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你知道那种气质从何而来?

军人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味,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不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气质吗

有一种魅力可能写在你的脸上,可能表现在你的举手投足间,可能隐现在你的言谈里,也可能体现在更细微的方面

即使是你身着便装,也不能隐藏它

这就是你身上军人气质的感染力,它已经与你浑然一体,成为你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军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你知道那种气质从何而来?

外王真实与否,通过观信仪与礼仪品行也就能够了解内部的情况

我们看一个人的相貌,看的是品格的筑造,看的是气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品格看品质,正能量的外显就是气质,气质要靠品格来承载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军人的气质是什么,它是如何生成的

文人的气质又是什么,它是怎么出来的

由此来解析气质与品格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军人走出来以后,我们一看他的形态,就知道是个当兵的?

因为他的站立行走当中都有一定的形和势,这是通过训练身识与意志力而得来的

现在的文人已经不太容易辨认了,而以前中国社会当中的文人非常容易分辨

因为他们一天到晚地钻在书堆里面,跟纸墨打交道,书香墨纸气把文人都熏陶出了文质彬彬的气质,所以也能一眼就看出来

文人的动作具有较为柔软的部分, 而军人则具有刚阳的部分,所以文人气质与军人气质比较容易区分

军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你知道那种气质从何而来?

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家族的气质

家规家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宗亲是社会的细胞

从有记录的夏商殷周开始,宗产文化就牢固地建立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长期保特物定,与宗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宗家文化之下,不同的家族就会形成不同的气质

唐朝当年曾经发生过一个有趣的现象,皇帝想把女儿嫁到名门大户人家

但是人家却不要,认为皇帝家是土包子,没有文化

而像魏征这样智慧超人的知名良臣,也曾经为给儿子娶个大家闺秀犯愁

虽然经过提亲,对方家里表示同意联烟,但是开价很高

理由竟然是,虽然魏征在朝为高官,但是家族却缺乏文化气质,委屈了大户人家的姑娘,所以得交很厚的彩礼

这把魏征急得团团转,到处去借钱

魏征给儿子定这门亲事的目的,就是想给儿子讨一个有文化气质的大家闺秀

来使自己的家庭真正从暴发户转化成有文化气质的家庭

这说明中国社会历来就非常尊重文化的延绵

军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你知道那种气质从何而来?

唐朝时有几个大姓家族,家规家教都非常严格

怎样拿筷子,怎样举步,一举一动都进行严格的身识训练

这些家族中的人一走出来就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而且卢姓这一家与王姓那一家还各有特点,互相比气质风范到了较真儿的程度

所以他们在当时社会上的文化品质地位很难撼动

正是由大量这样的家族构成了当时的民族气质,唐朝时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与当时社会所形成的气质风范有密切关系

但是,今天的我们与礼仪之邦这个美称已经名实不副了

比如,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反映一些国人在国外的不文明表现

有的国家的地铁里面曾经贴过“禁止中国人大声说话”的标志

这就说明我们在日常教育中对于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临降这一点没有教好

我们中国人现在非常流行旅游,但是风行的并不是文化,商业购买成了旅游的主题内容,文化鉴赏却如浮云掠影

中国游客喜欢去的地方是名贵商品店,一个团的人一起进去“扫货”,对采购非常有兴致

但是如果让人们去看罗马城,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几块乱石头,没什么可看的

照几张相留作到此一游的凭证就属于文化品位,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不是在文化中淘金,白浪费了可以熏陶文化气质的机会

军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你知道那种气质从何而来?

其实,人们的这种表现是与信德偏失、外王不具素质密切相关的

假如身识的无为系统已经完全启动,那么当我们来到罗马城的废墟上时

就可以通过有为与无为身识的配合,进行非常难得的参悟和学习

包括整个城市的结构,每一条路的走向,当年罗马城的创建者怎样理顺各大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

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一双脚的亲自丈量和身心的体悟而将其勾勒和领悟出来

在这样的文化区域里,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但是这种文化气质的熏陶是需要靠我们沉下心来才能获得的,全靠“修之身其德乃真”将品格品质整体地进行提升

并且同步规范好品行,才能具备这种格物致知的品格承载气质

如果社会上有一大批人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用标准化的身识训练来规范自己的眼耳鼻舌身

从内到外真实地实践黄老文化,那样我们中国人的气质肯定就会完全不一样

礼德、正义以及仁爱是规范和筑造信德意识以及身识用中得一的三件法宝

我们若能把这三件法宝用到自己身上,对意识、身识、口识品格进行全面的筑造

相信礼仪之邦的人文素质很快就能够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身上

备注:本文选自熊春锦先生《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