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東方騎兵可以在運動的馬上使用各種遠射武器,而西方騎兵卻較少使用呢?

dddddddc_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第一個原因恐怕在於

古代西方軍隊的技戰術發展首先走的是重步兵路線,從古希臘到羅馬軍團都是如此。事實證明,在大多數戰鬥中只要通過嚴格訓練組成密集隊形並將隨身攜帶的堅厚大盾相互疊壓形成“魚鱗龜盾陣”,西方重步兵就能有效抵禦對手的潑天箭雨。即便有個別“漏網之魚”鑽進盾陣,對於頭戴金屬盔、身披重甲的西方重步兵的傷害程度也已經很小了。

第2次波希戰爭中,斯巴達300勇士之所以能夠據守溫泉關3天並重創波斯大軍,除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理優勢外,他們精良的武器裝備特別是圓形大盾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盾牌直徑超過90公分,用堅實木材製成,外敷一層青銅包甲,重量據說可達13千克,只要傾斜角度合適足以將一個成年人完全屏護住。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與西方軍隊交手的其他民族雖然更重視弓箭,但殺傷威力並不算很大——特別是有效射程較近,波斯弓箭手對於超過100米的目標其實沒多大威脅。而這個距離對於受過嚴格訓練且防護良好的希臘重步兵來講,保持陣型勻速前進不超過2分鐘,散兵衝刺則只需十幾秒甚至更短時間就能殺到波斯人眼前。而在當時,能在近距肉搏戰中與希臘重步兵抗衡的東方軍隊還真不多。

古羅馬軍隊也是如此,基本上重步兵包打天下——這倒不是說羅馬軍團沒有弓箭手,而是後者在整個編制序列中屬於輔助部隊,有的羅馬統帥乾脆直接從已征服地區或盟友那裡招募現成的當地弓箭手。根據凱撒《高盧戰記》描述,他將招募來的異族弓箭手安排到了整個軍陣的第9排,讓其擔負“遠程襲擾”任務。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從古希臘到羅馬,西方軍隊最重視的遠射兵器是各種需要多人操作的強弩(弩炮)而非單兵弓弩——弩炮根據大小、類型可用於海戰、守城、野戰,而且射程、威力都遠超弓弩,羅馬軍團鎮壓猶太起義時曾用弩炮發射重箭(其實就是長矛)一次就將3名敵方士兵像穿糖葫蘆那樣釘在地上

進入中世紀後,歐洲騎士也朝著重甲巨劍方向發展,連戰馬都渾身披掛刀槍難入,而這套裝束也讓其不易施展騎射功夫。另外,歐洲騎士文化很有意思——對於弓弩手始終很鄙視,甚至在強弩普遍應用於歐洲戰場後還在怒斥“最卑賤的手(指弩兵)也能殺死最高貴的人(指騎士)”。

這種現象就好比清朝八旗軍——死抱著祖宗成法堅持“弓馬嫻熟天下無敵”的頑固陳腐觀念,卻不願接受從弓騎向火槍騎兵的轉變(當然也因為他們靠騎射打敗過早期的火槍騎兵——回部叛軍)。類似情況在北歐也出現過,瑞典騎兵就特別鍾愛冷兵器,即便當時歐洲火槍步兵方陣已經很厲害了還戀戀不捨。

還有就是因為氣候、工藝、材料等方面原因,西方弓箭發展走上了“歧路”——威力最強的長弓(身高低於1.75米的人都沒法拉開)不適合騎兵使用

,而硬弩不僅射速太慢,而且因為需要腳蹬腰拽也沒法在馬上用(靠臂力就能拉開的輕型弩威力又無法射穿重甲),於是乎乾脆步兵用弓弩,騎兵專管衝鋒陷陣

反過頭來再說東方弓騎兵——都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東方民族由於帝國集權體制更完善發達(能集中人力、物力辦大事),

在遠射兵器發展上取得的突破和成就遠超西方,從古埃及到兩河文明,再到波斯帝國和安息人,乃至東亞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無不將大量組建輕裝遠射部隊作為打造自身強大武力的重要一環

特別是遊牧民族,弓箭首先是他們的生產工具和防身武器——即便騎著馬,要想用近戰冷兵器獵殺飛快奔跑、靈活機動的野獸也很難,但使用可以左右開弓的弓箭就方便多了。同樣的,在空曠開闊的大草原追擊或攔截縱馬奔馳的敵人,隔著一段距離(冷兵器肯定夠不著)的情況下也必須用遠射武器才能奏效。

