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变脸:跳楼的不再是投资人,轮到P2P老板了

6月中旬,P2P核心区域北京。各平台老板正在探讨如何捱过6月底备案大限,两记炸雷式的消息从天而降。

正式变脸:跳楼的不再是投资人,轮到P2P老板了

6月12日,北京整治办重申:

(原委)继2017年8月各区纳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网贷机构提交整改承诺书,承诺控制业务规模后,据近几个月统计的数据,有部分网贷机构业务规模仍在增长,有些甚至加速增长。

(重申)我办再次重申,辖区内各网贷机构不得增长业务规模、不得新增不合规业务、存量违规业务必须压降、资金端门店必须逐步关停、资产端门店数量应予以控制。

(惩办)对于不整改或不按规定进行整改的网贷机构,将视情节采取列入拟处罚名单、列入负面清单,甚至予以取缔等措施。

6月13日,《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营销和宣传活动自律公约(试行)》正式签署:

《公约》提出,从业机构不得在营销、宣传活动中利用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许可或者备案等事实,为其产品和服务提供增信保证,误导互联网金融消费者。

两条监管层动作前后紧凑而至,既要管控平台规模增长,又抹杀了“资质站台”这一核心营销手法,可谓釜底抽薪。

监管变脸

情急之下出手绝杀。不再存有“保证安全性”、“合规创新”、“自律”等中和言辞,而是单刀直入摆出“限量限增”、“限制卖点”等压制型条令;从P2P中心区北京开始,此令一发即真正意味着,监管层摆脱谆谆教诲,真正开始动手,而且一上来就直抵平台命脉业务层,进行一种釜底抽薪式的严肃双降。合规与创新本是互成犄角,但从今天起,创新搁置,合规独行。

正式变脸:跳楼的不再是投资人,轮到P2P老板了

然而,有多少平台能消化掉这一波新规?为了承接自去年开展的合规备案,众多P2P平台已然付出高昂的合规成本,核心措施如对接存管、律所咨询、平台抗风险能力评测等,财务消耗平均至少在300万左右,再算上品牌营销、发薪场租,以及红利期的消退、消化存量的艰难,不少P2P平台早处于盈亏之间的挣扎,如今再加“降规模、限营销”这层寒霜,亏损几乎已成必然。

亏损预兆之下,行业生存哲学也将翻篇。从最早的主张模式、技术标新立异的“创者生存”,到中期的强调资质、备案的“适者生存”,正式来到当前对拼身家老底的“强者生存”阶段。

最大质疑:合规平台也需双降?

重申内容中并未出现“合规平台除外”等内容,所以可以看出,此次重申的最终目的除了驱逐劣币,还有矫正心态的含义。当P2P这一所谓的创新行业被大部分从业者改写为逐利行业,用一记釜底抽薪式的强令,将能起到倒逼平台收敛自利心态,专注现有业务精细化运营的目的。同时,还能把一些即将坏死坏透者尽早“连根拔”,为实力玩家腾出空间。

正式变脸:跳楼的不再是投资人,轮到P2P老板了

虽然从消极层面分析,不分青红的一刀切双降,将在漫长的整改期为优质平台带来运营负重,但短暂的煎熬之后,会迎来更宽敞的赛道与空间。而且,抛开从业者的焦虑不谈,从用户的金融体验来讲,节奏放慢、调子变平,其实不失为调制乱象的良策。

釜底抽薪,是否出于信任的流失?

回顾P2P在中国的这十多年,虽有乱象横生,但并不阻碍其成为国内金融创新的强大支点,甚至是进一步盘活经济增长的扛旗者。在这种羁绊下,监管节奏基本维持收放各半的模式。但是充足的建设时间后,做出成效并匹配市场者为数甚少,甚至出现了扎堆于国内巨头阵营的现象。那么,此番掏根挖底式的双降除了是整改期间的非常手法,是否也出于监管层对于多数平台能力的一种信任度流失?

角逐态势:银行从中占利

随着双降进一步蔓延发酵,社会资金也将加大储蓄归属,银行正在快速成为最大占利者。从前竞争不过,多是出于P2P平台创新、高效的服务模式,这些方面传统了太久的银行一时间应接不暇,如今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崛起,以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转型,开放共享技术与资源,技术将不再是传统金融和新金融之间的壁垒,一个由科技加持后的银行所主导,P2P平台打辅助的金融新时代已经可以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