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壇名家徐太拙

在《四庫全書》提要中,有這樣一段話,“徐太拙詩稿,國朝徐振芳撰。振芳字太拙,山東樂安人。是集凡分三種:一曰《雪鴻草》、一曰《三素草》、一曰《楚萍草》。所作奇氣坌湧,時出入於李賀、盧同之間,而竟陵公安之餘習未盡湔除,故往往失之纖仄變微之聲,酸吟激楚,其學謝翱而未成者歟。”

其中提到“徐振芳”,字太拙,廣饒縣(原樂安縣)稻莊鎮段河村人。生於明朝萬曆丁酉年(1597年),卒於清朝順治丁酉年(1657年),在世整一個甲子。

徐太拙身處明清兩朝交替之間,雖然飽學多識,但仕途坎坷,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無奈之下,只能以詩明志,寄情于山水,創作出了酸吟激楚、音節悲壯的詩篇,成為當地文學寶庫的遺產。

徐太拙的祖父徐鳳清,為明朝太學生;其父徐詳,曾作過太常省察。

徐太拙天資聰敏,13歲時,姻親李中行考中進士,歸家祭祖,太拙隨同前往助祭。在誦讀祭文時,聲音洪亮,朗朗成誦。當時祭文例用舊文,太拙邊讀邊改,內容格調皆合時宜。來賓皆稱羨其年少有才,公認自李愚谷(李舜臣)之後樂安只此一人。

徐太拙19歲時,考中庠生,屢以文章秀拔,深得督學李喬、湯道衡的賞識。明朝天啟丁卯(1627年),30歲的徐太拙參加鄉試,經義文章被選為優等,只因在試策中有“禁中安得有頗牧”句,得罪了宦官魏忠賢,考官張豢、陸一祺,逐將其置之副榜。

之後,徐太拙在庚午、癸酉兩次應試,不幸兩次落第。他鬱郁自嘆:“我縣自昔稱文學之地,歐陽、倪寬、任彥升後,僅有愚谷、二水(李中行)先生,何今不如昔若是!”仕途的坎坷,使太拙發奮詩學,與李煥章兄弟結成詩社,致力於古文詩詞的研究。他們遠以唐朝太白(李白)、少陵(杜甫),近以明朝空同(李夢陽)、淪溟(李攀龍)為師,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提倡摹擬復古。所以,他的詩文,刻意仿古,多摹擬古人,成為當時較有名氣的詩人。

庚午年他應試落第後,曾題詩龍山驛館,兵備道吳廷簡見詩大驚,對隨從說:“古人未易有此者,且墨跡似有得於逸少者。”於是,吳廷簡派人尋找題詩之人。當時,徐太拙為避宦黨之禍,寄居淄川。吳廷簡到淄川得知太拙即龍山驛舍題詩之人,察明其被陷害之由,皆屬憑空捏造,其宦黨之禍遂解,與之交往甚密。時值天氣大旱,吳廷簡在蒼龍峽禱天祈雨,徐太拙為其作《禱雨辭》,數千言一氣呵成,文詞通達,氣勢非常,吳廷簡對其非常器重。

崇禎十年(1636),徐太拙補遺才,試賜題宮扇表,其中提到“虞廷風動,俄消酷署於南燻,漢殿霜回,用散清涼於北闕。分取一天湛露,素影團團,攜來兩袖空香;冰姿皎皎,團欒似月,永照萬屋之流亡 ”。督學汪漸磐將其拔為第一名,並刻其表以傳世。當時山東巡撫邱祖德、總兵劉澤清、副將邱磊等人,慕其才名,邀入撫署衙門,待以上賓,持金樽祝酒。太拙酒酣,奮筆淋漓,頃刻間作詩數十首,精思湧發,奇句迭出。席間提劍起舞,激昂悲歌。當時,官兵正在討伐梁山泊聚眾反叛的吳漢華,太拙在《露布賦》中有“蛙怒子陽終井底,花飛金谷墜樓頭”等詩句,三公擊節稱歎。

徐太拙一生功名未就,進士不第。但對明王朝是忠貞不二的,表現了一個文人的忠君愛國。當李自成進軍河南,明王朝瀕臨滅亡的時候,徐太拙曾趕到北京,向皇帝上疏治國安邦之策,因權臣阻止而不能入。他大聲疾呼:“大勢去矣!”後來,李自成攻破北京,他親往南京拜見史可法,建議學習唐肅宗靈武故事,恢復明朝統治。史可法認為此策很好,但終因歷史規律,他的這一政治抱負是難以實現的。

當初,徐太拙與鄒平邱磊相友善,後來邱磊因戰功升為總兵,聘太拙為參軍。清兵入關後,徐太拙以邱磊圖謀抗清,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了“申包胥在終復楚,魯仲連生不帝秦”的詩句。