而中原王朝要與之抗衡,除了修城築壘以外,只能“師夷長技以制夷”,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改進、開發威力更強的遠射兵器與之對抗。而且,東方民族發揮體制優勢也有能力組建規模龐大的弓弩手部隊,這同樣促進了弓騎的發展。


網言軍事

東方騎兵的遠射武器有複合弓。西方騎兵不用遠射武器,是因為他們只有單體弓沒有複合弓。而且“騎馬射箭”是個技術活,很難的。

首先,談一下複合弓與單體弓。

東方遊牧部落的騎兵,以弓騎兵為主。裝備的是強大的複合弓。複合弓弓身短,可以在馬上輕鬆操控、左右開弓。而且複合弓的威力十分強大,比一般的單體弓拉力要大的多,在五十米的距離,足以穿透任何鎧甲。

而且弓箭這種武器,必須從小練習,才能百發百中、上陣殺敵。騎射更是如此。東方的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弓不離手,人人都是騎射的神箭手,這才建立起強大的弓騎兵部隊。

《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人)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

2000多年前,匈奴冒頓單于在白登包圍劉邦,史稱匈奴“控弦之士四十萬”。也就是有弓騎兵40萬

。兵力之盛,可以想見。

像漢族這樣的農耕民族,老百姓射箭都不會,更不要說騎射了,所以漢族就很難建立強大的弓騎兵部隊

西方也是同樣的原因。

第一,歐洲古代沒有複合弓。

歐洲的弓箭都是單體弓,一根棍,為了保證拉力,弓身就必須很長。弓身長了,在馬上操控很不方便,根本就不適合騎射。所以歐洲不流行弓騎兵。因為他們的弓在馬上很難射出箭。

多說一句。日本的弓箭也是單體弓,也很長。但是日本人能騎射,因為他們對弓箭做了改進,把弓箭的握把向下移動了很多,這樣才能在馬上射箭。也是極不方便。

第二,歐洲遊牧民族很少。

歐洲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非常適宜耕種,所以歐洲、特別是西歐,幾乎沒有遊牧民族。像阿蘭人這樣的遊牧民族,還是被匈奴從別的地方趕到歐洲的。

沒有遊牧民族,騎射這樣的高級技術,一般的士兵就很難掌握。所以很難建立起強大的弓騎兵部隊。

後來歐洲盛行騎士制度,這幫人腦子缺根弦,成天就知道好勇鬥狠。他們認為遠遠的放箭是懦夫,只有近身肉搏才是勇士。對弓箭手鄙視的不行。

所以就拼命在盔甲上下功夫,一個一個穿的像個鐵罐頭。


上將噯福斯

其實這說明了東西方軍事思想的差異:全能化與專業化。

我舉一個現代的例子來說明:

這是蘇聯航母

這是美國航母

很簡單就能看出他們的不同:蘇聯走的是全能路線,航母既能對艦,又能對空還能反潛,沒事再載十幾架飛機;美國走的是專業路線,航母就是載飛機的,別的什麼都幹不了。

除了航母,其他軍艦都是這樣。蘇聯的無畏級、現代級都是萬能手,可以單艦和雙艦在海上玩游擊戰;美國的海軍要麼只會對空、要麼只會對艦、要麼只會反潛,只能組建龐大的艦隊群玩陣地戰。

咳咳,說回古代,其實蘇聯古代深受遊牧民族影響,美國不用說受西歐軍事影響。

古代東方包括中國,走的路線是弓馬嫻熟的全能手;

西方包括美國,走的是專業路線,該幹嘛幹嘛。樣樣都想學,樣樣都學不精。

從古代戰爭對比來看,萬能全能手是吊打專業手的

尤其中東的薩拉丁騎兵,偏向東方式騎兵,不講究密集陣型且弓馬嫻熟。吊打當時的十字軍騎兵。

但是300年河東,300年河西····

現在戰爭,萬能全能手卻遠遠不是專業手的對手

所以樣樣都會,樣樣都不精,遠不如某一方面專精。

其實為啥會這樣發展,跟陣型和環境真沒啥關係。

主要是東西方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主要源於生活:東方是中央集權,官員的流動性比較大,往往被調來調去,甚至跨行業工作,突然由文官變成武官也是可能,所以技能多愛好廣泛有優勢;西方封建領主守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不出意外三代人就是守著這個城堡,當然要專心管理自己家的領地,那麼技能多愛好廣泛對封建領主來說沒卵用,甚至影響自己本職工作,不如專心致志研究好自己的工作和技能。


