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中新社福州7月3日电 :从福建省侨务部门获悉,著名侨领林文镜先生于7月2日下午去世。

目前,一些海外社团已发出悼文。英国福清文商会在悼文中如写道:“我们为失去这位德高望重、为故乡作出伟大贡献的侨领而深感惋惜与悲痛,愿林老一路走好!”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林文镜先生仙逝讣告 资料来源:融侨集团官网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林文镜故居

在福建福清市北门外的阳下溪头村,有一处始建于清末民国初,三座大小相近的两进三落四合院式民居——“林氏三对排”,靠西侧的就是林文镜故居。

林文镜属龙,生于1928年,父亲林洪宽早年赴南洋谋生,在印尼爪哇岛中北部的古突士定居。1933年,7岁的林文镜随母亲陈春宋离开家乡去印尼,一家人团聚。由于日军占领印尼,林文镜被迫中途辍学,可他毫不气馁,除自修华文、印尼文、英文外,还会福清方言、闽南语、广东话,语言交流是华人在外立身行事的基础。

17岁那年,父亲病逝,为了养家糊口,林文镜子承父业,接过父亲留下的店铺,从跑单帮开始闯入商海。最初,林文镜是跟着叔父林宝椿做生意,在他谆谆教诲下,既得到一些商业知识,也学会了待人处事之道。对于叔父,林文镜感念终生。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林文镜(中)

1965年,林文镜在雅加达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华仁谊有限公司,这是他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前后,林文镜先后办起了20多家企业,涉及食品业、纺织业、水泥业、地产业、采矿业、航运业。

走南闯北福清人,有“融邑商帮”之称,是闽商一支重要群体。如雷贯耳的代表如林绍良、林文镜、曹德旺等。印尼首富林绍良,被美国《投资家》杂志列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誉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不少人以为林文镜与林绍良是叔侄关系,其实他们并非一家子。

研究中国的家族企业关系,不能仅凭血缘关系,其实,与许多家族企业渊源更深的还有“四缘”关系:一是血缘,指的是家族成员内部;二是亲缘,指的是宗亲关系,比家族范围更大一些,同祖同宗;三是地缘,就是指老乡,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相近,故而形成商帮;四是商缘,或者说业缘,也就是相同的行业领域。血缘、亲缘、地缘、业缘关系的泛化与组合,并与之为纽带,形成了中国家族企业文化和顽强生命力。

林绍良比林文镜大11岁,两人老家一个是福清东门外的牛宅村,一个是北门外的溪头村,可林绍良去印尼的时间比林文镜晚了5年,不过他当年已是成人,20岁出头。林文镜平常喊林绍良为“叔”,一是同乡、二是尊称。若依林绍良、林文镜老家《牛宅林氏族谱》、《溪头林氏族谱》记载,他们皆是福清九牧林的后裔,但属不同家族分支。同乡又是同姓,便以族亲相称。

林绍良移居印尼后,有著名的创业三兄弟(林绍喜、林绍良、林绍根),共同打拼创办了印尼“三林集团”;几乎同时,林文镜的华仁谊也获得成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林绍良与林文镜牵手、强强联合,由林绍良的“英扎拉公司”与林文镜的“华仁谊公司” 重组,创办了“华仁谊英扎拉”集团,也就是著名的“林氏集团”。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保佳沙里面粉厂

“林氏集团”运行架构的设计上,以林绍良为董事长、林文镜为董事总经理,一个主内另一个负责对外,但他们股权、利益、决策均对等,凡是以“林氏”名义投资的,共同享有。不过,他们还决定,一旦做出重大决策,无论谁主导,另一方无条件执行,并全力支持。(注,“林氏集团”运作模式,至今仍受到不少国内闽商家族企业追捧。)

精诚合作、彼此信任,从机制上削减摩擦力,林氏集团如虎添翼,迅速向各行各业拓展,短短几年,在印尼建有许多工业企业,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跃居印尼企业之首。最为突出的有两大成就:一是保佳沙里面粉厂,它不仅担负着整个印尼面粉的生产及供应,还延伸面食各大产业链,源源不断对外出口。

另一个就是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厂——印尼水泥厂,产量占印尼一半。如此庞大的项目,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技术上的支持。身为董事总经理,林文镜找到台湾辜家的“台泥”,达成战略合作,并由“台泥”派出技术人员,引进日本先进设备,加上延请德国等国工程师,从建设到投产仅用一年零八个月。

为了家乡,林文镜将产业交给合伙人林绍良家族、以及弟弟等家族成员经营,回国“二次创业”,甚至拒绝侨居国印尼总统入阁邀请。有人统计,当年林文镜身价达50亿美元,财富及威望名震南洋。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的家乡不再贫穷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林文镜曾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

在福清当地,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林文镜,就没有福清的今天。”在林文镜的眼里,家乡的富庶远比资产和名声更重要。

