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是爲了更好地遇見

離開,是為了更好地遇見 | 心理諮詢

圖文 | 心之愛 (本訂閱號第297篇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離開,是為了更好地遇見 | 心理諮詢

離開,是為了更好地遇見 | 心理諮詢

傍晚,春日的京城飄起了雪花,乍暖還涼的天氣裡,我和梅蘇圍坐在諮詢室,聽她講著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感受和思考:

“我逼著自己努力,就是為了有一天能離開那個地方,那個給我帶來傷害的家。我討厭媽媽把東西擺得亂七八糟,很小的時候我就發誓要和她不一樣。我還討厭他們小富則安,不思進取的樣子。現在我把自己的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比媽媽強一百倍。我那麼努力地掙脫他們,可是,最近常常悲哀地發現:我那麼討厭媽媽,卻又越來越像極了媽媽。不知道為什麼,越是發現這些,我就越發地不能接納自己……”

我望著梅蘇,她有著漂亮的臉蛋和聰慧的大腦,是少見的智慧型女人。時常緊皺的眉頭與她漂亮的臉蛋並不相稱,彷彿替她訴說著一段段不愉快的往事。不管怎樣,作為她的心理諮詢師,我是欣慰的,遇到了在成長中富有靈性的她,願意又有能力思考“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話題。很多時候,是她帶著我進入成長的下一個命題。

梅蘇說,8歲的時候,她就經常望著院子裡的天空,不斷對自己重複著:“我不屬於這裡,長大後一定不會在這裡生活!”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笑話她,“不會做飯,長大後連婆家也找不到!”那個時候梅蘇心裡總會浮現出不屑。她經常幻想,離開父母,去一個能自己做主的地方,哪怕是去流浪,只要那裡有屬於自己的自由,她說自己嚮往著這樣的生活。那個時候,她以為,只要離開父母,她生命成長中的痛苦就會減輕,就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奔放。但後來發現事情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這樣。

很長時間以來,梅蘇的內心出現了很多矛盾衝突:她一方面像媽媽一樣爭強好勝、追求完美,一方面又期待自己像小女人一樣被照顧呵護;她一方面遠離父母,與父母進行著心理戰,一方面又因背叛父母而深深地內疚自責著。衝突出現的時候,痛苦會侵蝕著她的身心,讓她寢食難安。她隱隱約約覺得,對父母的不接納有可能就是對自己的不接納。但她沒有辦法深入自己的內心,看的再清晰透徹一些。

我同意梅蘇的感覺:我們對父母,對原生家庭的愛恨情仇,看似是對家人的不接納,實際是跟自己過不去,沒有接納本該屬於自己的那個部分。換句話說,沒有與自己和解。除此以外,背叛父母帶來的深深愧疚感,也是導致我們不能與自己和解的重要原因。

離開,是為了更好地遇見 | 心理諮詢

實際上,我們與母親子宮分離的那一刻,就已經“背叛”了母親。我們所謂的“背叛”是一種離開,是為了更好地成長。如果生活中你產生過離開父母、渴望自由、想要一個人流浪的感覺,這一點都不過分,也不可恥。儘管這樣說,可我們每個人,為人子女,都沒有辦法掩蓋住那份因離開父母帶來的負罪感。沒有辦法怎麼辦?那就坦然接受吧。允許自己愧疚,看到自己的自責,不將自責帶來的不舒服體驗轉移到父母身上,分清自己該承擔的和父母沒有做好的部分。

我們一點點碰觸著自己的內心,在身體裡打開一道光束,不停地探測,久而久之,我們看到了那些始終看不到的部分。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我們自己,就像一個黑洞。一開始,我們只能用肉眼看到停留在洞口的一點點光,後來,我們不斷地探索,挖掘著自己的力量,也不斷藉助著別人的力量,再後來,我們能看到的越來越多,最後我們走進了更深的洞裡,一點點採著光,我們對自己越來越清晰。當我們再回頭,看看那些曾經在黑暗中絆住我們的石頭,還有我們在石頭面前奮力抵抗的情緒,我們知道了:過去,我們那麼努力地想甩掉這些成長的障礙,是為了看到更遠的自己。然而看到不是目的,我們還要再重新走回洞口,在回來的路上不斷尋找著被自己丟掉的東西,那些東西會照亮我們更遠的路,讓我們再一次遇見更遠的自己。

離開,是為了更好地遇見 | 心理諮詢

此時此刻,我特別想對梅蘇說:“離開,不是一種背叛,是為了更好地重逢,更好地遇見!”

——————————————

心之愛 | 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分享 轉載請聯繫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