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正德十六年4月20日, 明武宗朱厚照突然暴亡。他死得太過突然,一時間群臣措手不及,別的工作還有人打理,關鍵的問題是:誰來繼承皇位?因為明武宗雖然荒淫好色,但卻沒有留下子嗣,“父死子繼”的辦法肯定行不通,那麼就應該是明武宗的親兄弟繼承,然而明孝宗也就朱厚照這一個兒子,正常的“兄終弟及”也行不通。

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那麼就只有從近支皇族中過繼這條路了,算來算去,只有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最有資格。他是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算起來是明武宗的堂弟。就這樣,在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決定下,這個天大的好事,竟然砸到了年僅十四歲的朱厚熜頭上。楊廷和以明武宗的口氣擬定遺詔:

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廟。

皇太后也發出懿旨,讓遠在湖北安陸的朱厚熜前來繼位。可是,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剛到京城,還沒入城,朱厚熜就與朝廷發生了第一次衝突。

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起因是朱厚熜拒絕按照禮部的儀式,從東華門進入,暫居文華殿,擇日登基。他要求直接從大明門進入,到奉天殿直接登基。

為什麼有這個講究?因為東華門、文華殿,這都是太子的領域,楊廷和的意思是讓朱厚熜先成為太子,然後再名正言順繼位。大明門只有皇帝可以走,朱厚熜的意思是他是直接來當皇帝的,不是做太子的,而且抓住遺詔中的話振振有詞:明明是讓我來當皇帝的,又不是做太子。(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楊廷和開始不同意,14歲的朱厚熜展現出令人驚訝的冷靜,面對皇位這個巨大的誘惑,他硬是死扛不進城。這樣僵持也不是辦法,最後還是太后打了圓場,讓群臣在郊外勸進,讓朱厚熜以皇帝的禮儀從大明門進入,在奉天殿立即繼位。

第一回合,是小皇帝取得了勝利。此時的楊廷和,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倔強的少年,將會繼續掀起更大的風浪。

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新皇帝登基後,馬上就要討論的問題是武宗的諡號和皇帝生父興獻王的封號,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禮議”事件。以楊廷和為首的朝臣一致認為,朱厚熜是以小宗入繼大宗,那麼就應該奉大宗為正統,而放棄小宗的身份。因此,朱厚熜應該認明孝宗為皇考,而稱呼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為皇叔父,稱呼自己的母親為皇叔母。至於興獻王這一支,朱厚熜應該放棄繼承權,由他的弟弟朱厚炫繼承爵位和香火。

現在看起來,這個提法十分滑稽可笑。但是,在封建社會,這是最為正統的規矩,以前漢哀帝與宋英宗也是這麼做的。皇位流傳,嫡庶有序,如果不這樣的話,意味著諸藩王都擁有當皇帝的權力,勢必天下大亂,重演靖難之役的悲劇。

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可是,這樣一來,就委屈新皇帝不能認自己的親爹親媽,這是他不能忍受的。因此,他私下向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贈送黃金,並許諾很多條件,可是好話說盡,這兩個硬骨頭的文人就是不鬆口。

朱厚熜想強行給自己的父親上尊號,可是都被內閣封還,無法執行,而毛澄則提出一個折中方案:皇帝先按大臣的意思辦,等到以後有了兒子,第一個兒子做太子,繼承皇位,第二個兒子則去繼承興獻王的爵位,也算是盡到了孝心。然而天子仍然不滿意,他執著地要給父皇正名。

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就在朱厚熜拿這些硬骨頭大臣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一個叫張璁的新科進士站了出來,他替皇帝說了句公道話:你們都錯了,以前漢哀帝與宋英宗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本來就養在宮中,早已經是作為太子,是皇帝在世的時候就過繼了。然而,當今皇帝並沒有如此,他只是“繼統不繼嗣”,沒有關係的。

這番話撥雲見日,為朱厚熜提供了理論支持。儘管,當時因為勢單力孤,還沒有能夠如願,但他以強硬的態度以皇太后禮儀迎接了自己的母親。

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三年後,皇位更為穩固,權力逐漸增大的朱厚熜再次提出此事,並且告訴禮部,他要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此時朝野譁然,楊廷和已經致仕,但是在他的兒子楊慎的帶領下,兩百餘位朝廷大臣在左順門跪請皇帝改變主意。

對於這個態度,朱厚熜的回應相當霸氣:五品以下官員143人下獄,四品以上官員86人停職待罪。隨後,五品以下官員被錦衣衛當廷杖責,共有16人被當場打死。

大臣說:陛下繼承皇位,就不能認自己親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此事叫做左順門廷杖,朱厚熜從此掌握了話語權。他將生父興獻王改稱為皇考,而將明孝宗稱為皇伯考,並將沒有當過一天皇帝的興獻王尊諡為皇帝,牌位搬入太廟,地位還在明武宗之上。

喜歡請點擊關注,天天為您帶來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