人言,家风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林文镜故居有一副楹联:“华胄毓人龙堂构继承想见成功不易,高门看驷马规模宏大还宜兴德为邻。”可谓字句凝练、韵味无穷、直指人心!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林文镜与母亲林陈春宋

林文镜的母亲陈春宋,是一个受中国传统礼教熏陶的女性,又是一位虔诚基督徒,十分重亲情、乡谊,对子女也要求得非常严格。

陈春宋经常告诫儿女,人穷不能志短,人富不能忘义,行事以勤为本,从商诚字当先。作为血脉相承的中国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祖国,福清老家有句话“穷帮穷,亲帮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陈春宋82岁那年,因突发心肌梗塞病逝于新加坡伊丽莎白医院。在母亲逝世三周年,林文镜家族将母亲连同父亲林洪宽尸骨运回祖籍福清合葬,叶落归根。

陈春宋34岁失去丈夫,身居异国,除了丈夫留下勉强养家糊口的店铺,就是四个未成年的子女。林文镜是家中长子,时年17岁,大女儿林瑞英,6岁,小女儿林华英,仅3岁,最小的儿子林运辉,刚刚蹒跚学步。即便如此困境,“地痩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陈春宋对几个小子女说,你哥哥(林文镜)为了养家,中途辍学经商,妈妈心中已不落忍,但无论如何也要保证你们读书。

那年月,飘落南洋的“华仔”,倍受他人鄙夷,“身在屋檐下”的受辱感,让陈春宋下决心把小女儿林华英一人送回祖国读高中。

2016年,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成立,原始基金来自其家族企业融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捐赠。富而思源,早于1958年,林文镜就捐资4000万为家乡兴办小学,上世纪70年代,他又在家乡捐资办敬老院、医院。多年以来,几乎是家乡最缺什么,他就捐什么;路难走,修路;上学难,捐建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缺水,他不仅参与引水工程,还独资治理河道。

当有人要统计林文镜做多少善事时,才发现林文镜捐资根本没有账本。林文镜说;“如果你问我为家乡捐了多少钱?哪有儿子孝顺母亲还要记账的!”

林文镜重回故里最早是1953年,他作为华侨代表回国参加运动会,可家乡的落后令他记忆深刻。受政治因素影响,林文镜为当时家乡生产队买化肥、农药、拖拉机,建电站装电灯等,均是通过香港等“曲线”渠道。

1985年,林文镜再次踏上故土,可家乡溪头村的情况让他惊呆了,其助手提醒他,几年来已累积捐献三、四百万,当时可是个大数字,为什么家乡依旧贫困呢?当时,整个福清仅有二个工厂,一个是快要倒闭的罐头厂,另一家是小自来水厂。与乡亲了解情况后,林文镜明白一个道理:光靠捐助富不了乡亲,必须帮助家乡脱贫致富。

经过一年多深思熟虑,1987年,在印尼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林文镜毅然回国,开始缔造“福清模式”。回国前,他将林氏集团的股份托付给合伙人,由长子林宏修负责其他的家族事业,其中,胞弟林运辉负责印尼泗水保佳里面粉厂。林文镜与太太张瑞珍育有三儿两女,均在美国、澳洲等地接受高等教育,且彼此和睦有爱,业务上都能独挡一面,故而林文镜回国报效家乡,已无后顾之忧。(注:林绍良与林文镜分开是从2005年开始,林绍良为三林集团董事长,林文镜为融侨集团董事长,各自成就事业。)

一代巨商、著名侨领林文镜:此生只有一个心愿,让我家乡不再贫穷

福清洪宽工业村

归国后,林文镜与福州签订《帮助福清脱贫致富5年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政府签订无偿改造家乡贫困面貌的华侨。当年的计划明确,用5年时间帮助家乡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与昔日“华侨领袖”陈嘉庚毁家办学不同,“福清模式”是帮助家乡整体开发,改天换地,脱贫致富。

融侨经济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由回乡侨资创办的经济开发区。1986年,福清全县(当时未改市)工农业总产值统统加起来,不过4.3亿元人民币,5年内帮助家乡建一个年产值5亿美元的工业区,许多人以为认为林文镜在痴人说梦。为了吸引外资投资家乡福清,林文镜自掏腰包,辗转世界各地,光是台湾就跑了100多趟。

1990年在开发区创办的冠捷电子,就是林文镜旗下企业与台湾潘氏集团合资企业,它已成为全球第一显示器专业大厂、年产值超90亿美元。为了吸引投资,林文镜承诺“亏了算我的,赚了算你的”,建冠捷厂,林文镜先出资买地,并提供生产流动资金。后来,他还将冠捷的部分股份,让给乡亲与境外合作伙伴。

从“输血”到“造血”, “福清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在实现第一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后,林文镜又开始帮助福清年工业产值提升至50亿美元的“二五计划”、 500亿美元“三五计划”。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林文镜看来,置家乡故土落后于不顾,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故而,在重大决策时,爱乡之情就是行事第一准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