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鉴今(十三)从早商时期的频繁迁都,一窥早商的王位之争

通古鉴今(十三)从早商时期的频繁迁都,一窥早商的王位之争

在史学界,我们把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之前的这段时间,叫做早商时期。

早商时期共经历了19个商王。这数字一看挺多挺吓人,但是其实就只是八代人而已。

那么为什么八代人能产生19个商王呢?其实这和商朝的王位继承制有关系。

通古鉴今(十三)从早商时期的频繁迁都,一窥早商的王位之争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相结合。也就是说当上一任商王去世的时候,继位的是他的弟弟,等他的弟弟去世之后,继位的是他弟弟的弟弟,当他弟弟的弟弟去世后,基本上他这一代人也都挂个差不多了,然后,再从这几个当过商王的人的孩子们当中,选一个继承商王。

是不是看着挺乱的?乱就对了,就是因为这种不科学的王位继承制,才导致了早商时期频繁的宫廷政变。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晚商时期,晚商时期的商王们仔细想了想,觉得这种继承制弊端太大,就决定基本坚持“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

通古鉴今(十三)从早商时期的频繁迁都,一窥早商的王位之争

纵观早商时期,商朝一共经历了八代人、十九个商王、共有五个都城,这五个分别为:

亳,今河南郑州,历成汤至雍己九王;

嚣,约在亳以东,历两王;

相,历一王;

庇,今山东费县,历四王;

奄,今山东曲阜,历三王。

可见早商时期,八代五都,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要知道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不可以随意迁都,那么为什么早商时期会有如此独特的事情发生呢?

现在史学界流行的有很多说法,比方说地力耗竭、躲避水患、政治斗争、利于扩张等……

今天,我们就从早商频繁迁都这件事,来一窥早商的王位斗争

早商时期的王位继承制的问题出在兄终弟及上。

你想啊,一般情况下,兄弟之间的年龄相差不会太大,这就会出现哥哥在位的时候,弟弟也年轻力壮。

所以当作为商王的哥哥执政出现问题时,等着继位的弟弟就巴不得哥哥出现点问题。

中丁迁都于嚣,是为了征伐蓝夷,这次迁都应该和王位争斗关系不大;

河亶甲迁都于相,而他的王位是继承于他的哥哥外壬的;

祖乙迁都于庇,而他的王位是继承于他的叔叔河亶甲的。

从上边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中丁迁都于嚣与征伐蓝夷有关之外,其他的几次迁都的商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王位不是继承自自己的父亲,而是叔叔或者兄长。

联想到明成祖朱棣篡位之后,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的事,我们不难想到:这几位商王通过政治斗争继位后,不免面临着忠于上一代商王的旧贵族的牵制。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首都从上一代商王根基深厚的旧都,迁往一个新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统治中心。

但是迁都会对商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商民们的反对,商王便以地力耗竭、躲避水患等理由来向商民解释。

这一点,从盘庚迁殷之后,商的都城不再频繁更迁也可以看得出来。

盘庚迁殷后,随着父死子继制度逐渐成为定制,随着商王王权的逐渐集中,关于王位的政治斗争也大量减少,而商朝的都城,便也不再频繁更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