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的主角,宋哲元與二十九軍背後的故事

七七事變的主角,宋哲元與二十九軍背後的故事

哲元等分屬軍人,責在保國。謹率所部枕戈待命,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圌國奴,奮鬥犧牲,誓雪國圌恥。”這是九圌一圌八事變爆發後,宋哲元向全國發出的“抗圌日通電”。宋作為29軍軍長,參加過長城抗戰,在盧溝橋事變中肩負保衛平津的重任,打響了全民圌族抗戰第一槍。然而,他的經歷,遠不是一個“抗圌日英雄”那麼簡單的。中原大戰宋哲元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民初起追隨馮玉祥,跟著馮在軍閥混戰中歷經反覆。1930年,馮玉祥再度聯合閻錫山反蔣,“中原大戰”爆發,雙方沿隴海線一帶激戰。而後,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關擁蔣,討蔣聯軍形勢急轉直下。同時,楊虎城率軍攻擊宋哲元於洛陽,並攻佔潼關,截斷西北軍入陝退路。馮玉祥宣佈下野,宋哲元與殘部退往晉南地區。

七七事變的主角,宋哲元與二十九軍背後的故事

改編成軍中原大戰失利,西北軍土崩瓦解,紛紛尋找出路。宋哲元經蕭振瀛奔走,搭上了張學良。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3軍。6月,正式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馮治安、張自忠任該軍所屬第37師和第38師師長。1931年7月,石友三通電反蔣反張,宋哲元積極擁張討石。1932年8月,在張學良大力推薦下,宋哲元就任察哈爾省主席,29軍有了自己的地盤。長城抗戰1933年1月,日軍挑圌起榆關事變,宣稱“熱河為滿圌洲國土”“長城為滿圌洲國界”,向熱河、長城一線發起進攻。3月,攻佔熱河全境。張學良下圌臺,何應欽接替主政華北。宋哲元率29軍在河北、熱河交界一帶的董家口、喜峰口、羅文峪至馬蘭峪一線阻擊日軍,取得了喜峰口大捷,大刀隊更是揚名全國。然而,這並不能扭轉整個戰局。何應欽被圌迫與日交涉,最終於5月底簽訂《塘沽協定》,長城抗戰結束。

七七事變的主角,宋哲元與二十九軍背後的故事

收編擴軍長城抗戰的同時,馮玉祥招募舊部,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自任總司令,打擊進犯察哈爾的日偽軍,收復察東四縣。蔣介石不能容忍昔日對手以“抗日”為名重整武裝,對其軍事包圍。在抗日同盟軍無法維持的情況下,馮玉祥主動“託付”給了故人宋哲元,而蔣介石也青睞這支打出了威名的部隊,命其收編。這樣,宋哲元佔有察哈爾一省和河北省部分地盤後,29軍也補充兵員,並擴軍到4個師的規模。

七七事變的主角,宋哲元與二十九軍背後的故事

張北事件《塘沽協定》簽訂後,日軍暫停了大規模軍事行動,但繼續在華北製造緊張局勢。第一次張北事件,1934年10月,駐守張北的29軍132師,檢查通關的日本軍官護照時,發生爭執,後放行。察東事件,1935年1月,迫使南京方面承認察哈爾沽源以東地區為“非武裝區”。第二次張北事件,1935年5月,又是幾個日本特務來張北,沒有護照被扣留了,後禮送出境。兩次張北事件後,南京方面迫於壓力,免去了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席職務,由秦德純(29軍副軍長)代理。1935年6月,秦德純與土肥原賢二簽訂《秦土協定》,國民黨機關退出察省,宋哲元部隊撤出長城以北,向張家口以南集結。一怒之下,宋哲元稱病去了天津。河北事件1935年5月,天津日租界《國權報》社長鬍恩溥和《振報》社長白逾桓相繼被刺殺,此二人均為親日派。此後,“華北駐屯軍”約見何應欽,提出諸多無理要求。1935年7月,何應欽與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國民黨機關退出平津冀,中央軍退出河北。這期間,石友三、白堅武等人叛亂,糾集流氓漢奸向北平進發,此時北平附近就只有第29軍。宋哲元迎來了轉機。華北自治蕭振瀛向蔣圌介圌石力陳,由29軍代替中圌央軍駐防平津,與日本人周旋。蔣圌介圌石覺得這是以退為進、維持華北主圌權的良策。日本人也樂意拉攏非蔣嫡系的地方軍閥,制圌造“華北自圌治”。1935年7月,宋哲元等人因兩年圌前“長城抗戰”獲頒青圌天圌白圌日勳章。8月,宋哲元就任平津衛戍總司令。年底,何應欽為首的中圌央駐平機圌構正式裁撤,宋哲元就任冀察政務委圌員會委圌員長,兼冀察綏靖公圌署主圌任、第29軍軍長,登上軍旅生涯巔峰。第29軍同時接防北平、天津兩市及河北省大部分地區,併兼任地方首圌長:河北省主圌席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圌席張自忠,北平市長秦德純,天津市長蕭振瀛。

