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想扶汉?

舞可定天下

曹操起兵

当初董卓入主朝政之时,也愿意拉拢曹操,给他封官,但是曹操仍然选择弃官逃亡。

在当时,弃官属于违法行为,为此朝廷下诏捉拿曹操,可以说曹操在决定脱离朝廷的时候,就下了反董的决心。

他返回家乡后,得不到父亲曹嵩的支持,只能靠倾尽家财,以及在好友卫兹的资助下,筹办军队,参加反董联军。

曹操能做到这一步,可以说是没有退路了。“反董”和“匡扶汉室”是相辅相成的。

当时曹操的地位,声望,在反董联军中并不高,《三国志》中因为曹操是《武帝纪》传主,所以有所拔高,显得曹操在反董联军中有所统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那些文字都是虚的。

在“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地位也被拔高,成了盟主袁绍的军师,从中出谋划策,加了不少戏。

实际上,曹操多年后写自己起兵时事,说自己和工匠一起制作兵器,当时北海名士孙嵩也在本地,看到曹操如此,还嘲讽他:“你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跟工匠一起做刀啊?”曹操不以为意,解释道:“先能做小事,再能做大事,这有什么关系!”

《太平御览·卷346》引《魏武军策令》:孤先在襄邑,有起兵意,与工师共作卑手刀。时北海孙宾硕来候孤,讥孤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耶?”孤答曰:“能小复能大,何害!”

归附袁绍

曹操起兵后,最初是追随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的酸枣联军,这部分联军在西进雒阳的时候,在荥阳汴水边上被徐荣击败,此后,酸枣联军一蹶不振,曹操的兵力也丧失殆尽。

曹操和自家兄弟曹洪等人前往扬州征兵,然后转投袁绍去了。

袁绍赶走冀州牧韩馥后,曹操也被表拜为东郡太守,又趁着刘岱战死后入主兖州。

在这段时期,袁绍自己都没有继续讨伐董卓的想法,而是跟自己堂弟袁术发生内讧,互相攻击,抢地盘。

曹操在这段时期里,协助袁绍作战,几经浮沉,最终也在兖州站稳了脚跟。

兴平年间,长安朝廷派出的使者赵岐前来关东,袁绍和曹操也去迎接了赵岐,并表示愿意效忠长安朝廷(汉献帝刘协)。

《后汉书·赵岐传》: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赵)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

迎帝都许

汉献帝刘协东归之后,遭遇种种危机,先是李傕等人追击,后是遭遇饥荒。刘协派出使者去联络关东诸侯前来支援,迎驾,最终也只有张杨、刘表等人资助了处境窘迫的朝廷。

曹操在正月时想去迎驾,还被阻挡;

刘备是没有地盘,

吕布和袁绍是随便派使者应付了事;

袁术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准备称帝;

公孙瓒的情况没有记载,从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写给吕布的书信上看,公孙瓒和袁术都是并列为逆贼的人。

在八月时,朝廷中的董承和韩暹争权,董承私下征召曹操进京(雒阳),曹操这才得以入主朝政。

《后汉书·董卓列传》:(韩)暹矜功恣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操乃诣阙贡献,禀公卿以下,因奏韩暹、张杨之罪。暹惧诛,单骑奔杨奉。

初心渐变

曹操在许都主政之初,着力提拔自己的亲信,但仍然也要忌惮袁绍、董承等人的虎视眈眈。

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曹操诛杀了董承,又击败了袁绍,从此成为汉廷中的第一人。

四年后(204年),曹操攻克邺城,自此盘踞冀州,脱离许都,可以说这些年来,他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这些情况改变促使他必然走向专权,架空汉廷。

可以说,此时的曹操已经不再是当初在襄邑和工匠一起打铁的那个曹操了。

朝廷中的尚书令荀彧及少府孔融也曾多次阻止曹操增大地盘的计划(重置九州,扩充冀州),早期,曹操还得谦让,表示接受荀彧的劝告。但是时间越往后,曹操就越没有回头路。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指使郗虑罗织罪名诛杀孔融,十七年(212年),荀彧在寿春自杀。

十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正始在冀州筹备魏国基业。

——曹操走到这一步,“扶汉”是不存在了。


有一说一谈历史,不偏不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浔阳咸鱼

扶汉和篡汉其实都无所谓,除了荀彧这种人外,没什么人关心。但这却是一个借口,一个口号,一种信号,一场变革。

看曹丕篡汉如何?没如何!所以人们真正关心的不是谁当天子,而是谁当利益阶级。所谓利益阶级,古今都有一个字形容“臣”。到底是士族继续当“臣”还是曹操那种唯才是举的人当“臣”?这要先问问士族。曹操没问,也不想问,但他知道没经过士族同意称帝,结局就会像杨广一样(穿越了?)。

何为士族?祖传读书人。读的什么书?儒家圣贤书。杨广做出了曹操想,但不敢做的事情,科举。所以隋朝亡了,所以唐朝盛了。但科举出的人,还是读书人,还是读儒家圣贤书的儒生,唯一的区别就是不怎么祖传了。所以历史依然没有进步,所以才有一八四〇的出现,所以……跑题了

其实曹操如果妥协,称帝很简单,但他没有!曹操有曹操的底线,也许他知道有些事不可为,他允许自己的后代妥协,但他自己绝不妥协。他也许真的遇见了未来,也许真的知道杨广的下场。他不希望华夏在自己的手里走向衰落,哪怕在自己后代手里变质呢……


浸淫之辞

三国时候曹操扶持汉室是假,主要是挾天子以令诸候。下面我具体谈一下。

曹操是三国时候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三国时候魏国创立者,曹操手下谋士成群,将军如云。曹操有宏图大志,把统一中国作为一生的追求。

曹操接受谋士建议,把汉献帝刘协弄得手中,曹操先后还把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刘协,其中一个女儿还是皇后,这样曹操以丞相,岳父,国丈身份挟天子以令诸候,取得政治上优势,如果下面诸候臣服就不武力攻打,不臣服就用军队攻打。

因此,曹操把汉献帝弄到手中,不是为了帮助汉室,而是为了自己对付蜀国,吴国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蔡哥谈

其实曹操前期是不是要扶汗,并不重要。随着实力势力的发展,曹操就算想扶汗也不可能了。因为韩信,霍光便是前车之鉴。韩信虽然军事才能厉害,但对比当时曹操在当时的地位相比差距太大,否则韩信也不会起的那么憋屈了,明明刘邦都说了,没有杀韩信的刀,韩信还是被装在袋子里,用竹竿痛死了。霍光呢,扶植汉武帝的儿子太子刘据的嫡孙刘病已(汉宣帝)登上皇位,结果死后被满门抄斩,鞭尸。曹操当时大势已成,至少可以三分天下。他脑残吗,去继续效忠大汉刘氏皇朝,然后生死操于人手,冒着被诛灭九族的危险。所以哪怕有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其忠于汉室)的坚决反对。曹操也是置之不理的。毕竟一个“吾之子房”与曹操的满门老小后代子孙相比,那也是微不足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