銫媒體

首先,我想,這個東方騎兵指的不僅僅是中國,也肯定包含了存在於今天西亞地區的很多國家,比如帕提亞,波斯,阿拉伯帝國以及眾多的亞歐草原遊牧部落,


而這個西方指的就是羅馬以及後來的蠻族國家了。其實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地理環境和民族生活習慣。

首先,就是地理環境的影響了。無論是敘利亞和伊拉克無垠的沙漠,還是遼闊的亞歐大草原,都是絕佳的馬場,同時這種可以快速施加騎兵動力的地貌也使得對馬匹的依賴和騎兵戰術得到了提升。充足的遊牧部落人口,生活習慣帶來的軍事優勢,自然使得這些地區的民族和國家早早大規模投入了弓騎兵的建設。而西歐和中歐地區的地理環境卻往往是支離破碎的,是交錯的平原和山地的結合體,


大規模的騎兵戰術並不是這種地形下最適合的選擇,馬匹作為運輸工具的價值似乎體現得更多。無論是最早的希臘,馬其頓,到後來的羅馬,其軍事文化都是可以視作傳承性的,依賴於對重裝步兵軍團的建設,配置騎兵輔助部隊。

憑藉著高素質的軍隊和不斷髮展的優良戰術,同時受限於騎兵早期缺乏馬鐙和適合馬上作戰的武器和護甲的狀況,羅馬的步兵完全可以和同時期的帕提亞相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建設騎兵部隊明顯需要更多的錢和精力,羅馬完全可以更直接地吸入治下其他民族更有經驗的高素質弓騎兵,再運用軍隊中的弩手,投擲武器,給予裝備敵軍輕便的騎射手沉重打擊,羅馬本身的騎兵素質也還不錯,重步兵集陣在保持陣營的情況下也無需畏懼敵軍重騎兵的衝鋒。


到了蠻族諸王國統治歐洲的時期,這種情況更容易解釋了。

中世紀早期蠻族諸王國實行的往往是徵召兵制,以前職業化的羅馬軍隊都沒有大規模建設弓騎兵,而威塞克斯王國和墨洛溫王朝治下的這些揮舞鐮刀和鋤頭的農民哪有機會去訓練這種陌生的作戰方式?甚至那些少量的騎兵直到7世紀才逐漸習慣了馬上作戰,就連依賴的步兵往往都是輕裝甲甚至無裝甲的,7世紀時期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只有貴族才能穿得起甲冑,普通民兵只能依靠盾牌。


同時呢,弓騎兵對戰術和作戰體制的需求也很高,絕不是那些只知道魯莽衝鋒的蠻族人可以運用的。並且,弓騎兵戰術也需要很強的內部凝聚力,不然可能一次潰散就再也集結不起來了,甚至借迂迴作戰的幌子打著打著就偷偷跑了,適合於東方君主權力強大飽滿的國家。至於西方,沒有健全的作戰指揮體系,和強大的王權,食物,盔甲都需要自備,如果採用弓騎兵那種分散的,迂迴的,高機動性,靈活的戰術,再加上各地區的徵召兵相互不熟悉,基層指揮又慌亂無章,只要形勢一有不利,農民伯伯們恐怕就要跑回家收麥子去了。

同樣,此時也要注意地理因素。最受弓騎兵軍團威脅,需要建設強大野戰的國家是拜占庭。拜占庭軍隊的騎兵比例不僅高,而且僱傭的外籍遊牧弓騎兵也相當出色,迫於騎兵裝備改革帶來的相對於步兵的優勢需求,東羅馬也發展出了一批精銳的具裝騎射手,長槍與弓箭的結合成為貝利撒留用兵的特點。


而西歐國家也同樣如此,在阿瓦爾人和馬扎爾人等遊牧部族的襲擊下學習並發展了騎兵,在維京人的襲擊下發展了堡壘和守城機械。

當然,到了火器時代這種情況就變了。神羅的黑衫騎士,法國的龍騎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和弓箭不同,火槍這種東西是歐洲人擅長的。相比於遊牧民族在騎射技術上的先天優勢,火槍無疑是一個新的,公平的起點。歐洲的火槍手是當時世界巔峰的水準,在這種情況下建設一支高機動的火槍騎兵部隊他們完全不會處於劣勢。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時也可以發展長槍兵加劍盾兵加火繩槍兵加火槍騎兵的戰鬥方陣,那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戰術,符合民族和國情的戰術,而不是邯鄲學步地模仿遊牧民族重騎兵加弓騎兵的帕提亞戰術。