七七事變的主角,宋哲元與二十九軍背後的故事

當時的華北地方軍閥,也是日軍拉攏的對象。北平、天津、察哈爾 宋哲元河北 商震山西 閻錫山山東 韓復榘綏遠 傅作義

七七事變的主角,宋哲元與二十九軍背後的故事

冀察政權正是蔣介石與日本人的對立,才有了冀察政權的生存空間。宋哲元因此表現曖昧,一方面宋與日本人交涉,對日方領土主權的要求概不接受,另一方面借穩住華北,向蔣要權要錢。同時,“冀察政務委員會”吸收了大量親日分子,如王揖唐、王克敏等,還聘請了日本顧問,甚至坐看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面對日本人提出的諸多要求,也不乏“經濟合作”之舉。雖然對日一再讓步,日本在華北的“中國駐屯軍”依然挑釁不斷。宋哲元對於這類衝突,常常稱病躲起來,交給蕭振瀛去對付。蕭振瀛先開出空頭支票,不能兌現時辭職走人。然後事情就一拖再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道歉賠錢了事。1937年5月,宋哲元為躲日本人的糾纏,再度回山東老家了。七七事變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29-30日平津失陷。這其實又是一次“下克上”的行動,有偶然性。軍部尚有分歧,擴大派和不擴大派,近衛內閣9日決議不擴大,但隨著事態發展,在11日最終決定增兵。“中圌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當時已病入膏肓,7月15**於天津。新任司令香月清司中將火速上圌任。“中圌國駐屯軍”兵力並不多,本是庚子事變後取得在華駐軍圌權,派來保護使館人員的。這段時間,日軍的動向就是集結兵力,不時挑釁第29軍,待到7月25日之後,日軍差不多準備就緒,開始發動對平津的攻勢,真正的戰爭正式拉開。是戰是和七七事變之時,宋哲元還在山東老家。令第29軍堅守陣地,秦德純、馮治安、張自忠出面先與日軍北平特務機關談,然後宋哲元在7月15日親赴天津,見了香月清司,日軍又開了很多條件。19日宋哲元來到北平,又繼續談。簡單說就是想和以前一樣,妥協退讓,息事寧人,對和談心存幻想,甚至還撤掉北平城防示好。值到7月28日,日軍突襲南苑,伏擊了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犧牲。宋哲元終於決定放棄平津,第29軍突圍至保定。臨走前,還不忘留下張自忠代理北平市長“善後”,似乎還想做最後的和談努力。宋哲元錯估了日軍的侵華野心,他還以為是原來那種鬧事,稍微妥協和談就能搞定。日軍為了迷惑宋哲元,也假裝和談,就等大軍到來。其實局勢已經變了,特別是日本1936年經歷了二二六事件。廬山談話第二個誤判,便是錯估了蔣抗日的決心。宋哲元說白了也是一介軍閥,軍閥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家底,怕就怕蔣假抗日之名,把自己送上去當炮灰。宋哲元對蔣的抗日當然是有疑心的,蔣對日一再忍讓。狼來了喊多了,大家都不知道下一次是不是真的了。所以,他必須要判斷,這一次蔣是不是真抗日。這裡宋也沒有判斷清楚全國局勢的變化,特別是西安事變的影響。7月17日,蔣發表廬山談話,強調“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所以,這到底是不是最後關頭了?蔣沒有明說,似乎是在暗示,準備抗戰,但也提到了和談。下一份公開文件是八一三事變後的《國民政府自衛宣言》,正式的宣戰那要等珍珠港事變之後了。丟失平津盧溝橋事變後,蔣已經多次致電宋哲元去保定坐鎮,準備抗戰,宋都沒有搭理,反而北上平津,幻想和談,可以說是違抗軍令,貽誤戰機。宋離開北平後,張自忠奉命留下“善後”,北平市民還以為張投日,當了維持會長,所以張一度揹負“漢奸”罵名。張和日方談冀察政務委員會改組等事情,實際上手上沒有任何實力了。“堅守”了大概一週,日軍進北平城通緝張,張逃走了。退出北平後的宋哲元,請辭第29軍軍長,馮治安代理軍長。日軍仍源源不斷開進關內,戰爭沒有結束的跡象,全國輿論開始追究丟失平津的責任,而南京方面態度不明,他一度以為蔣要抓他為替罪羊。不過,蔣很快命令第29軍擴編成第一集團軍,宋任總司令,下轄37師和132師擴編為77軍,馮治安任軍長,38師擴編為59軍,宋兼任軍長(後張自忠迴歸),143師擴編為68軍,劉汝明任軍長。全國性的抗戰已經打響。

七七事變的主角,宋哲元與二十九軍背後的故事

烈士暮年宋哲元負責防禦平漢、津浦路一線,完全抵擋不住日軍,中央又派馮玉祥出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相當於變相奪權,宋於是稱病告退。不過,宋部集體“倒馮”,馮根本指揮不動第一集團軍,只好走人。宋又被叫回來收拾殘局,但第一集團軍內訌嚴重,士氣低落,各將領自保明顯,面對日軍攻勢,一敗塗地。1938年3月,宋一路潰退到了鄭州,之後相繼辭去了集團軍司令和第一戰區副司令的職務,輾轉後方養病。第一集團軍番號也被撤銷,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自成一系,開赴各自戰場了。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於四川綿陽。同年,張自忠作為33集團軍司令參加棗宜會戰,壯烈犧牲。烈士暮年宋哲元負責防禦平漢、津浦路一線,完全抵擋不住日軍,中央又派馮玉祥出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相當於變相奪權,宋於是稱病告退。不過,宋部集體“倒馮”,馮根本指揮不動第一集團軍,只好走人。宋又被叫回來收拾殘局,但第一集團軍內訌嚴重,士氣低落,各將領自保明顯,面對日軍攻勢,一敗塗地。1938年3月,宋一路潰退到了鄭州,之後相繼辭去了集團軍司令和第一戰區副司令的職務,輾轉後方養病。第一集團軍番號也被撤銷,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自成一系,開赴各自戰場了。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於四川綿陽。同年,張自忠作為33集團軍司令參加棗宜會戰,壯烈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