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家沒有找到薛定諤的貓,高考專家找到了薛定諤的酶
“酶是不是蛋白質”,2018年的一道高考題引爆了整個教育界。按照專家的解釋“從生物學上來說,酶不都是蛋白質;從化學上來說,酶是蛋白質”,鑑於理解的不同“這道單選題沒有錯,選AB均可”。
說實話,本人不知道哪個是對的,而且本人在專家的“高深理論”的影響下發現了“量子力學”中的薛定諤的貓,可謂是“收穫”頗深。
“酶不全是蛋白質”是命題“酶全是蛋白質”的否定,而在邏輯學上“任何一個命題與該命題的否定必定是一真一假”。可見,高考命題專家組顛覆了“邏輯學”的定理。而“這道單選題沒出錯,選AB均可”,更是產生了邏輯學悖論。如果說邏輯學有“諾貝爾獎”的話,各地考試院對理綜第八題的回覆應該能夠輕而易舉將其拿下。
再次讀到“酶不全是蛋白質”和“酶全是蛋白質”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高深的“量子力學”,其中最著名的“薛定諤貓”,假設“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鐳的衰變存在幾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
這隻既死又活的貓就是所謂的“薛定諤的貓”。薛定諤貓在現實世界並沒有找到,但是我們的專家們卻找到了“薛定諤的酶”,這個既是蛋白質又不是蛋白質的“酶”就處在於疊加狀態,當人的意識認為它是“蛋白質”的時候它就是“蛋白質”,當人的意識認為“酶”不是蛋白質的時候,它就不是。
在一道單項選擇題中,兩個答案處於對於錯的疊加狀態,使得我國在量子力學的研究中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閱讀更多 虹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