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就是外賣,外賣大於餐飲?

點擊"餐飲O2O"關注最新鮮最有料的餐飲資訊!

餐飲就是外賣,外賣大於餐飲?

1.外賣的增速

外賣市場規模(如下圖所示):自2011年來,一直保持增長趨勢。雖然在2016年達到1662.4億元,2017年甚至高達2046億元,但增長率卻是連續四年大幅下降。

餐飲就是外賣,外賣大於餐飲?

外賣用戶規模(如下圖所示):同樣,自2011年來,外賣用戶規模也一直呈增長趨勢。雖然在2017年,用戶量已達到3.01億人,與淘寶用戶數相當,但增長率也是連續四年大幅下降。

餐飲就是外賣,外賣大於餐飲?

綜合以上外賣市場規模與用戶規模,可以發現,二者的增長高峰期皆是在2014年,而且各自增長率也都旗鼓相當;這說明外賣市場規模的增幅主要依賴用戶量的增長,而隨著用戶數量的逐漸飽和或用戶紅利的消失,未來外賣市場規模將會持續更緩。

2.外賣佔餐飲大盤的比例(如下圖所示)

餐飲就是外賣,外賣大於餐飲?

備註:為了更具真實性及參考性,特別挑選外賣增長率最高的2014年,進行佔比分析。

通過上圖,可以直觀發現,2014年-2017年,每年外賣佔比中國餐飲總量的增速分別是25%,18%,13%,呈現不斷收窄的趨勢。

按照此趨勢看,2018年外賣總量將難以維持10%的增速;假定與餐飲大盤增速一致,外賣規模佔中國餐飲總量的比例會很難達到6%。這應該是比較理想的預 測結果,如果外賣規模不能維持10%的年度規模增長,佔比將會越來越低。可媒體的宣傳,投資界的推波助瀾,讓餐飲人普遍迷失方向,一度覺得外賣就等同於餐 飲,並大於餐飲,以至於對外賣比較客觀的認知或觀點都很難見諸於媒體。畢竟對部分媒體而言,從某種意義上,外賣已成為部分媒體的衣食父母。

外賣的前世與今生

正所謂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為了有更多知名品牌站臺,吸引更多的商家玩,外賣平臺在上線前會對區域標杆知名企業採用年度贊助,更是對入駐的大多數商家進行長期大規模的補貼。生意場上,沒有活雷鋒。近兩年來,隨著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及消費習慣的形成,各大外賣平臺陸續停止“補貼大戰”,開始收緊“漁網”。

據悉,2017年下半年以來,深圳有一批知名快餐企業在3-4月份,同比銷售額下降了30%-40%。無獨有偶,武漢一家知名的外賣企業也呈現同比銷售額降低35%的情況。為什麼銷售額下降了呢?

當然原因有很多種,但餐廳堂食流量在不知不覺被遷移,並被平臺收割囊中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平臺是如何收割的呢?假如餐廳在未開展外賣業務時,月銷售額100萬;開展外賣業務後,月銷售額120萬,可其中外賣就有30萬,那麼,到店消費額卻只有 90萬,與之前相比,少了10萬;也就表明本應屬於到店消費額的10萬,已經被轉移到線上了。長此以往,餐廳的流量就會這樣源源不斷地向平臺轉移;更可怕 的是,很多企業只看到總量及外賣的提升,覺得外賣是一個巨大的美好機會,甚至自掏腰包加大外賣優惠,將自己推下懸崖。

餐飲頭部客戶集群應對的正確方式

好在,餐飲頭部客戶集群已冷靜下來,並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發展外賣業務的關鍵是反收割,做增量。尤其意識到,做線上增量的前提是不能讓到店消費減少。這樣 一來,想要做好外賣,就要回歸餐飲的本源,構建相對應的贏利模式及營運模式的沉澱。又由於失去營運模式的保障,贏利模式基本無法實現。因此,長久以來,每 家餐企都渴望擁有一個自己專屬的內部營運平臺。可對許多企業而言, 這恰恰就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

沒有十數年的餐飲實戰經驗,對行業有深度及廣度的瞭解,是難以對行業需求具備精深刻的分析能力;重構雜、亂、阻、殘、漏的營業體系,提供易上手易落地,成閉環的營運路徑,更不能化繁為簡,實操便捷。

實踐已證明,沒有專屬營運模式的保障,不止外賣,都 是白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