见其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精神。

晚清重臣董恂(扬州江都邵伯镇)

光绪十八年(1892)董恂病故于京师,终年86岁。弥留之际,他嘱其长孙为其柩侧挂上挽匾联“不患不夷,渺沧海之一栗;而今而后,听史论于千秋。”匾额“还读我书”。光绪帝亲赐祭文,称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虽然董恂没有归葬故里,但家乡百姓出于对他的热爱,特地为他建起了一座衣冠冢,并立碑纪念。(原创作者:朱毓麒 朱华锦 张允生 )(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