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者》告訴我們,英雄姚子青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了什麼

《捍衛者》告訴我們,英雄姚子青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了什麼

▲《捍衛者》劇照。

我有個習慣,看歷史書的時候,喜歡算當事人的年齡。

在廖希、韓平導演,白恩、呂星辰、赫子銘主演的電影《捍衛者》片尾,一行字幕,打出了姚子青營長的生卒時間,我一算,二十八歲。

1909年出生,1937年9月7日犧牲,只活了二十八年。

在二十八年時間裡,他做了什麼事呢?1909年,出生於廣東平遠一個貧寒人家,是六個孩子中的老五,從小喜歡讀書,也得到了父親姚蒼士的支持,在平遠中學畢業後,於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六期,一邊參加實戰(例如北伐戰爭),一邊持續地在黃埔軍校(以及後來改制而成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學習。

《捍衛者》告訴我們,英雄姚子青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了什麼

▲姚子青留下的照片不多,這是最常見的一張。

1937年,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八師二九二旅五八三團第三營中校營長,駐防漢口。“八一三”事件爆發,“淞滬會戰“開始,他奉命開赴寶山。

《捍衛者》告訴我們,英雄姚子青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了什麼

《捍衛者》告訴我們,英雄姚子青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了什麼

▲姚子青的畢業證和委任狀。

臨行前,他把養子送回家鄉,安頓好妻子和女兒,對妻子林素珍說: “此去倘能生還,固屬萬幸,如有不測,亦勿悲慼,但好好撫養兒女,孝奉翁姑”。

8月30日,他和他的第三營到達寶山縣城。

當時的寶山,已經成為一座孤城,城裡居民大多逃走,援軍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到來,他就在這種情況下,帶著他的第三營,從第六師中接過防務。

第三營有多少人呢?不到六百人,武器裝備只有三門迫擊炮、二十挺輕機槍,和六百條步槍,他們就憑這點人,這點裝備,打退日軍十幾次進攻,在日軍大炮、軍艦排炮、戰鬥機、坦克和軍隊圍困之下,堅守了七天七夜。

最後,城破,姚子青和最後剩下的幾十個軍人,巷戰,肉搏,直至殉國。

電影《捍衛者》拍的就是那七天時間裡的事。姚子青的成長,與妻子的告別,都只在閃回中出現,絕大多數篇幅,都留給了守城的戰鬥。

《捍衛者》告訴我們,英雄姚子青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了什麼

▲雨夜的集結。

我們看到的很多抗戰片,都堪稱神劇神片,甚至很多和戰爭有關的片子,其實都脫不了神片的嫌疑。完全脫離史實,脫離物理原理,飛天遁地,機智如神。

這種“神劇”取向,說明了兩件事:一、輕慢,對歷史的輕慢;二;輕慢,對劇作的輕慢,劇作者不打算也沒能力書寫現實,不懂得如何描繪大勢,不懂得如何細緻地描繪一場戰爭,不懂得描繪一場政治博弈。就只好用取巧的方式,讓人變成神,飛起來,飄起來,料事如神,而且並不需要推理的過程。歸根到底一個字:懶。

《捍衛者》卻以樸素的也是艱苦的方式,描繪了一隊孤軍在一座孤城裡的戰鬥。毫無輕慢之心。

戰爭場面,符合物理原理,每一個子彈,從哪裡打出來,軌道怎樣,聲音如何,引起了怎樣的後果,都有來龍去脈,肉搏時的動作,每一刀每一槍的走向,都有來龍去脈。因為真實,所以特別揪心,揪心程度,遠遠超過神效大片,子彈出去,戰士倒下,很簡單,但卻仿似痛在我們身上。

因為真。

“真”也是一種取向,說明了編導們的所有用心。“真”,是為了不讓人們通過戰爭審美,“真”也是為了強調個人在戰爭中的感受,防止人們只注意到集體,忽略個人的痛感。

姚子青的形象,也非常真。

他堅毅勇敢,捨生忘死,又有超卓的軍事智慧,在戰事最激烈的時候,淡定自若地下棋,在戰爭最艱苦的階段,親自衝殺在第一線。

尤為感人的,是他在戰場上的講話:“我們身後,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貴州,你的江西,我們的廣東和你們的四川。今天守衛的是寶山,捍衛的是國土!”

和歷史記載的姚子青戰場講話比起來,有適度的提升,更文學化,容易被人記住,也更激盪人心。

總之,這部電影的作者們,沒有迴避任何一個難寫難拍的場面,沒有取巧,沒有偷工減料,都是迎難而上。

《捍衛者》告訴我們,英雄姚子青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了什麼

▲白恩扮演的姚子青,和歷史上的姚子青,的確很相像。

所以,一段讓人震撼的歷史,被拍出了讓人震撼的感覺。

而當片尾字幕出來的時候,我又一次被震到,這樣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這樣一位偉大的軍人,這樣一個青史留名的男人,經歷過這麼多大事的人,在去世的時候,不過二十八歲。

二十八歲。

我們二十八歲(甚至三十八歲)的時候,為奶茶排隊,聽塑料民謠,加班製作“年紀越大,越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的廣告,為它達到了傳播效果沾沾自喜。

真有出息。

當然,這是時代的安排。抗生素出現前的人類,壽命比較短,必須要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就有所成就。人的能量,時代的能量,分佈得很均衡。

他們當年浴血奮戰,也是為了年輕人們可以不思進取,風花雪月,可以靠排隊買奶茶過一個下午。

何況,在不同的年代,“大事”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參與一場金融戰,完成一樁併購,做好一個百萬粉絲自媒體,付出的努力,獲得的影響力和成就感,並不亞於一場真實的戰爭。

但“二十八”那個數字仍然震撼我。一個少年,在他的時代,帶著一群同樣年紀的人,以血肉以生命,守著一座城。

而不是用媒體武器,發動一場富人對窮人的內戰。

至今思念姚子青,和他的二十八歲。

韓松落見好|日常生活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