這是他在淮上招募義旅時寫下的抗清詩句,為世人廣為流傳。後來,由於各路總兵在大敵當前之時,互相爭權奪利,彼此怨仇極深,不以國事為重,邱磊為劉澤清殺害,他的夫人和子女均被監禁。徐太拙極力進行解救。劉澤清為此大怒,下令將徐太拙下獄,太拙慷慨對人說:“生與交,而死背之,何以為人?”劉澤清聞之,對幕僚們說:“我早就聞知徐公賢明義氣,現在看來果然如此。”遂將邱磊妻、子釋放,其餘不問。

明亡後,徐太拙因有清廷猜嫌不能在家安居,隱居江蘇省漣水縣國屯村,效仿杜少陵作秋賡詩以明志。鄢陵中丞鄭二陽曾稱讚徐太拙說:“樂安以小邑瀕海,奈何有徐太拙?”南昌孝廉伍達行,是天下名士,有“幾日徐夫子,於今始及門”句,極力推崇為人。

1657年夏天,徐太拙病危,臨終前他的六個兒子守在病榻前。徐太拙從容地留下遺言:“死即死矣,更復何言,我未聞太白,少陵、空同、滄溟臨終時,猶戀戀為兒女語也。”逝世後,葬於漣水國屯村。

徐太拙一生飽經憂患,在坎坷動亂中,他曾漫遊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足履大江南北,吟詠賦詩,抒發憂國憂民之情。其中不乏傳世之作。他曾放舟大江、浮游洞庭、覽滕王閣,登黃鶴樓,題有“江聲動地通夔府,烽火連天達夜郎”句。至黃州,題有“霸業三分爭赤壁,文人兩賦重黃州”句。他的詩作,分別收集在《雪鴻草》、《三素草》、《楚萍草》、《喝月草》詩集中。其中《喝月草》早已散失失傳。其裔孫徐三曾,少壯時即留意蒐集其詩作,積四十年存儲,僅得五百餘首。民國22年,經成榮光、成賢書等編輯刻印出版,定名為《徐太拙稱生遺集》。

統觀全書,其寫作背景各有不同,內容、風格也因時而異。大概分為三個時期:《雪鴻草》寫於青年奮發進取之時,當時太拙專力於詩,以古詩“十九首”為宗,折衷李杜,口無歸唾,胸無俗韻,詩風雄奇豪放,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呈現瑰偉絢爛的色彩;《三素草》多出於明、清交替之際。當時天下大亂。太拙見大勢已去,不復進取,隱居漣水。於是,剩水殘山,供其點綴 ,人情世態,觸其描寫。所作詩賦,多抒發其政治抱負,傷時感事,悲憤蒼涼;《楚萍草》寫於國亡家破,遨遊高山大川之後,道路關河,供其歌嘯,宮闕陵寢,任其憑弔。所作詩賦,情調陰鬱低沉,酸吟激楚,悲歌慷慨,風格一變。讀過全詩,甚感蒼涼悲壯,雄健浩瀚,雖相距三百餘年,尚懍懍有生氣。讀其詩可想見其為人。太拙國難家仇時存胸臆,當其詠歌一出,充滿亡國之恨,而恢復之志,也未嘗稍挫。故英偉磅礴之精神,時現於筆端,此則較諸唐詩聲律雖同而抱負不同。

徐太拙既精於詩,又善於書法,得王羲之精髓,有楷書“高王觀世音經”行世。

齊魯文壇名家徐太拙

徐太拙故居碑文

齊魯文壇名家徐太拙

貧交行(徐太拙手稿)

齊魯文壇名家徐太拙

齊魯文壇名家徐太拙

附:據《徐氏家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姓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遷至樂安縣東部,與原居此地傅姓共立村,取名傅徐莊子。後因古運河從村中間穿過,將該村分為兩段,取名段河。600多年來,徐氏家族耕讀傳家,名人輩出。明清兩代產生科舉名人數十名。

段河村歷史悠久,5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存。1940年,有傅姓人家在地裡打井灌田,下挖兩米處即與一古井重合,並從古井中挖出了精美的瓷器。清末同盟會會員徐廷勳改古廟“三官廟”成立“果育高小”,當搬神像填灣時,發現有壁內碑石,上刻明代重修事。廟前兩尊石蛙,據傳比廟的歷史還長。村東數百米處,荊棘叢生,相傳是古代村內24位科舉名人墓地遺址。1960年代,改良土壤,曾從中挖出陶器、古兵器。

受及家族風尚影響,段河徐氏重視教育。徐氏家族的七世祖徐鳳穆,明太學生,鴻臚寺少卿(四品),歿後葬於村東南高地上。原有墓碑一座,因修黃河被佔用,1966年墓室被毀。其弟徐風清,太學生,授鹽城典使,升鳳陽倉大使,弟徐醇,任平涼知縣。八世祖徐訒,拔貢,明大元帥邢玠帳下隨營千總;徐誨,任典史;徐諫,欽賜把總;徐詳,太學生,天啟年間任太常寺省察。

近代,村中走出了民國將領延瑞琪,解放軍空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徐林等人。另有徐宗元,著名學者、原中央民族學院教授,系章太炎弟子,才識淵博,治學嚴謹,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

【部分資料來自圖書和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