南風過境與夏夜流星

這個首先要搞清楚東西方的界限在哪裡。在歐洲人的認知裡,君士坦丁堡以東,都被稱為東方。於是才有了近東,中東,遠東這樣的名詞。

而以騎射為代表的騎射遊牧民族,廣泛的分佈於東歐和埃及以東的廣大地區。

最具代表的就是和羅馬爭雄近千年的薩珊帝國和波斯帝國。

可以說除了埃及,印度,地中海,黃河長江之外的所有地域都長時間是遊牧和商旅民族的天下。他們都廣泛的使用複合反曲弓和騎兵。

瞭解了這些我們再把目光投向問題所求的西方——地中海沿岸。

首先要清楚,地中海文明以希臘特洛伊的愛琴海沿岸為起源,後繼羅馬,迦太基等基本上都是沿著海岸線延伸文明。

而歐洲內陸長期處於蠻荒狀態,丘陵森林河道密佈,這種環境本就不適合把騎兵作為主體兵種。

直到西羅馬滅亡前後,內陸以法蘭克人(法國人祖先),日耳曼人(德國奧地利等國的祖先)等為代表的民族。才在羅馬的影響下逐漸過渡到半農耕半畜牧的狀態。

森林的砍伐,土地的平整,河流的治理,這才給了大規模騎兵的活動空間。於是阿提拉來了。。。

不過這並不是說環地中海就沒有遠程騎兵。來自北非和馬其頓,東歐的標槍騎兵從公元前兩千年就一直活躍在歐洲的各場戰爭中。

尤其是在迦太基和羅馬的爭霸戰爭中尤為搶眼,甚至成了決定勝負的因素。

到了中世紀後期,十字弩開始在騎兵中裝備。

火槍時代更是衍生出了配備騎槍的龍騎兵。(大名鼎鼎的m4a1就是一款卡賓槍,也就是騎兵槍。)

在現代的許多歐美軍隊還保留著龍騎兵軍隊的番號。只不過武器已經換成了坦克和裝甲車。

這個世界比大多數人想象中要大的多。。。。。。


天眼觀世界

誰說西方騎兵不使用遠程武器?你們眼裡的西方騎兵就只有板甲騎士吧?

所謂西方騎兵不使用遠程武器,那是因為你們看電影看多了,只看見板甲騎士,沒看見輕騎兵。無論東西方,遠程武器都是輕騎兵的主要裝備。無論東西方,類似板甲騎士這種重裝騎兵一般都不會裝備遠程武器。

羅馬騎兵的標配武器就包括標槍,而法蘭克騎兵裝備著弓箭和飛斧,匈牙利的獵騎兵們裝備著獵弓。板甲騎士們雖然不裝備遠程武器,但他們後邊騎著劣馬和毛驢的侍從僕人也是要帶著弓箭的。

就算是騎士,在沒有板甲的時代也是要帶著弓箭。法蘭克騎士和拜占庭重騎兵都是要帶著弓箭出征,他們面對的阿拉伯輕騎兵可都是帶著弓箭,自己不帶弓箭等著被人射成刺蝟不成?那年頭可沒板甲這麼好的鎧甲保護他們。

等到進入火器時代,那遠程武器更是騎兵的標配了。英國內戰期間,議會軍和王軍的騎兵的戰馬上都掛著五六把火槍,上來先噼裡啪啦打完子彈再上馬刀。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歐洲馬匹強壯高大,這樣馬的承載能力就強,騎士就可以穿著更加厚實的盔甲,在弓弩發展初期這很重要,盔甲結實馬匹移動速度快,弓箭射速和威力不能有效殺傷騎士,弓箭的作用必然弱化,致使弓箭發展必然緩慢,二是歐洲的鐵礦分佈廣且埋藏深度淺,歐洲的鐵礦開採簡單且量大,這點很重要,鋼鐵便宜了,盔甲價格必然便宜,盔甲便宜了,裝備的數量必然變大,其防護能力也必然進步的快,而同時的弓箭殺傷力必然相比下滑,這樣就更加沒人重視了。


濤聲依舊196109402

我覺得是武器決定戰術,東方的複合弓比歐洲的單體弓侵切力強,體積小,射速高,自然會形成這種戰術。歐洲國家實際上越靠近東方國家越精通這種戰法,比如匈牙利。只是他們沒有蒙古的紀律和戰術素養,這種遠距離不間斷的機動騎射戰術發揮的不如蒙古人那麼極致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